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农田地下排水设计方法,在格田内沿灌水方向设置纵向布置的地下排水沟,并在纵向布置的地下排水沟末端采用横向布置的地下排水沟连通,其中:地下排水沟的深度为0.8~1.2m;地下排水沟内铺满稻草或麦秸填充物,并用石碾沿沟来回碾压3~5次,碾压后逐层填土压实;在横向布置的地下排水沟中间位置设置总排水管,并使其出口置于农沟内,将多余的农田地下水排出。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可有效解决南方地区农田降渍问题,改善农田土壤水汽比例、增加地温,同时对秸秆综合利用提供了简便易行的操作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纯天然稻草或麦秸,就地取材、施工简单、造价低廉,节约材料和用地,排水效果明显,并有助于粮食增收,可大面积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农田地下排水方法,利用密实状稻草或麦秸填埋于矩形断面地下排水沟中,以格田为单元形成联通、稳定的地下排水通道,并在每一个格田设置一个排水出口,将农田地下水排出,以实现农田降溃的目的。该专利技术方法特别适用于我国南方地区溃害田治理,属于农业工程领域。
技术介绍
农田地下排水是指将农田中过多的土壤水和地下水排除,改善土壤的水、肥、气、热关系,以利于作物生长的人工措施。无论水田还是旱地均有地下排水问题,特别是我国南方地区,降雨一般集中在4 8月,经常是强降雨过程带来的地面积水刚刚排完,地下水 位还未来得及下降,新一轮降雨又来临,从而导致地下水位持续较高,形成了先涝后溃的局面。涝溃灾害是农田低产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农田地下排水技术是治理农田溃害的主要措施。农田地下排水技术有暗管排水、竖井排水,其中暗管排水的结构型式主要有暗管和鼠道等。采用暗管排水措施,具有不占用土地,方便耕作,能保证排水深度和有利于管理维修的优点,缺点是工程建设一次性投资大,使用建筑材料多,易堵塞老化;鼠道是以拖拉机为动力牵引鼠道犁挤压土壤形成无防护洞道排水,其优点是投资小,施工方便,缺点是使用寿命较短;竖井排水即布设井群抽汲地下水,适于透水性较好的土层,可较大幅度地调控地下水位,缺点是需耗费能源,不适用于南方地区的农田地下排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各种农田地下排水技术的各自缺陷,设计一种易于操作、造价低廉、综合利用、技术可行的农田地下排水方法。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其特征在于在格田内沿灌水方向设置纵向布置的地下排水沟,并在纵向布置的地下排水沟末端采用横向布置的地下排水沟连通,其中地下排水沟的深度为O. 8 I. 2m,沿水流方向的比降为1/500 1/1000,地下排水沟内铺满稻草或麦秸填充物,用略小于沟宽宽度的石碾沿沟来回碾压3 5次,碾压后分层填土压实;在横向布置的地下排水沟中间位置设置总排水管,并将总排水管的排水口置于农沟内。所述的纵向布置的地下排水沟两端分别距农渠、农沟边缘2 3m,纵向布置的地下排水沟间距L为10 15m ;横向布置的地下排水沟与农沟平行,沿农沟田埂的内侧布置,并与纵向布置的地下排水沟联通。所述的地下排水沟断面为矩形,地下排水沟的沟宽为O. 5 m,所述的横向布置的地下排水沟沿水流方向比降1/500。在压实的稻草或麦秸上分层覆土时,每回填O. 2m 土层用石碾碾压一遍,逐层填土碾压,最后一次回填土高出地面O. 2 O. 3m。总排水管为PVC塑料管,总排水管的直径80 100mm,总排水管后端与横向布置的地下排水沟中点连接,管底口高于地下排水沟沟底5cm,管口伸入密实状稻草或麦秸填充物IOcm,总排水管前端与排水口连接,排水口处设闸阀。本专利技术,包括纵向矩形断面地下排水沟和横向矩形断面地下排水沟、密实状稻草或麦秸填充物、总排水管和排水口,其中纵向矩形断面地下排水沟垂直于农沟,两端分别距农渠、农沟边缘2 3m,各纵向矩形断面地下排水沟间距L为10 15m ;横向矩形断面地下排水沟与农沟平行,沿农沟田埂的内侧布置,并与纵向矩形断面地下排水沟联通;总排水管后端与横向地下排水沟中部连接,前端与排水口连接,排水口出口处设闸阀,以控制排水流量。在纵向矩形断面地下排水沟和横向矩形断面地下排水沟内填埋密实状稻草或麦秸,以形成联通、稳定的地下排水通道,将农田地下水从排水口排至农沟。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效果在于能够利用密实状的稻草或麦秸埋填于地下排水沟中,以形成稳定的地下排水通道,且密实状的稻草或麦秸具有良好的透水性、透气性、耐腐性,在排除多余地下水的同时,稻草或麦秸的空隙可改善土壤通气透水状况,达到节省投资、排水增产的效果。具体体现在开挖的地下排水沟经平整后填充密实状的稻草或麦秸,当农田土壤中土壤水分过多时,可渗透至此排水通道,并由通道排至田外排水沟,稻草或麦秸在地下有良好的耐腐性,经压实后可与地下排水沟组合成稳定可靠的排水通道,能够迅速的降低农田地下水位。目前对作物秸杆尚无有效的处理方法,秸杆焚烧产生了污染环境及安全等问题,而且破坏了地表有益微生物,对增加土壤肥力作用不大,而本专利技术直接利用田间废弃的稻草或麦秸为排水材料,无需任何处理即可就地利用,对作物秸杆利用提供了很好的途径,既解决了农田降溃问题,又增加了农田的有机质含量。附图说明图1一本专利技术一种平面布置图。图2—矩形断面地下排水沟横断面图。图3—地下排水沟排水口示意图。图中1为纵向矩形断面地下排水沟、2为横向矩形断面地下排水沟、3为总排水管、4为排水口、5为闸阀、6为农渠、7为农沟、8为田埂、9为水流方向、10为密实状稻草或麦秸填充物、11为矩形断面排水沟横断面线、12开挖及回填线、13为回填土。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主要是通过在格田内设置地下排水沟排水,其中地下排水沟包括纵向矩形断面地下排水沟I和横向矩形断面地下排水沟2,在纵向矩形断面地下排水沟I和横向矩形断面地下排水沟2内铺设有密实状稻草或麦秸填充物10,在密实状稻草或麦秸填充物10内连接有总排水管3,总排水管3的末端连接排水口 4。其中纵向矩形断面地下排水沟I垂直于农沟7,两端距农渠6、农沟7边缘2 3m,各纵向矩形断面地下排水沟I间距L ;横向矩形断面地下排水沟2与农沟7平行,沿农沟田埂8的内侧布置,并与纵向矩形断面地下排水沟I联通;总排水管3后端与横向地下排水沟2中部连接,前端与排水口 4连接,排水口 4出口处设闸阀5,以控制排水流量。在纵向矩形断面地下排水沟I和横向矩形断面地下排水沟2内填埋密实状稻草或麦秸10,以形成联通、稳定的地下排水通道,将农田地下水从排水口 4排至农沟7。如图1、2、3所示,在农田格田内,沿垂直于农沟7方向,每间隔L为10 15m挖深O. 8 I. 2米的纵向矩形断面地下排水沟1,在本实施例中,排水沟的深度为lm。沟两端分别距农渠6、农沟7边缘2 3m,沟宽一般与小型挖掘机抓斗的宽度一致,如人工开挖,沟宽不小于O. 5m,沿水流方向9的比降为1/500 1/1000,再沿农沟田埂8的内侧,平行于农沟7开挖同样结构的横向矩形断面地下排水沟2,沿水流方向9的比降为1/500,使纵向矩形断面地下排水沟I与横向矩形断面地下排水沟2联通,挖完后平整地下排水沟坡面,使其具有一定强度以保持结构稳定;人工均匀、连续的将稻草或麦秸沿水流方向铺满地下排水沟内,用略小于沟宽宽度的石碾沿沟压实来回碾压3 5次后分层覆土 ;在压实的稻草或麦秸上分层覆土时,每回填O. 2m 土层用石碾碾压一遍,逐层填土碾压,最后一次回填土 13需高出地面O. 2 O. 3m以待沉降;总排水管3为PVC塑料管,其直径80 100mm,管底口高于地下排水沟沟底5cm,总排水管3后端与横向地下排水沟2中部连接,并伸入密实状稻草或麦 秸填充物10中10cm,总排水管3前端与排水口 4连接,排水口 4处设闸阀5,以控制排水流量。当农田水过多时,多余水渗透至纵向矩形断面地下排水沟I和横向矩形断面地下排水沟2中,通过沟中所填埋的密实状稻草或麦秸填充物10汇流至总排水管3,并通过排水口闸阀5的开关使多余水从排水口 4排至农沟7,以达到农田排涝降溃的目的。初步测算,按照每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农田地下排水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格田内沿灌水方向设置纵向布置的地下排水沟,并在纵向布置的地下排水沟末端采用横向布置的地下排水沟连通,其中:地下排水沟的深度为0.8~1.2m,沿水流方向(9)的比降为1/500~1/1000,地下排水沟内铺满稻草或麦秸填充物(10),用略小于沟宽宽度的石碾沿沟来回碾压3~5次,碾压后分层填土压实;在横向布置的地下排水沟中间位置设置总排水管(3),并将总排水管的排水口(4)置于农沟(7)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俞双恩,于智恒,
申请(专利权)人:河海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