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生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26030 阅读:2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18 06: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救生圈,其救生圈主体由软质弹性发泡材质外壳和内置骨架组成,软质弹性发泡材质外壳包覆在内置骨架的外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合理的材料性能制造救援、安防用救生圈,用软质弹性发泡材质包覆技术,解决了目前硬质救生圈一旦击中求救人员必然会造成损伤甚至致命的问题,利用内置骨架实现大于90公斤的承重强度,外部的软质弹性发泡材质外壳包覆即满足重量要求和承重强度要求,闭孔的外部软质弹性发泡材质又能提供足够的浮力。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产品的软质弹性发泡材质外壳在击中求救人员时有很好的缓冲作用,不会对求救人员造成危害。(*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救生圈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救援、安防用救生圈的外观如图I所示,由救生圈主体I、把手绳2和反光膜3组成,救生圈主体I的断面结构如图2所示,是在硬质塑料外壳4内填充PU发泡材料5,以实现漂浮救助目的。这种结构的救生圈重量都在2. 5公斤以上。在向求救人员抛投过程中,救生圈一旦击中求救人员,坚硬的外壳必然会造成损伤甚至致命的危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救生圈,以解决目前硬质救生圈一旦击中求救人员必然会造成损伤甚至致命的问题。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一种救生圈,其救生圈主体由软质弹性发泡材质外壳和内置骨架组成,软质弹性发泡材质外壳包覆在内置骨架的外面。采用上述方案后,本技术利用合理的材料性能制造救援、安防用救生圈,用软质弹性发泡材质包覆技术,解决了目前硬质救生圈一旦击中求救人员必然会造成损伤甚至致命的问题。本技术利用内置骨架实现大于90公斤的承重强度,外部的软质弹性发泡材质外壳包覆即满足重量要求和承重强度要求,闭孔的外部软质弹性发泡材质又能提供足够的浮力。本技术产品的软质弹性发泡材质外壳在击中求救人员时有很好的缓冲作用,不会对求救人员造成危害。附图说明图I是现有救生圈的外观图;图2是现有救生圈主体的断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救生圈主体的断面结构示意图。标号说明救生圈主体I把手绳2反光膜3硬质塑料外壳4I3U发泡材料5软质弹性发泡材质外壳6内置骨架7。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揭示的一种救生圈外观如图I所示,外观结构与现有技术相同,故不赘述。本技术的改进点如图3所示,其救生圈主体由软质弹性发泡材质外壳6和内置骨架7组成,软质弹性发泡材质外壳6包覆在内置骨架7的外面。本技术完全不同于现有救生圈的制造工艺,现有救生圈只为满足产品重量、承重强度和浮力要求,完全没有考虑使用时的危害,本技术利用软质弹性发泡材质包覆技术,重量大于2. 5公斤,解决了救生圈抛投击中求救人员可能造成的危害。以上仅为本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的限定。凡依本案的设计思路所做的等同变化,均落入本案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救生圈主体由软质弹性发泡材质外壳和内置骨架组成,软质弹性发泡材质外壳包覆在内置骨架的外面。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一种救生圈,其救生圈主体由软质弹性发泡材质外壳和内置骨架组成,软质弹性发泡材质外壳包覆在内置骨架的外面。本技术利用合理的材料性能制造救援、安防用救生圈,用软质弹性发泡材质包覆技术,解决了目前硬质救生圈一旦击中求救人员必然会造成损伤甚至致命的问题,利用内置骨架实现大于90公斤的承重强度,外部的软质弹性发泡材质外壳包覆即满足重量要求和承重强度要求,闭孔的外部软质弹性发泡材质又能提供足够的浮力。本技术产品的软质弹性发泡材质外壳在击中求救人员时有很好的缓冲作用,不会对求救人员造成危害。文档编号B63C9/135GK202670076SQ20122025508公开日2013年1月16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1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1日专利技术者吴霆仑 申请人:厦门朗纳科工贸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救生圈主体由软质弹性发泡材质外壳和内置骨架组成,软质弹性发泡材质外壳包覆在内置骨架的外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霆仑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朗纳科工贸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