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模具旋转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223343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18 05: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立式模具旋转装置,包括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输出两根同步带,第一同步带通过第一同步带轮伸出轴连接上模具组件,第二同步带通过第二同步带轮连接下模具组件,所述上模具组件与下模具组件同轴相对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传动精度高,调整方便,生产效率高。上模具组件与下模具组件分别采用无间隙的蜗轮蜗杆传动方式,稳定性好,精度高;利用同步带传递动力,分别传递至上模具组件与下模具组件,保证上模旋转套与下模旋转套同时转动工作,精度高,稳定性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机械加工中的模具的旋转装置,尤其是一种用于数控转塔冲床的立式模具旋转装置
技术介绍
数控转塔冲床采用连杆机构或液压作为动力,是一种高效、高自动化的板材加工设备,广泛应用于在同一板材上加工较多标准孔、较复杂异型孔的钣金加工设备,旋转模具装置因能让冲床加工出任意角度形孔,被越来越广泛应用。由主动部分、传递张紧部分,旋转机构组成的。主动部分与传递张紧部分是传递动力的基本结构,旋转机构是控制任意冲裁角形孔角度的装置。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卧式旋转模具,其结构较复杂,占地面积大,存在回转间隙,使用与安装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生产技术中卧式旋转模具结构复杂、占地面积大、存在回转间隙等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操作方便的立式模具旋转装置,从而使其结构紧凑,无回转间隙,操作方便,提高加工效率。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立式模具旋转装置,包括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输出两根同步带,第一同步带通过第一同步带轮伸出轴连接上模具组件,第二同步带通过第二同步带轮连接下模具组件,所述上模具组件与下模具组件同轴相对接所述上模具组件的结构为包括上模壳体,所述上模壳体内安装上模蜗轮,上模蜗杆与上模蜗轮啮合传动,所述上模蜗杆与第一同步带轮在同一轴线上,与上模蜗轮同轴安装有上模套,上模套端部连接有上模旋转套;所述上模壳体的外侧壁上安装上抬模气缸,上抬模气缸的上模活塞杆与上模套外圆周壁伸出杆通过轴承连接;所述下模具组件的结构为包括下模壳体,所述下模壳体内安装下模蜗轮,下模蜗杆与下模蜗轮啮合传动,所述下模蜗杆与第二同步带轮在同一轴线上,与下模蜗轮同轴安装有下模套,下模套上端连接有下模旋转套;所述下模壳体的外侧壁下安装下抬模气缸,下抬模气缸的下模活塞杆与下模套外圆周壁伸出杆通过轴承连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模套与上模蜗轮通过单键连接,所述上模套沿其所在轴线方向上下滑动;所述下模套与下模蜗轮通过单键连接,所述下模套沿其所在轴线方向上下滑动;所述上模旋转套顶部设置有与上模套端部突出双键配合的键槽;所述下模旋转套下端设置有与下模套上端有突出双键配合的键槽;所述第一同步带和第二同步带分别通过张紧轮张紧;所述上模旋转套与下模旋转套设置有对中芯棒。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传动精度高,调整方便,生产效率高。上模具组件与下模具组件分别采用无间隙的蜗轮蜗杆传动方式,稳定性好,精度高;利用同步带传递动力,分别传递至上模具组件与下模具组件,保证上模旋转套与下模旋转套同时转动工作,精度高,稳定性好。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中沿A-A截面的全剖视图。图3为图I中沿B-B截面的全剖视图。其中1、同步带轮组;2、同步带轮组;301、第一同步带;302、第二同步带;4、张紧轮;5、上模蜗轮;6、上模蜗杆;7、上模壳体;8、上模套;9、上模旋转套;10、对中芯棒;11、 下模套;12、下模蜗轮;13、下模蜗杆;14、下模壳体;15、电机;16、第一同步带轮;17、第二同步带轮;18、下抬模气缸;19、下模活塞杆;20、上模活塞杆;21、上抬模气缸;22、下模旋转套。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I、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立式模具旋转装置,应用于数控转塔冲床上时,包括电机15,电机15的输出轴上通过同步带轮组2输出两根同步带,第一同步带301通过第一同步带轮16伸出轴连接上模具组件,第一同步带301上设置有直角转接同步带轮组I,第二同步带302通过第二同步带轮17连接下模具组件,第一同步带301和第二同步带302分别通过张紧轮4张紧,上模具组件与下模具组件同轴相对接见图I和图3,上模具组件的结构为包括上模壳体7,上模壳体7内安装上模蜗轮5,上模蜗杆6与上模蜗轮5哨合传动,上模蜗杆6与第一同步带轮16在同一轴线上,与上模蜗轮5同轴安装有上模套8,上模套8与上模蜗轮5通过单键连接,上模套8沿其所在轴线方向上下滑动,上模套8端部连接有上模旋转套9,上模旋转套9顶部设置有与上模套8端部突出双键配合的键槽;;上模壳体7的外侧壁上安装上抬模气缸21,上抬模气缸21的上模活塞杆20与上模套8外圆周壁伸出杆通过轴承连接。见图I和图3,下模具组件的结构为包括下模壳体14,下模壳体14内安装下模蜗轮12,下模蜗杆13与下模蜗轮12啮合传动,下模蜗杆13与第二同步带轮17在同一轴线上,与下模蜗轮12同轴安装有下模套11,下模套11与下模蜗轮12通过单键连接,下模套11沿其所在轴线方向上下滑动,下模套11上端连接有下模旋转套22,下模旋转套22下端设置有与下模套11上端有突出双键配合的键槽;下模壳体14的外侧壁下安装下抬模气缸18,下抬模气缸18的下模活塞杆19与下模套11外圆周壁伸出杆通过轴承连接。见图1,上模旋转套9与下模旋转套22设置有对中芯棒10,通过对中芯棒10来调节,保证上模具组件与下模具组件的同心度。本技术所述的上抬模气缸21和下抬模气缸18采用同步动作,从而带动上模具组件与下模具组件同步运作。实际使用过程中初始时,上抬模气缸21的上模活塞杆20与下抬模气缸18的下模活塞杆19均处于缩回位置,此时上模套8和上模旋转套9分开,下模套11和下模旋转套22分开;当需要模具旋转角度时,首先改变气缸通气状态,上抬模气缸21的上模活塞杆20与下抬模气缸18的下模活塞杆19同时伸出,从而使的上模活塞杆20带动上模套8向下滑动,下模活塞杆19带动下模套11向上滑动,上模套8端部突出双键插入上模旋转套9的键槽内,下模套11上端的突出双键插入下模旋转套22键槽内;然后电机15转动,电机15带动第一同步带301和第二同步带302传递运动,第一同步带301的第一同步带轮16通过与之连接的上模蜗杆6传递到上模蜗轮5上,第二同步带302的第二同步带轮17通过与之连接的下模蜗杆13传动到下模蜗轮12上,分别带动上模旋转套9、下模旋转套22同步旋转,从而实现旋转模在数控转塔冲床上的同轴,高精度,任意角度的同步旋转;当旋转到指定角度后电机15停止转动,冲头工作(图中未画出),完成加工工序。最后改变气缸通气状态,上抬模气缸21的上模活塞杆20与下抬模气缸18的下模活塞杆19均回到初始位置,带动上模活塞杆20、下模活塞杆19缩回,从而使上模套8向上滑动,下模套11向下滑动,分别与上模旋转套9与下模旋转套22脱离,停止工作。通过无间隙的蜗轮蜗杆机构传递运动,精度高,稳定性好,生产效率高。·以上描述是对本技术的解释,不是对技术的限定,本技术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权利要求1.一种立式模具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15),所述电机(15)的输出轴上输出两根同步带,第一同步带(301)通过第一同步带轮(16)伸出轴连接上模具组件,第二同步带(302)通过第二同步带轮(17)连接下模具组件,所述上模具组件与下模具组件同轴相对接 所述上模具组件的结构为包括上模壳体(7),所述上模壳体(7)内安装上模蜗轮(5),上模蜗杆(6)与上模蜗轮(5)啮合传动,所述上模蜗杆(6)与第一同步带轮(16)在同一轴线上,与上模蜗轮(5)同轴安装有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立式模具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15),所述电机(15)的输出轴上输出两根同步带,第一同步带(301)通过第一同步带轮(16)伸出轴连接上模具组件,第二同步带(302)通过第二同步带轮(17)连接下模具组件,所述上模具组件与下模具组件同轴相对接:所述上模具组件的结构为:包括上模壳体(7),所述上模壳体(7)内安装上模蜗轮(5),上模蜗杆(6)与上模蜗轮(5)啮合传动,所述上模蜗杆(6)与第一同步带轮(16)在同一轴线上,与上模蜗轮(5)同轴安装有上模套(8),上模套(8)端部连接有上模旋转套(9);所述上模壳体(7)的外侧壁上安装上抬模气缸(21),上抬模气缸(21)的上模活塞杆(20)与上模套(8)外圆周壁伸出杆通过轴承连接;所述下模具组件的结构为:包括下模壳体(14),所述下模壳体(14)内安装下模蜗轮(12),下模蜗杆(13)与下模蜗轮(12)啮合传动,所述下模蜗杆(13)与第二同步带轮(17)在同一轴线上,与下模蜗轮(12)同轴安装有下模套(11),下模套(11)上端连接有下模旋转套(22);所述下模壳体(14)的外侧壁下安装下抬模气缸(18),下抬模气缸(18)的下模活塞杆(19)与下模套(11)外圆周壁伸出杆通过轴承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德华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市德华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