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泵的释放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213554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17 07:07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种油泵的释放装置,能够确保发动机的高速旋转领域的从油泵吐出的油的适当油压,并且确保中速旋转领域的良好的润滑性,谋求发动机的效率改善的作用。由释放壳体(A)、释放阀(6)以及弹簧(7)构成,该释放壳体由释放流入部(2)、阀通路部(3)、凹部(4)以及具有释放孔(51)的油排出部(5)构成,该释放阀在第1粗径部(61)与第2粗径部(62)之间具有细径部(63),该弹簧将释放阀(6)弹性驱使至释放流入部(2)侧。凹部(4)形成在比油排出部(5)更靠近释放流入部(2)侧的位置,凹部(4)的轴方向长度形成为比释放阀(6)的第1粗径部(61)的轴方向长度更大,凹部(4)和释放孔(51)之间的轴方向最短距离形成为比细径部(63)的轴方向长度更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油泵的释放装置,该油泵的释放装置能够确保发动机的高速旋转领域中的、从油泵吐出的油的适当油压,并且确保中速旋转领域中的良好的润滑性,谋求发动机的效率改善。
技术介绍
作为用于在油泵的下游使油泵的吐出压不过于变得极高的装置,大多配置释放阀。一直以来,释放阀具有保护流路及流路上的机器免于极高的油压的作用,但是,近年来,为了达成低燃耗化,更加重视通过将油压调整为期望的值,从而削减油泵的无用功。为了达成上述功能,对于作为调整油泵的吐出压的手段的释放阀的研究开发也广泛地进行。因此,在日本特开平10-318158号(以下称为“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在作为调整油泵的吐出压的手段的释放阀中,通过在发动机的中速旋转领域暂时将油释放(排出),从而削减油泵的无用功的构成。在专利文献I中,控制阀30由阀壳体31、阀柱32以及弹簧33构成,阀壳体31具有内孔31a,并且具有分别与该内孔31a连通的控制端口 31b、辅助端口 31c、主端口 31d,阀柱32,以能够向着轴方向滑动的方式组装在该阀壳体31的内孔31a,在一端承受通过控制端口 31b而流入的工作油的压力,并且,与阀壳体31形成可变收缩部A、B,在环槽脊部32a可变地控制各端口 3lb、3lc、3Id间的连通、阻断,弹簧33驱使该阀柱32。控制端口 31b连通于吐出端口 21e,辅助端口 31c连通于辅助吸入端口 21d,主端口 3Id连通于主吸入端口 21c。阀柱32的环槽脊部32a是一体形成的,并形成在阀柱32的一端侧,在环槽脊部32a的另一端侧,形成有从环槽脊部32a的外周部分向着阀柱32的轴心倾斜的斜面32b。另外,在斜面32b的环槽脊部32a侧端部和环槽脊部32a的外周之间,形成有径方向的台阶差32c。作为控制上的特征,主要着眼于第2控制模式及第3控制模式。第2模式,在维持辅助端口 31c和主端口 31d的连通的状态下,使辅助端口 31c和控制端口 31b经由可变收缩部A而连通,从而使工作油从主端口 31d和控制端口 31b流动至辅助端口 31c。第3模式,在维持辅助端口 31c和控制端口 31b的连通的状态下,使辅助端口 31c和主端口 31d经由可变收缩部B而连通,从而使工作油从控制端口 31b流动至辅助端口 31c和主端口 31d。为了进行上述控制,环槽脊部32a的轴方向尺寸L形成为比辅助端口 31c的轴方向尺寸更小。由此,当环槽脊部32a位于辅助端口 31c的正侧面时,在环槽脊部32a的轴方向上下两端形成间隙,因而工作油能够连通环槽脊部32a的旁边(参照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图7、图8)。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平10-318158号。
技术实现思路
在公开了上述构成及控制的专利文献I中,存在以下的问题。首先,发动机(油泵20)的高速旋转领域相当于第5控制模式及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图10。由此,在发动机的高速旋转领域,工作油从控制端口 31b (吐出端口 21e)流动至辅助端口 31c (辅助吸入端口21d)和主端口 31d(主吸入端口 21c)的双方。由此,存在着在发动机的高速旋转领域油压超过设想地过度下降的问题。另外,在专利文献I的构成中,当曲轴10的转速N在NI (a点的特性)以上时,辅助端口 31c通常为开口。换句话说,从比空旋转领域稍高的旋转领域至最高(MAX)旋转领域,通常最少I处为开阀状态。由此,在专利文献I中,由于上述辅助端口 31c平常为开口状态的构成,因而在构造上,不可能进行这样的控制例如在发动机的中速旋转领域,为了确保润滑而暂时将控制阀30闭阀,而且在发动机的高速旋转领域,为了改善效率而再次将控制阀30开阀。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欲解决的技术问题)为,确保发动机的高速旋转领域中的、从油泵吐出的油的适当油压,并且确保中速旋转领域中的良好润滑性,谋求发动机的效率改善。因此,专利技术者为解决上述问题,努力地反复进行研究,结果,通过将第I专利技术作为一种油泵的释放装置,从而解决了上述问题,该油泵的释放装置由释放壳体、释放阀以及弹簧构成,该释放壳体由释放流入部、阀通路部、凹部以及具有释放孔的油排出部构成,该释放阀在第I粗径部和第2粗径部之间具有细径部,该弹簧将该释放阀弹性驱使至上述释放流入部侧,上述凹部形成在比上述油排出部更靠近上述释放流入部侧的位置,上述凹部的轴方向长度形成为比上述释放阀的第I粗径部的轴方向长度更大,上述凹部和上述释放孔的轴方向最短距离形成为比上述细径部的轴方向长度更小。通过在第I的专利技术中,将第2专利技术作为一种油泵的释放装置,从而解决了上述问题,在该油泵的释放装置中,上述凹部由主凹部和副凹部形成,该主凹部形成在上述阀通路部的近前侧,该副凹部形成在相对于该主凹部隔着上述阀通路部的相反侧,上述主凹部和上述副凹部形成为直线状。通过在第I或2的专利技术中,将第3专利技术作为一种油泵的释放装置,从而解决了上述问题,在该油泵的释放装置中,上述凹部形成为沿轴方向长的细长孔。通过在第I专利技术中,将第4专利技术作为一种油泵的释放装置,从而解决了上述问题,在该油泵的释放装置中,上述凹部的宽度方向尺寸比上述阀通路部的直径更小。在第I专利技术中,在从发动机的低速旋转领域至中速旋转领域的范围内进行油的释放,另外,在从中速旋转领域至高速旋转领域的范围内停止释放,能够在发动机的各个转速维持适当的油的油压。并且,能够防止油的油压在各个旋转域从适当的状态急剧地过度下降的不稳定的状态。而且,尽管具有上述效果,本专利技术的装置也能够为极其简单的构成,组装简单,能够以低价格提供。在第2专利技术中,通过不仅形成主凹部,还形成副凹部,从而能够增加低速旋转领域乃至中速旋转领域的凹部的油的流通量。即,通过增减副凹部的容积,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低速旋转领域乃至中速旋转领域的压力调整。而且,通过将主凹部及副凹部形成为直线状,从而能够利用铸销容易地形成,因而能够廉价地制造。在第3专利技术中,由于通过将凹部形成为沿轴方向长、沿周方向窄的细长孔,从而能够在比仅调整弹簧强度的大小更广的旋转领域进行凹部的油的流通。通过变更凹部的轴方向长度,从而能够使进行油流通的旋转领域变广或变窄,因而能够进行与期望相同的极细小的压力控制。在第4专利技术中,上述凹部的宽方向尺寸为比上述阀通路部的直径更小且在该阀通路部的内周面以槽状形成在周方向的一部分的构成,由此,能够将从低速旋转领域至中速旋转领域的范围内的释放动作中的释放油的量设定得较少,因而能够防止急剧的油压力的减少。附图说明图I(A)是具备本专利技术的释放阀装置的油泵的平面图,图I(B)是图UA)的⑴部放大图,图1(c)是图I(B)的Xl-Xl向视剖面图,图I(D)是图I(C)的(II)部放大图。图2㈧是本专利技术的释放壳体、释放阀以及弹簧分离的剖面图,图2(B)图2(A)的(III)部放大平面立体图,图2(c)是图2(B)的Yl-Yl向视剖面图。图3(A)是显示本专利技术的设定状态的释放阀的动作的主要部分剖面图,图3(B)是图3(A)的(IV)部放大图。图4(A)是显示本专利技术的低速旋转领域的释放阀的动作的主要部分剖面图,图4(B)是图4(A)的(V)部放大图。图5(A)是显示本专利技术的从低速旋转领域至中速旋转领域的范围的释放阀的动作的主要部分剖面图,图5(B)是图5(A)的(VI)部放大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油泵的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由释放壳体、释放阀以及弹簧构成,该释放壳体由释放流入部、阀通路部、凹部以及具有释放孔的油排出部构成,该释放阀在第1粗径部和第2粗径部之间具有细径部,该弹簧将该释放阀弹性驱使至所述释放流入部侧,所述凹部形成在比所述油排出部更靠近所述释放流入部侧的位置,所述凹部的轴方向长度形成为比所述释放阀的第1粗径部的轴方向长度更大,所述凹部和所述释放孔的轴方向最短距离形成为比所述细径部的轴方向长度更小。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赤石信行井川诚宗上田康裕石冈卓司神山英彦山崎拓也梅泽善朗井上宏和黑川仪孝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