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桂枝加芍药汤整合型新剂型制备技术及其生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205299 阅读:1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11 13: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桂枝加芍药汤整合型新剂型制备技术及其生产方法,其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按重量配比为:桂枝9份、芍药18份、炙甘草6份、大枣12份、生姜9份。其生产过程包括:超音速气流粉碎、醇水提取、超声波粉碎提取、水煎浓缩、超音速喷雾干燥、纳米研磨、高压乳匀、纳米粒制备等。本发明专利技术注重运用纳米载体联用技术所体现出的多协同、多靶向等优点。规模化生产后,可大幅减少生产成本,大幅提高产品质量,可使药物的靶向性、缓控释性更强。可内外给药并举,可按子午流注、人体气血流动规律分别在四个时间段服用。还可以制备成膜剂、透皮剂按子午流注、人体气血流动规律分别贴在人体不同部位,可通过皮肤直接吸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桂枝加芍药汤整合型新剂型制备技术,本专利技术还涉及。
技术介绍
中药水煎液复方药效化学反应因化学成分太多,暂时还未被揭示其神秘面纱,但中药方剂中一些神秘黑箱药效作用就藏在中药水煎液中,不能一味最求中药西化、中药现代化而只用单体和有效部位。中药水煎浓缩液不能弃之不用!中药方剂用水煎煮时,由于方剂合煎时的高温以及溶液中复杂的化学环境,可能在溶液中发生固有物质间的络合、水解、氧化、还原等反应,从而生成溶液中原来没有的某些新物质,这些新物质对全方产生增效、减毒或改性等药效作用。加强中药方剂水煎液中新成分形成机制、稳定性及其药效的研究,对提高中药复方和新药水平,逐步缩小中药复方和中药新药与国际间的差距,有着十分 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研究开发中药新药增加了新途径和新来源。我国药品管理相关法规规定,改变剂型作为新药研究来管理。制剂水平的落后不仅影响药物疗效的发挥,而且导致药品附加值低,直接影响市场竞争和产业经济效益,是造成我国医药工业产品数量位居世界前列而产值仅相当于一两个跨国制药公司的主要原因之一。新药、新剂型开发水平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医药工业的经济与技术实力。我国口服制剂约占各种全身给药制剂的2/3,加快研制和推广口服缓控释制剂是当前急需要做的工作。桂枝加芍药汤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方由桂枝3两(去皮),芍药6两,甘草2两(炙),大枣12枚(擘),生姜3两(切)组成。功效外解太阳之表,内调太阴之里虚。调和营卫,兼缓急止痛。主治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烦,脉浮数,无硬满状者;腹满寒下,或恶寒。本方近代主要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后世医家对本方的应用I)《方极》本方治桂枝汤证而腹拘挛剧者。2)《方机》烦,脉浮数,无硬满状者,腹满寒下,脉浮,或恶寒,或腹满时痛者,桂枝加芍药汤主之。3)《方舆》:其人宿有癥瘕痼癖,因痢疾引起固有之毒作腹痛者,此方为之主剂。假令因宿食而腹痛,吐泻已后腹痛尚不止者,此固有之毒所为也。盖桂枝加芍药汤,不仅治痢毒,只痛甚,或痢毒既解而痛不止之类,皆由固有之毒也。此方主之。各家论述①《伤寒贯珠集》:桂枝所以越外入之邪,芍药所以安伤下之阴也。按《金匮》云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与小建中汤;不瘥者,与小柴胡汤。此亦邪陷阴中之故。而桂枝加芍药,亦小建中之意,不用胶饴者,以其腹满,不欲更以甘味增满耳。②《古方选注》桂枝加芍药汤,此用阴和阳法也,其妙即以太阳之方,求治太阴之病。腹满时痛,阴道虚也,将芍药I味倍加3两,佐以甘草,酸甘相辅,恰合太阴之主药;且倍加芍药,又能监桂枝深入阴分,升举其阳,辟太阳陷入太阴之邪。复有姜、枣为之调和,则太阳之阳邪,不留滞于太阴矣。临床应用下痢《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77 ;1 :27):王某某,男,46岁。患菌痢,当时经治已减,后又复发,缠绵不愈,变成慢性菌痢,每日少则3-4次,多则5-6次,排便甚急,不及入厕,则污衣裤,然登厕后又排便不爽,下重难通,大便状不成形,有红白粘液;急不可耐,伴有腹痛,肠鸣等症。脉沉弦而滑,舌红苔白,观其所服之方,寒必芩、连,热必姜、附,补以参、术,涩如梅、诃,尝之殆遍,讫无所效。此仍脾胃阴阳不和,肝气郁而乘之之证。治法调和脾胃阴阳,并于土中平木。方药桂枝3钱、白苟6钱,炎甘草3钱、生姜3钱、大率12枚。服2剂,下痢减至1-2次,照方又服2剂而痊愈。曹氏治疗I例素有胃痛,近因情志不舒,又进生冷而致胃脘痛复发,按之似觉痛减,腹部作胀,食后尤甚,泛恶欲呕,嗳气纳呆,口干不欲饮者,拟桂枝加芍药汤调和脾胃,制 肝舒挛。五剂药后,痛解胀消,进食如常。李氏报道I例平素胃肠衰弱,又患胃肠病,腹时痛,大便下利不爽,腹直肌微现拘挛,心下有振水音。服桂枝加芍药汤7剂后,腹痛下利即愈。周氏报道用本方治疗I例慢性痢疾,收到良好效果。病者患菌痢,未彻底治愈,缠绵变成慢性痢疾,大便不成形,有红白粘液,每日3至6次,排便甚急而不爽,下重难通,伴腹痛肠鸣。曾服寒、热、补、涩之方剂,均未收效。切其脉沉弦而滑,舌红苔白。拟桂枝加芍药汤枉桂枝9g、白苟18g、炎甘草9g、生姜9g、大率12枚。服2剂,下痢减至日一、二次,照方又服2剂而痊愈。祝氏报道以桂枝加芍药汤为主方,加当归、肉苁蓉治疗I例大病后阴液大伤,大便秘结难解,10余日一行,纳甚少者,连服6剂,每日均有大便,食欲增,精神好转,随将原方药研末配蜜丸续服,以巩固疗效。贺氏亦用本方治疗I例素有便秘,复感风寒,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微喘,大便5日一行,腹部胀满时痛者,方拟桂枝加芍药汤少佐杏仁以调和营卫,兼通脾络、利肺气而获效。本专利技术具有实质的创新性和突破性进展是已找出桂枝加芍药汤现代中药新剂型中西医理论相结合的关键点,本专利技术将及时填补国内外在运用“纳米载体联用技术”和以中西医结合理论研发“桂枝加芍药汤整合型新剂型”领域的空白,产品具有靶向分布广等优点,国内外无相同或类似的文献报道。研发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通过国际一级查新报告和专利检索显示本专利技术的实质性进步和新颖性。利用国内外数据库进行了查新检索,综合国内外文献阅读、分析对比得到以下结论“联用技术研发纳米药物整合型新剂型”项目,其创新点1)采用富含微量元素的中药纳米粉体、药物单体、有效部位、有效部位群、中药浸膏、水煎浓缩液等以不同药物载体制备出不同粒径大小的纳米球、纳米囊、聚合物胶束、固体酯质纳米粒、磁性纳米粒、免疫纳米粒、纳米乳剂、混悬剂、囊泡、药质体、微胶囊、毫微粒、毫微球、毫微襄等,然后混匀分别装入软、硬胶囊中同时联合使用并制备成一种整合型新剂型或根据以上方法制备成其他类型的整合型新剂型;2)运用纳米载体联用技术和中西医结合理论研发“纳米药物整合型新剂型”,产品具有靶向分布广、缓控释性能强等特点;在国内文献中未见公开报道,该项目综合技术特点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创新性。科技查新编号200921c0704948。进一步来看本整合型新剂型制备技术是整合了中医、西医的各自优点,以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和注重药物间的协同观念及辨证施治为总战略战术思想,结合现代西方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毒理学、药剂学等理论,注重已证实的中药单一物质单体治疗的有效性和治疗效果,注重中药有效物质、有效部位和有效物质群对治疗疾病所起到的整体作用。注重中药所含的微量元素对治疗疾病所起到的辅助作用。本中药复方所用中药的药物有效成分明确,药物药效已得到现代医学的承认。注重运用纳米载体联用技术研制现代中药。这些必将推动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 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其中该整合型新剂型有效成分的原料及重量配比——桂枝9份、芍药18份、炙甘草6份、大枣12份、生姜9份。其中,所述的各中药富含有机锌、硒等一种或多种微量元素。上述的,其中将药物与载体制备成药物载体原料药,原料药可以是纳米粒、毫微粒、微米脂质体、纳米脂质体、固体脂质纳米粒、纳米聚合物胶束、药质体、纳米乳、脂质微球、微囊、微乳、脂质液体、纳米膜、纳米混悬液、微胶囊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并可根据需要将一种或多种进行混合。所述的保护范围不仅是所述范围内的上述药物载体原料药,也包括在其基础上制备或添加其他不影响其所治疾病的疗效,而只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桂枝加芍药汤整合型新剂型制备技术及其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新剂型有效成分的原料及重量配比——桂枝9份、芍药18份、炙甘草6份、大枣12份、生姜9份。其中,所述各中药富含有机锌、硒等一种或多种微量元素。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洪舒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知微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杨洪舒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