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板间快插耐功率电磁屏蔽连接器。改变连接器的结构,减小插合长度,实现小型化,突破传统,满足了板间高度9.9mm的需求,在插针组件中加设有螺旋簧片,螺旋簧片的螺旋齿因齿形和分布与连接器的外导体之间形成更高的接触,电磁屏蔽效果良好。螺旋簧片和簧片在连接器的外导体和安装板紧密贴合,从连接器的角度解决了射频传输时的信号泄露问题。在插孔组件中加设带有开口的腰鼓型簧片,为对插提供更好地接触,解决了直接找正插合的疑难。将板间连接器的设计功率从原来的最高50W提高到100W,解决了连接器发展过程中小型化和大功率不能同时实现的矛盾。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靠性高,可应用于无线系统模块及仪器中,实现板与板或者模块与模块间的连接。(*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电子信息
主要涉及电连接器,具体是一种新型的板间快插电磁屏蔽射频连接器。适用于印制板或模块与模块间的高密度连接。可应用于无线系统模块及仪器中,实现板与板或者模块与模块间的连接。
技术介绍
随着通信设备、网络通信设备、计算机设备、和汽车电子等整机设备的多功能化、小型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板间连接器越来越趋向于小间距和小体积。但是在一些使用场合也存在体积小和负载功率高的矛盾。板间连接器主要用于微波传输,一般使用频率都在IOGHz以上,而且随着整机系统的功率容量不断增大,对板间连接器的功率也有了很高的要求。目前市场上主流板间盲插型连接器都存在电磁屏蔽效果差和功率容量小的缺点。连接器将两个电路板连接以后,通常被连接的两板间距比较大,尤其是在功率大的情况下,插针组件和插孔组件对插后两板间的间距处在15mm以上,这就严重的制约了使用该连接器的仪器设备的小型化设计。尤其是用于板与板之间的连接,目前由于屏蔽性不太好还存在射频传输时的信号泄露。根据射频传输原理分析,同轴线电磁波的泄露一是中间导体和外导体必须有更好的电导率;二是同轴连接器中间导体之间、外导体之间的良好屏蔽使用同轴线处于一个比较理想的等势体中。为了减少外界杂波对同轴线内信号波的干扰,保证同轴线所传输信号的清洁,提高可靠接触以减少射频传输时的信号泄露也是连接器行业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技术项目组在互联网上就本主题,在国内外专利文献和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检索,尚未发现与本技术密切相关和一样的报道或文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工业生产和实际应用中主流板间盲插型连接器都存在电磁屏蔽效果差和功率容量小的缺点,提供的一种实现9. 9mm板间连接,电磁屏蔽性能好,功率大,可靠性高的板间快插电磁屏蔽连接器。下面对本技术进行说明本技术板间快插电磁屏蔽连接器是针对板间连接器的发展方向提出的最新设计方案。本技术是一种板间快插电磁屏蔽连接器,包括插针组件和插孔组件,插针组件和插孔组件分别安装于不同的电路板,通过对插实现板间的电路连接,插针组件包括有插针、插针绝缘子、插针外壳和压盖,插针外壳的后端面设有压盖,插针外壳的工作端内封装有插针、插针绝缘子;插孔组件包括有插孔、插孔绝缘子和插孔外壳,插孔外壳内安装插孔绝缘子和插孔,其特征在于插针组件还包括有螺旋簧片,在插针外壳的外侧环绕性地设有一个凹槽,螺旋簧片装在该凹槽内,插针上设有一个倒刺;插孔组件还包括有内嵌簧片,插孔外壳左端孔内设有一个倒刺,插孔外壳右端孔内设有一个凹槽,内嵌簧片置于该凹槽中,插孔外壳外侧环绕性设有一个凹槽,簧片置于该凹槽中,螺旋簧片和簧片在安装使用时处于外导体的连接处,与连接器的外导体和安装板紧密贴合。以减少射频传输时的信号泄露,改变了快插式连接器电磁屏蔽效率偏低的传统局面。本技术正是基于由于屏蔽性不太好存在射频传输时的信号泄露上述考虑,从两方面解决问题。首先是参考国内外先进理念、技术,确定出连接器内导体的外径尺寸和外导体的内径尺寸。设计出满足设计功率为100W的板间快插连接器结构尺寸。其次是通过在外导体的连接处增加弹性垫圈,提高电磁导率以减少射频传输时的信号泄露。本技术的实现还在于插针组件和插孔组件对插后,总安装高度为9. 9_。本技术通过减小插针组件和插孔组件的插合,实现了总安装高度为9. 9mm的安装要求。在减小插合长度的同时保证了插合的可靠性。本技术的实现还在于螺旋簧片为环状内齿簧片,其内齿呈螺旋状分布。螺旋簧片的螺旋齿因齿形和分布与连接器的外导体之间形成更高的接触,产生良好的电磁屏蔽效果。本技术的实现还在于内嵌簧片9为带有开口的收腰腰鼓型簧片,簧片沿圆周竖向镂空设置。该簧片为插针组件和插孔组件对插提供更好地接触。本技术的实现还在于该技术中所有使用的簧片均采用铍青铜材料,铍青铜在经过热处理后具有优良的弹性特征,可以很好的保证其弹性满足使用要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良效果是I、通过改变产品的连接器的外形结构来实现快速连接和体积的小型化,满足了9.9mm板间连接的需求,保证了内部结构尺寸满足功率的要求。2、通过在外导体的连接处增加弹性垫圈提高可靠接触,以减少射频传输时的信号泄露,改变了快插式连接器电磁屏蔽效率偏低的传统局面。3、在插孔组件中加设带有开口的腰鼓型簧片,为对插提供更好地接触,利用内嵌簧片的弹性解决了直接找正插合的疑难。4、突破传统,将板间连接器的设计功率从原来的最高50W提高到100W,很好的解决了连接器发展过程中小型化和大功率不能同时实现的矛盾。附图说明图I插针界面连接器结构图图2插孔界面连接器结构图图3广品插合后结构不意图图4螺旋簧片3示意图图5内嵌簧片9示意图图6簧片10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I :一种板间快插电磁屏蔽连接器,包括插针组件和插孔组件,插针组件和插孔组件分别安装于不同的电路板,通过对插实现板间的电路连接,插针组件包括有插针、插针绝缘子、插针外壳和压盖,插针外壳的后端面设有压盖,插针外壳的工作端内封装有插针、插针绝缘子;插孔组件包括有插孔、插孔绝缘子和插孔外壳,插孔外壳内安装插孔绝缘子和插孔,参见图I,插针组件还包括有螺旋簧片3,在插针外壳的外侧环绕性地设有一个凹槽,螺旋簧片3装在该凹槽内,螺旋簧片为环状内齿簧片,其内齿呈螺旋状分布,见图4。螺旋簧片的螺旋齿因齿形和分布与连接器的外导体之间形成更高的接触,产生良好的电磁屏蔽效果O插孔组件还包括有内嵌簧片9,插孔外壳8左端孔内设有一个倒刺,插孔外壳8右端孔内设有一个凹槽,内嵌簧片9置于该凹槽中,插孔外壳外侧环绕性设有一个凹槽,簧片10置于该凹槽中,螺旋簧片3和簧片10在安装使用时处于外导体的连接处,与连接器的外导体和安装板紧密贴合。以减少射频传输时的信号泄露,改变了快插式连接器电磁屏蔽效 率偏低的传统局面。本技术通过减小插针组件和插孔组件的插合,实现了总安装高度为9. 9mm的安装要求。在减小插合长度的同时保证了插合的可靠性。技术中所有使用的簧片均采用铍青铜材料,铍青铜在经过热处理后具有优良的弹性特征,可以很好的保证其弹性满足使用要求。实施例2 板间快插耐功率电磁屏蔽连接器的结构同实施例1,内嵌簧片9为带有开口的收腰腰鼓型簧片,簧片沿圆周竖向镂空设置。该簧片为插针组件和插孔组件对插提供更好地接触,参见图5.本技术在连接器的插合方式选择上,利用了内嵌簧片9的弹性解决了直接找正插合的疑难。外壳4和外壳8前端采用倒角设计,保证插合时的导向。当插针接触件连接器和插孔接触件连接器在插合时,内嵌簧片9可以和外壳4充分接触,保证了外壳接触的可靠性。实施例3 板间快插耐功率电磁屏蔽连接器的结构同实施例1-2,插针和插针绝缘子之间的固定方式为直接压配。实施例4 板间快插耐功率电磁屏蔽连接器的结构同实施例1-2,插针、插针绝缘子、插针外壳通过灌封环氧树脂固定在一起。实施例5 板间快插耐功率电磁屏蔽连接器的结构同实施例1-2,插针绝缘子和插针外壳之间通过点铆固定在一起。实施例6 板间快插耐功率电磁屏蔽连接器的结构同实施例1-2,插孔和插孔绝缘子之间的固定方式为直接压配。实施例7 板间快插耐功率电磁屏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板间快插电磁屏蔽连接器,包括插针组件和插孔组件,插针组件和插孔组件分别安装于不同的电路板,通过对插实现板间的电路连接,插针组件包括有插针、插针绝缘子、插针外壳和压盖,插针外壳的后端面设有压盖,插针外壳的工作端内封装有插针、插针绝缘子;插孔组件包括有插孔、插孔绝缘子和插孔外壳,插孔外壳内安装插孔绝缘子和插孔,其特征在于:插针组件还包括有螺旋簧片(3),在插针外壳的外侧环绕性地设有一个凹槽,螺旋簧片(3)装在该凹槽内,插针(1)上设有一个倒刺;插孔组件还包括有内嵌簧片(9),插孔外壳(8)左端孔内设有一个倒刺,插孔外壳(8)右端孔内设有一个凹槽,内嵌簧片(9)置于该凹槽中,插孔外壳外侧环绕性设有一个凹槽,簧片(10)置于该凹槽中,螺旋簧片(3)和簧片(10)在安装使用时处于外导体的连接处,与连接器的外导体和安装板紧密贴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江波,任强,汪航荣,强战群,高云娟,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华达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