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君专利>正文

一种给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01510 阅读:2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10 18: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给油器,尤其涉及一种带润滑故障诊断装置的定量给油器,包括给油器体(1)、左端盖(2)、右端盖(3)、柱塞(4)、密封圈(5)、检测元件(6)、感应元件(7)、阀芯(8)、驱动装置(9)、限位块(10)、弹簧(11)、丝堵(12)、螺钉(13);所述左端盖和右端盖上的凹槽(19),与给油器体(1)构成柱塞腔(15)和阀芯腔(16),给油器体(1)的阀芯腔(16)具有成对的阀芯腔油孔(21),其中阀芯腔油孔(21)为轴对称结构,左端盖(2)和右端盖(3)底部设置有泄油孔(14);所述的检测元件与感应元件可对阀芯和柱塞的工作情况进行判断,并且对检测故障自动预警,解决了定量给油器出现故障难以发现、难以判断需人工定期查看并判断故障的问题,且集成拆卸方便,出现故障时易于维护。(*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给油器,尤其涉及一种带润滑故障诊断装置的定量给油器。
技术介绍
润滑装置在机械传动和设备保养中均起着重要作用,润滑装置能影响到设备性能和寿命,需要对润滑点实行“少油量、多次数”的润滑,特别是润滑点较多的大型设备,多采用定量给油器定时给润滑点加注润滑油,保证润滑点老化和损失的润滑油得到及时的补充。在常用的定量给油器中,有些定量给油器出现故障难以发现、难以判断故障原因,需要人工查看并判断故障原因,增加了工人劳动强度;有些定量给油器的润滑周期相同,即所有定量给油器不可以单独控制给油,必须同时动作,当润滑点需油量不同时只能改变柱塞运动范围和柱塞结构来满足要求,并且管路复杂,既增加了设计及加工的工作量也增加了设 阀芯与给油器体磨损,缩短使用寿命,又会增大阀芯摩擦阻力,降低阀芯动作可靠度,当润滑点没有得到润滑油时,难以判断是润滑点堵塞还是阀芯卡死造成,智能检测功能不够完盡口 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准确诊断并减少现行集中润滑系统中的润滑故障,通过实验研究,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带润滑故障诊断装置并能单独控制的定量给油器,其结构简单,适用范围广,能对每一个润滑点的润滑故障进行诊断。本技术所述一种带润滑故障诊断装置的定量给油器,包括给油器体(I)、左端盖(2)、右端盖(3)、柱塞(4)、密封圈(5)、检测元件(6)、感应元件(7)、阀芯(8)、驱动装置(9)、限位块(10)、弹簧(11)、丝堵(12)、螺钉(13),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端盖⑵与右端盖(3)通过螺钉(13)分别固定在给油器体(I)的一侧,且与所述给油器体(I)内部空心结构构成柱塞腔(15)与阀芯腔(16),柱塞(4)在所述柱塞腔(15)内运动,阀芯(8)在所述阀芯腔(16)内运动。通过检测元件(6)与感应元件(7)的信号模拟检测判断柱塞(4)与阀芯⑶的工作状态。左端盖⑵和右端盖⑶一侧设置泄油孔(14),泄油孔(14)与阀芯腔(16)连通。左端盖⑵和右端盖(3)与给油器体⑴接触的一侧分别设置有凹槽,且凹槽位置可设置密封圈。阀芯腔(16)具有成对的阀芯腔油孔(21),且阀芯腔油孔为轴对称结构,要求阀芯(8)在阀芯腔(16)内的径向力保持平衡。阀芯(8)的位移变化由驱动装置(9)控制,所述驱动装置(9)可采用电磁驱动装置、直线电机装置、气动推杆装置、液压推杆装置,手动推杆装置,旋转副转直线副结构的电机装置。所述左端盖和右端盖上的凹槽(19),与给油器体(I)构成柱塞腔(15)和阀芯腔(16),其中凹槽(19)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确保构成腔体的密闭性,凹槽(19)为多层缓冲结构,降低了柱塞在活动时与左右端盖冲击冲击所造成的震动。所述柱塞(4)在柱塞腔(15)内运动,其中柱塞⑷一端设置有检测元件(6),柱塞(4)上设置的密封圈(5)与柱塞腔配合,增强了柱塞左右两腔的密封效果,使柱塞每行程的给油量更精确,柱塞的滑动与复位完全由润滑油填充柱塞腔推动,整个过程不需要加弹簧使柱塞复位,避免了用弹簧复位造成给油器给油时的润滑油推动柱塞须克服弹簧力的情况,降低了压力损失,实现了节能。所述给油器体(I)的阀芯腔(16)具有成对的阀芯腔油孔(21),其中阀芯腔油孔(21)为轴对称结构,这种结构在给油器给油过程中使阀芯受向上和向下的压力相等且方向相反,平衡了阀芯腔(16)内阀芯⑶的径向力,可以降低阀芯运动阻力防止阀芯卡死并减少阀芯与阀芯腔的磨损延长给油器使用寿命,同时可以承受较高的工作压力,广泛应用在供油管路较长的高压系统中。所述左端盖(2)和右端盖(3)底部设置有泄油孔(14),其中左端盖上的泄油孔与左端盖阀芯腔连通,右端盖上的泄油孔与右端盖阀芯腔连通,同时左端盖与右端盖上泄油孔的另一端与外界连通,避免左右端盖阀芯腔充满泄漏的润滑油导致阀芯没有空间可以滑 动而发生润滑故障。所述左端盖(2)、右端盖(3)、柱塞⑷与限位块(10)均为非磁性材料。所述感应元件(7)主要为磁性材料,检测元件(6)通过检测感应元件来模拟信号进行判断,其中检测元件一与感应元件一检测阀芯是否正常;检测元件二与感应元件二检测柱塞是否正常,当这两处都有信号时则表明阀芯和柱塞正常工作,任何一处或两处未检测到信号都表明存在润滑故障(出油口不出油),通过用两处传感器的高低电平状态来检测故障,工控系统将自动判断故障,避免设备维护人员的现场判断从而降低设备维护人员的劳动强度。所述驱动装置(9)用来控制阀芯(8)的运动,通过调整阀芯的位移对各个润滑点的润滑周期单独控制实现润滑点供油量改变,可满足各种工况下不同润滑点的润滑需求。本技术所述给油器的给油方式,相当于一个润滑周期的润滑油分两次压注,且两次的润滑油量相等。所述给油器的故障诊断原理为当驱动装置打开时,只有检测元件一和检测元件二同时感应到感应元件一和感应元件二时,才是给油器正常工作,否则任意一种情况都说明给油器出现润滑故障,当检测元件一检测不到感应元件一时,不论检测元件二是否检测到感应元件二,说明发生阀芯卡死故障,当检测元件一检测到感应元件一,当检测元件二检测不到感应元件二时,说明润滑点堵塞;驱动装置关闭时,只有检测元件一和检测元件二同时感应不到感应元件一和感应元件二时,才是给油器正常工作,否则任意一种情况都说明给油器出现润滑故障,当检测元件一检测到感应元件一时,不论检测元件二是否检测到感应元件二,说明发生阀芯卡死故障,当检测元件一检测不到感应元件一,当检测元件二检测到感应元件二时,说明润滑点堵塞。本技术具有以下技术优点(I)本技术所述的检测元件与感应元件可分别对阀芯和柱塞的工作情况进行判断,并且对检测故障自动预警,解决了定量给油器出现故障难以发现、难以判断需人工定期查看并判断故障的问题,减少了故障判断的人工成本;(2)本技术所述柱塞腔的左腔和右腔与阀芯腔相连的油口均开在侧面,延长了柱塞行程,增大了给油量;(3)本技术所述柱塞上的密封圈与柱塞腔配合,增强了柱塞左右两腔的密封效果,使柱塞每个行程的给油量更加精确;(4)左端盖和右端盖上均开有泄油孔,避免左右端盖阀芯腔充满泄漏的润滑油从而导致阀芯没有空间可以滑动,而导致给油器发生故障;(5)柱塞的滑动与复位全是由润滑油填充柱塞腔推动,整个过程不需要加弹簧使柱塞复位,避免了用弹簧复位造成给油器给油时的润滑油推动柱塞须克服弹簧力的情况,降低了压力损失,实现了节能;(6)本技术结构设计合理,阀芯腔具有成对的阀芯腔油孔且为轴对称结构均,用来平衡阀芯径向力,可以降低阀芯运动阻力,防止阀芯卡死,可减少阀芯与阀芯腔的磨损,延长给油器使用寿命,所述径向力平衡使得给油器实用压力范围更宽,实用介质黏度范围更广,可以承受较高的工作压力,可应用于供油管路较长的高压系统中;(7)所述给油器集成拆卸方便,出现故障时易于维护。附图说明为了使本
技术实现思路
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图I是所述给油器的轴测图;图2是所述给油器中左端盖左右侧面的轴测图; 图3是所述给油器中右端盖左右侧面的轴测图;图4是所述给油器中阀芯的轴测图;图5是所述给油器中阀芯的剖视图;图6是所述给油器中给油器体的剖视图;图7是所述给油器在驱动装置通电状态下的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给油器,包括给油器体(1)、左端盖(2)、右端盖(3)、柱塞(4)、密封圈(5)、检测元件(6)、感应元件(7)、阀芯(8)、驱动装置(9)、限位块(10)、弹簧(11)、丝堵(12)、螺钉(13),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端盖(2)与右端盖(3)通过螺钉(13)分别固定在给油器体(1)的一侧,且与所述给油器体(1)内部空心结构构成柱塞腔(15)与阀芯腔(16),柱塞(4)在所述柱塞腔(15)内运动,阀芯(8)在所述阀芯腔(16)内运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君
申请(专利权)人:张君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