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面向内河智能航运信息服务的智能船载终端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81570 阅读:3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9 00: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面向内河智能航运信息服务的智能船载终端设备,所述船载终端设备由电源模块、数据采集模块、主控模块、通信模块以及人机交互模块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运用了在线分析处理技术、多种感知技术(GPS、AIS、RFID、传感器和视频)和通信技术,通过对内河船舶航行状态下的多态异构数据的聚合、重构和交互,实现船舶身份的自动识别、运行状态的感知,为我国内河智能航运信息服务系统的船舶数据感知和实现船-船互联、船-岸互联、船-货互联和内河船舶的安全航行和高效运输提供坚实保障,推动我国内河智能航运信息服务(船联网)快速发展。(*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专利涉及ー种利用在线分析处理技术、多种感知技术(GPS、AIS、RFID、传感器和视频)和 通信技术,通过对内河船舶航行状态下的多态异构数据的聚合、重构和交互,实现船舶身份的自动识别和运行状态的感知的面向内河智能航运信息服务(船联网)的智能船载终端设备。
技术介绍
水路运输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符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要求的运输方式,也是典型的低碳运输方式;随着国家着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两型”社会,水运运能大、占地少、能耗低、污染小的独特优势和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虽然近几年我国已经认识到水路运输的优势和带动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已加大了对内河航道的整治和建设カ度,各地方水运管理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船舶信息的感知领域仍旧存在明显的不足;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内河船舶管理主要依靠人工来完成,缺乏有效识别船舶身份的手段,导致难以辨别套牌和伪牌照的船舶,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这不仅给国家带来了经济上的损失,而且也造成了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ニ)对于长三角等一些内河发达的水域,尽管海事管理部门已经对辖区内的部分船舶安装了 GPS、AIS、RFID和视频等船载设备,但是由于管理体系和技术手段的落后,船载设备数据异构严重,信息标准不统一,不能跨地区使用,系统之间互不兼容,造成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三)目前,除少数试点航段外,船舶过闸、检查、报港签证等业务仍采用传统作业方式,船民需要停船登岸办理业务,费时费力,严重降低通航的效率,増加因重复启动船舶柴油机带来的燃油成本和船舶尾气排放。(四)虽然部分地区的海事管理部门通过移动网络平台,以手机短信的方式,提供给船民一些常规的航道信息,但服务内容単一,缺乏针对性,也无法实时感知船舶所处航线上的桥梁或其他障碍物信息,造成船民经常对桥身高度估计错误,尤其在夜间或恶劣天气情况下,船民没有发现或来不及发现前方障碍物,致使船舶与之碰撞,造成基础设施或桥梁损毁。综合上述,船舶信息的感知与交互,作为内河航运信息服务的关键ー环,目前亟需相应的设备和相关的技术手段解决上述存在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提供ー种运用在线分析技术、多种感知技术(GPS/北斗、AIS、RFID、传感器和视频)和通信技术,有效地实现船舶身份自动识别和运行状态的感知,解决船载終端种类和型号各异带来的多态异构数据聚合、重构和交互的问题;同时采用模块化的设计,对已经安装的船载设备(如GPS、AIS等)预留数据接ロ,避免重复建设;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丰富服务内容,为船民、物流企业和管理部门三者之间提供了互动平台,提高船舶管理服务水平的一种面向内河智能航运信息服务的智能船载终端设备。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面向内河智能航运信息服务的智能船载终端设备,所述船载終端包括电源模块,负责电压的转换及电流稳定,保证设备正常工作,在外部电源断开时,负责给RFID模块供电,保证该模块与岸基设备和其他智能船载终端正常通信;数据采集模块,负责数据的感知与采集,并将采集的数据经通信总线传送给主控模块进行处理;主控模块,负责数据处理和存储;通信模块,提供信息传输的媒介和交互的渠道;人机交互模块,负责对主控模块处理结果的显示,以便提醒用户,进行不同的操作。优选的,所述电源模块包括电源转换模块,负责电压转换,将船用220V交流电转换为24V直流电;电源管理模块,确保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稳定,推动后级电路进行功率输出,保证设备正常工作;备用电池模块,在设备外部电源断开时,负责给RFID模块供电,保证设备与岸基设备和其它智能船载终端设备通信。优选的,所述数据采集模块包括RFID模块,具有数据采集和短程无线通信的功能;GPS/北斗模块,负责进行定位导航;将卫星的轨道參数、定位位置、时间和日期数据发送给主控模块;GPS/北斗接ロ,用于外接GPS/北斗设备;AIS接ロ,为已安装AIS设备的船舶预留的接ロ ;无线传感接收模块,具有无线接收传感数据的功能;有线传感器接ロ,用于连接有线式传感器;视频接ロ,用于外部摄像机视频信号的采集。优选的,所述主控模块包括;处理器;显示处理模块,负责接收处理器提供的指令,将系统所需要的显示信息进行转换驱动,支持的分辨率闻达1280x1024像素的图形和图像显不;智能分析模块,利用船舶上安装的摄像机,将拍摄画面的四周设置为警戒区域,当有物体或人非法穿越警戒区时,立即触发报警;自检模块,负责设备自检以及分析处理传感数据,分析结果可以显示在LCD触摸屏上;数据存储模块。优选的,所述通信模块包括;通信模块,利用3G移动通信网络进行通信,将船舶相关数据发送到航运信息服务中心服务器,同时还可以用来接受物流信息和航运服务信息,为船民提供通告、货源、航道和天气便民信息;WiFi模块,负责在船舶空间内组建无线局域网;VHF接ロ,用于外接VHF设备;网ロ,用于满足船载电脑上网或其他网络设备的数据有线传输和上网要求。优选的,所述人机交互模块包括LCD触摸屏,显示各种信息,同时触控屏幕上不同的菜单,执行不同的操作命令,实现对应的功能;LED接ロ,为已经安装LED信息发布屏的港航管理艇预留的接ロ,用于港航管理艇发布信息;警报模块,负责对智能分析模块和自检模块处理结果的响应,当出现“异常”情况时,警报发出响声,提醒用户;状态指示灯,用于显示船舶和设备的运行状态。优选的,所述的船载终端设备与岸基具有多种通信模式,包括RFID无线短距离通信、WiFi无线局域网通信、3G移动通信和VHF通信。利用RFID、VHF和移动通信模块,实现船一船互联、船一岸互联,利用传感技术和视频技术,实现船一货互联。优选的,所述RFID模块由控制模块、射频模块以及天线组成。优选的,所述处理器为ARMll处理器。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I、模块化;本技术采用模块化设计,内设多类模块,船舶可根据自身需求,选配不同的模块,实现船舶综合智能感知、聚合、重构和交互;支持的模块包括=RFID模块、GPS模块、AIS模块、移动通信模块、WiFi模块和无线传感接收模块。2、兼容性;考虑到长三角等一些内河发达的水域,海事管理部门对辖区内部分船舶已经安装了 GPS/北斗、AIS或传感器等各类船载设备,为了避免重复建设,统ー航运基础信息,智能船载终端为已经安装上述各类船载设备的船舶预留了接ロ,并对不同设备来源的多态异构数据完成数据格式的聚合转换和发送,解决内河船舶多种类设备共存带来的数据异构的问题。3、可互操作;智能船载终端支持短距离数据传输和3G移动网络通信;智能船载终端之间、智能船载终端与岸基设备之间、智能船载终端与航运信息服务中心服务器之间均能实现双向通信,在标准化的通信协议基础上,支持M2M可互操作。4、功能丰富;本技术具有船舶身份自动识别、定位导航、船舶状态检测、船载货物监控、信息发布与显示、支持不停船报港签证,以及在线办公或娱乐休闲等多项功能,具体包括水上服务区提示向船舶告知周围水域的水上服务区的名称以及提供服务的种类、数量等;航道指向、诱导信息为船舶提供实时导航业务,提供安全快捷的出航路线;不停船报港签证对服务域内的船只进行身份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面向内河智能航运信息服务的智能船载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船载终端包括:电源模块,负责电压的转换及电流稳定,保证设备正常工作,在外部电源断开时,负责给RFID模块供电,保证该模块与岸基设备和其他智能船载终端正常通信;数据采集模块,负责数据的感知与采集,并将采集的数据经通信总线传送给主控模块进行处理;主控模块,负责数据处理和存储;通信模块,提供信息传输的媒介和交互的渠道;人机交互模块,负责对主控模块处理结果的显示,以便提醒用户,进行不同的操作。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耀华张成雷董丽华孙伟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海事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