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连杆,包括:连接部,其包括,中空的圆环体,以及嵌入所述圆环体的第一塞柱、第二塞柱;所述第一塞柱及第二塞柱与所述圆环体形成敞口的腔体;所述第一塞柱活动连接一第一杆部,所述第二塞柱活动连接一第二杆部。通过将连杆设置成分段式结构,并将连接部设置成中空的结构,可显著地降低连杆重量,降低了制造成本,并提高了连杆在使用过程中的适应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杆。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连杆通常是用于连接两个运动部件,以传递动力。在现有技术中,连杆通常采用实心结构。这种结构的连杆存在着重量大,制造成本较大的技术缺陷。同时,由于连杆通常采用车窗车削或者整体铸造的方式制造而成,所以现有技术中的连杆的长度往往都是固定的。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常常需要对连杆的长度做细微调整。所有现有技术中的连杆在实际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连杆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杆,用以降低连杆重量,降低制造成本,并提高连杆在使用过程中的适应性。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连杆,包括连接部,其包括,中空的圆环体,以及嵌入所述圆环体的第一塞柱、第二塞柱;所述第一塞柱及第二塞柱与所述圆环体形成敞口的腔体;所述第一塞柱活动连接一第一杆部,所述第二塞柱活动连接一第二杆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杆部、第二杆部及连接部位于同一轴心。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圆环体与所述第一塞柱或第二塞柱为过盈配八口 ο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杆部与所述第二杆部的直径相等。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圆环体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杆部或第二杆部的直径。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杆部还设有一贯穿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连杆设置成分段式结构,并将连接部设置成中空的结构,可显著地降低连杆重量,降低了制造成本,并提高了连杆在使用过程中的适应性。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一种连杆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的主视图的局部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请参图I所示,图I为本技术一种连杆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的主视图的剖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一种连杆100,包括连接部10、第一杆部20、及其第二杆部30。该连接部10包括,中空的圆环体11,以及嵌入所述圆环体11的第一塞柱12及第二塞柱13。更具体的,该圆环体11与所述第一塞柱12或第二塞柱13为过盈配合,以确保圆环体11与第一塞柱12及其第二塞柱13可靠地卡接。这样,该第一塞柱12及第二塞柱13与所述圆环体11形成敞口的腔体I。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第一塞柱12的设有内螺纹122,第一连杆20设有外螺纹22 ;同时第二塞柱13的设有内螺纹132,第二连杆30设有外螺纹31。通过这种结构,以将该第一塞柱12活动连接一第一杆部20,所述第二塞柱13活动连接一第二杆部30。这样该第一塞柱12就可活动的延伸入腔体I中,从而实现了连杆100在纵长方向上长度的进行调节。更具体的,该第一杆部20、第二杆部30及连接部10位于同一轴心。并且,该第一杆部20与所述第二杆部30的直径相等。所述圆环体11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杆部20或第 二杆部30的直径。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第一杆部20还设有一贯穿孔21。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第一塞柱20嵌入该圆环体11后,在圆筒11与第一塞柱20相接的外部焊接以形成一圈焊接部121 ;同理,该第二塞柱30嵌入该圆环体11后,在圆筒11与第二塞柱30相接的外部焊接以形成一圈焊接部131。以进一步提高该连杆100的整体牢固度。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技术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技术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权利要求1.一种连杆(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连接部(10),其包括,中空的圆环体(11),以及嵌入所述圆环体(11)的第一塞柱(12)、第二塞柱(13); 所述第一塞柱(12)及第二塞柱(13)与所述圆环体(11)形成敞口的腔体(I);所述第一塞柱(12 )活动连接一第一杆部(20 ),所述第二塞柱(13 )活动连接一第二杆部(30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连杆(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杆部(20)、第二杆部(30)及连接部(10)位于同一轴心。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连杆(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环体(11)与所述第一塞柱(12)或第二塞柱(13)为过盈配合。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连杆(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杆部(20)与所述第二杆部(30)的直径相等。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连杆(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环体(11)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杆部(20)或第二杆部(30)的直径。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连杆(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杆部(20)还设有一贯穿孔(21)。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连杆,包括连接部,其包括,中空的圆环体,以及嵌入所述圆环体的第一塞柱、第二塞柱;所述第一塞柱及第二塞柱与所述圆环体形成敞口的腔体;所述第一塞柱活动连接一第一杆部,所述第二塞柱活动连接一第二杆部。通过将连杆设置成分段式结构,并将连接部设置成中空的结构,可显著地降低连杆重量,降低了制造成本,并提高了连杆在使用过程中的适应性。文档编号F16C7/06GK202646344SQ201220289019公开日2013年1月2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19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19日专利技术者鲍洪生 申请人:无锡宇吉科技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杆(100),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部(10),其包括,中空的圆环体(11),以及嵌入所述圆环体(11)的第一塞柱(12)、第二塞柱(13);所述第一塞柱(12)及第二塞柱(13)与所述圆环体(11)形成敞口的腔体(1);所述第一塞柱(12)活动连接一第一杆部(20),所述第二塞柱(13)活动连接一第二杆部(3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鲍洪生,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宇吉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