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装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74392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8 20: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吊装器。吊装器包括:本体,本体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侧壁;本体还包括设置在第一端上的吊环和设置在侧壁上的第一孔,本体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开口;锥套,锥套可活动地设置在本体的内部;顶块,顶块穿过本体的侧壁上的第一孔;顶块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顶块的第一端位于本体的内部,顶块的第二端位于本体的外部,且顶块的第一端与锥套接触或分离;吊杆,吊杆的一端与锥套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吊杆的运动,使与吊杆连接的锥套随之运动,从而使顶块向外张开并顶住绕组铁心,从而可以方便而安全地将绕组铁心吊起来,以进行相应的操作,避免了绕组铁心的损坏,具有安全性高的特点。(*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吊装器
本技术涉及机械装配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吊装器。
技术介绍
在电机的组装过程中需要将绕组铁心压装到机壳内,首先要将绕组铁心吊装到待安装的位置。现有技术中的吊装器包括尼龙绳和吊钩。在装配时,首先将尼龙绳的一端穿过绕组铁心,然后将尼龙绳的两端打结固定,再用吊钩勾住尼龙绳,而后通过尼龙绳将绕组铁心吊起,然后将绕组铁心放置在待组装的支撑架上。待重新调整吊钩的位置后,通过尼龙绳将绕组铁心吊装至机壳的上方,然后慢慢下降吊钩,使绕组铁心与机壳接触直至完全压入机壳内。现有技术中的吊装器具有以下缺点(1)由于绕组铁心质量大且吊装器结构过于简单,所以在吊装的过程中极易损坏绕组铁心。(2)通过吊钩吊装绕组铁心时,由于吊钩与尼龙绳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可靠、不稳定,绕组铁心容易从吊钩上脱落,从而发生意外事故、造成安全隐患。另外,在现有技术中还有直接采用人工安装的方式。例如,通过人工的方式将绕组铁心移动到机壳的上方,而后再将绕组铁心压装到机壳的内部。由于绕组铁心的质量通常在25-45kg之间,所以需要两名工人协同吊装绕组铁心。进一步地,由于两名工人的操作步调不易协调一致,所以吊装过程中容易出现意外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吊装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吊装器容易损坏绕组铁心和安全性差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吊装器,包括本体,本体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侧壁;本体还包括设置在第一端上的吊环和设置在侧壁上的第一孔,本体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开口 ;锥套,锥套可活动地设置在本体的内部;顶块,顶块穿过本体的侧壁上的第一孔;顶块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顶块的第一端位于本体的内部,顶块的第二端位于本体的外部,且顶块的第一端与锥套接触或分离;吊杆,吊杆的一端与锥套相连接。进一步地,锥套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锥套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导向部,第一导向部的至少一部分活动地设置在本体的第一端的第一开口内;本体的第二端包括第二开口,锥套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导向部,第二导向部的至少一部分活动地设置在本体的第二端的第二开口内。进一步地,锥套的第一端小于锥套的第二端。进一步地,吊杆包括杆部和吊装环,杆部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杆部的第一端与吊装环连接,杆部的第二端与锥套连接。进一步地,杆部与锥套和/或吊装环通过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吊装器还包括压紧螺母,压紧螺母与吊杆螺纹连接,压紧螺母设置在本体的第一端与吊装环之间。进一步地,吊装器还包括支架,支架套设在吊杆上,支架设置在本体的第一端与压紧螺母之间。进一步地,支架的垂直于吊杆方向上的截面沿压紧螺母到本体的第一端的方向增大。进一步地,吊装器还包括键,键安装在锥套上,本体的内壁上设置有与键相配合的导向槽。进一步地,键与锥套通过螺钉连接。本技术通过吊杆的运动,使与吊杆连接的锥套随之运动,从而使顶块向外张开并顶住绕组铁心,从而可以方便而安全地将绕组铁心吊起来,以进行相应的操作,避免了绕组铁心的损坏,具有安全性高的特点。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I示意性示出了本技术中的吊装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意性示出了本技术中的吊装器的俯视图;图3示意性示出了图2中A-A方向的剖视图;图4示意性示出了本技术中的机壳、绕组铁心和吊装器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5示意性示出了本技术中的机壳、绕组铁心和吊装器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吊装器。如图I至图3所示,本技术中的吊装器包括本体10,本体10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侧壁;本体10还包括设置在第一端上的吊环11和设置在侧壁上的第一孔12,本体10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开口 13 ;锥套20,锥套20可活动地设置在本体10的内部;顶块30,顶块30穿过本体10的侧壁上的第一孔12 ;顶块30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顶块30的第一端位于本体10的内部,顶块30的第二端位于本体10的外部,且顶块30的第一端与锥套20接触或分离;吊杆40,吊杆40的一端与锥套20相连接。请参考图4和图5,使用时,首先通过本体10的第一端上的吊环11将本技术的吊装器吊起来,然后将吊装器移动到绕组铁心80的上方,并缓慢下放吊装器。此时,锥套20在其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相对于本体10向下运动,从而使顶块30的第一端与锥套20分离。由于顶块30的第一端位于本体10的内部、顶块30的第二端位于本体10的外部,所以通过手动调节顶块30可使顶块30相对于本体10向内运动,从而使吊装器可以顺利的伸入绕组铁心80中。而后将吊杆40吊起来,由于吊杆40与锥套20连接,因此,当吊杆40向上运动时,带动锥套20相对于本体10向上运动,从而使顶块30向外张开并顶住绕组铁心80。当顶块30将绕组铁心80顶紧后,绕组铁心80随吊装器一起移动到机壳90的上方,然后使吊装器缓慢地向下运动,以使绕组铁心80与机壳90相接触,直至绕组铁心80完全压入机壳90中。为保证吊装器工作时的稳定性,可以在本体10上设置多个吊环11(例如两个吊环11),优选地,吊环11对称地设置在本体10上。优选地,本体10的侧壁上可以设置有多个第一孔12 (例如三个)且顶块30的个数应与第一孔12的个数保持一致。由于设置多个顶块30从不同方向同时顶住吊绕组铁心80,所以保证了吊装器能够可靠的将绕组铁心80吊起。优选地,可以将多个第一孔12均匀地设置在本体10上。由于本技术采用顶块30顶紧绕组铁心80的紧固方式,不需要将尼龙绳等穿过绕组铁心80,因此不会发生由于尼龙绳捆绑绕组铁心80而导致绕组铁心80损坏的情况;且本技术中的吊装器设置有多个顶块30,在多个方向同时对绕组铁心80施加顶紧力,这样,绕组铁心与吊装器之间可靠地连接,不会发生脱落等问题,具有安全性高的特点;同时,本技术中的吊装器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的特点。本技术可用于对绕组铁心80的起吊,当然也可以用于起吊具有圆筒状结构的其他工件。 如图3所示,本技术中的锥套20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锥套20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导向部21,第一导向部21的至少一部分活动地设置在本体10的第一端的第一开口13内;本体10的第二端包括第二开口 14,锥套20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导向部22,第二导向部22的至少一部分活动地设置在本体10的第二端的第二开口 14内。优选地,如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导向部21和第一开口 13、第二开口 14和第二导向部22相配合的部分均设置为光孔,由此实现了它们之间的活动连接。同时,由于锥套20沿第一开口 13和第二开口 14的方向运动,所以本体10的第一开口 13和第二开口 14对锥套20的运动起导向的作用。优选地,如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锥套20的第一端小于锥套20的第二端。因此当吊杆40带动锥套20向上运动的过程中,锥套20使顶块30发生沿垂直于吊杆40且远离吊杆40方向的运动,从而实现对绕组铁心80的卡紧(请参考图4和图5)。优选地,如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吊杆40包括杆部41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吊装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10),所述本体(10)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侧壁;所述本体(1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端上的吊环(11)和设置在所述侧壁上的第一孔(12),所述本体(10)的所述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开口(13);锥套(20),所述锥套(20)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本体(10)的内部;顶块(30),所述顶块(30)穿过所述本体(10)的所述侧壁上的所述第一孔(12);所述顶块(30)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顶块(30)的所述第一端位于所述本体(10)的内部,所述顶块(30)的所述第二端位于所述本体(10)的外部,且所述顶块(30)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锥套(20)接触或分离;吊杆(40),所述吊杆(40)的一端与所述锥套(20)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浩雷学军宋立业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北车集团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