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申请涉及胶囊包封的有益剂、包含此类胶囊包封的有益剂的组合物、以及用于制备和使用包含此类胶囊包封的有益剂的组合物的方法。此类胶囊包封的有益剂消除或最小化一个或多个当前胶囊包封的有益剂的缺点,并因此为配制人员提供附加的香料递送机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递送颗粒专利
本专利技术涉及胶囊制造方法、由此类方法生产的微胶囊和包含此类微胶囊的组合物以及用于制备和使用此类组合物的方法。专利技术背景对于微胶囊化的各种方法,以及示例性的方法和材料示出于Schwantes的(U.S.6,592,990)、Nagai等人的(U.S.4,708,924)、Baker等人的(U.S.4,166,152)、Wojciak的(U.S.4,093,556)、Matsukawa等人的(U.S.3,965,033)、Matsukawa的(U.S.3,660,304)、Ozono的(U.S.4,588,639)、Irgarashi等人的(U.S.4,610,927)、Brown等人的(U.S.4,552,811)、Scher的(U.S.4,285,720)、Shioi等人的(U.S.4,601,863)、Kiritani等人的(U.S.3,886,085)、Jahns等人的(U.S.5,596,051和5,292,835)、Matson的(U.S.3,516,941)、Chao的(U.S.6,375,872)、Foris等人的(U.S.4,001,140;4,087,376;4,089,802和4,100,103)、Greene等人的(U.S.2,800,458;2,800,457和2,730,456)、Clark的(U.S.6,531,156)、Saeki等人的(U.S.4,251,386和4,356,109)、Hoshi等人的(U.S.4,221,710)、Hayford的(U.S.4,444,699)、Hasler等人的(U.S.5,105,823)、Stevens的(U.S.4,197,346)、Riecke的(U.S.4,622,267)、Greiner等人的(U.S.4,547,429)和Tice等人的(U.S.5,407,609)等中,以及由Herbig在章节题目为“Encapsulation”的KirkOthmer,EncyclopediaofChemicalTechnology的V.13,第二版,第436-456页和由Huber等人在“CapsularAdhesives”,TAPPI,第49卷,第5期,第41A-44A页(1966年5月)中提出,这些专利均以引用方式并入本文。更具体地讲,美国专利No.2,730,456、2,800,457和2,800,458描述了形成胶囊的方法。用于制造微胶囊的其它可用方法为:描述脲和甲醛之间反应的美国专利No.4,001,140、4,081,376和4,089,802;描述三聚氰胺和甲醛之间反应的美国专利No.4,100,103;描述在苯乙烯磺酸的存在下用于制备微胶囊的方法的英国专利No.2,062,570,所述微胶囊具有由三聚氰胺和甲醛聚合反应而形成的壁。微胶囊还提出于美国专利2,730,457和4,197,346中。由脲-甲醛树脂和/或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形成微胶囊公开于美国专利No.4,001,140;4,081,376、4,089,802;4,100,103;4,105,823;和4,444,699中。丙烯酸烷基酯-丙烯酸共聚物胶囊提出于美国专利公开4,552,811中。整个本专利申请中每个所述的专利以引用方式并入本文至每个提供关于微胶囊化的方法和材料指导的程度。界面聚合是一种如下的方法,其中聚酰胺、环氧树脂、聚氨酯、聚脲等的微胶囊壁在介于两相之间的界面处形成。美国专利4,622,267公开了用于制备微胶囊的界面聚合技术。将芯材料最初溶解于溶剂并添加可溶解于溶剂混合物中的脂族二异氰酸酯。随后,添加用于脂族二异氰酸酯的非溶剂直至仅勉强达到浊度点。然后该有机相在水溶液中被乳化,并将反应性的胺加入水相中。所述胺扩散至界面,在界面处胺与二异氰酸酯反应以形成聚合的聚氨酯外壳。用于在聚氨酯壁内包封微溶于水的盐的类似技术公开于美国专利4,547,429中。美国专利3,516,941提出了聚合反应,其中待包封的材料或芯材料溶解于有机疏水性油相中,油相分散在水相中。所述水相已溶解了形成氨基塑料树脂的材料,氨基塑料树脂在聚合时形成微胶囊的壁。使用高剪切搅拌来制备细小的油珠分散体。酸催化剂的加入引发缩聚,从而在水相内形成氨基塑料树脂,导致形成在两相中均不溶解的氨基塑料聚合物。随着聚合的进行,氨基塑料聚合物从水相中分离出来并沉积在油相中分散的小滴的表面以在两相的界面处形成胶囊壁,从而包封所述芯材料。该方法产生微胶囊。涉及胺和醛的聚合已知为氨基塑料包封。脲-甲醛(UF)、脲-间苯二酚-甲醛(URF)、脲-三聚氰胺-甲醛(UMF)和三聚氰胺-甲醛(MF)胶囊的形成以相似的方式进行。在界面聚合中,形成胶囊壁的材料在分开的相中,一个在水相中并且另一个在填充相中。聚合发生在相界处。因此,在两相的界面处形成聚合的胶囊外壳壁,从而包封所述芯材料。形成聚酯、聚酰胺和聚脲胶囊的壁通常经由界面聚合进行。美国专利5,292,835提出了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与多官能单体的聚合。具体地讲,举例说明了聚乙烯吡咯烷酮与丙烯酸酯,例如二丙烯酸丁二酯或甲基丙烯酸甲酯与自由基引发剂的反应。常见的微胶囊化方法可视为一系列步骤。首先,通常将待包封的芯材料乳化或分散于适宜的分散体介质中。该介质通常为含水的,但是涉及聚合物富集相的形成。在大多数情况下,该介质为预期胶囊壁材料的溶液。介质的溶剂特性变化,以造成壁材料相分离。壁材料因此被包含在液相中,所述液相也分散于与预期胶囊芯材料相同的介质中。壁材料液相以围绕内相或胶囊芯材料的分散液滴的连续包衣形式自身沉积。然后将壁材料固化。该方法一般被称为凝聚。美国专利No.4,046,750提出了紫罗烯改性的聚合物小珠。二甲基氨基取代的丙烯酸聚合物是交联的,从而所形成的小珠与二叔胺和二卤化物的混合物反应,以将紫罗烯片段连接至小珠的叔胺中心上。形成不溶性阳离子改性小珠。这些阳离子小珠可用于亲和色谱法中。WO01/41915中的微胶囊技术提出:通过以可控的方式加入具有阳离子电荷的化合物来涂覆已成形的阴离子微胶囊。例如,将聚脲胶囊加入乙烯基吡咯烷酮溶液中以涂覆胶囊,并且使得它们具有阳离子特性。类似地,提出了用羟丙基瓜尔胶的同质溶液涂覆三聚氰胺微胶囊,以赋予阳离子特性。例如,用羟乙基纤维素涂覆明胶胶囊,然后用表氯醇涂覆,以使得它们阳离子化。Firmenich在EP1637188中描述了基于丙烯酰胺甲基丙磺酸盐与非离子聚合物和阳离子聚合物的增稠聚合物的聚集体胶囊的可流动性分散体。然而,阴离子氨基塑料胶囊和阳离子聚合物之间的复合有利于促进胶囊从洗去型制剂沉积到胶囊所施加的表面上。与微胶囊工艺方法相似,美国专利公布2005/0112152还提出,将阳离子材料第二涂层施加在基于丙烯酰胺和三聚氰胺甲醛的壁上。提出通过将未涂覆的包含芳香剂的胶囊与阳离子聚合物沉积助剂混合,来制备阳离子聚合物涂覆的胶囊。上文每种方法均不足以形成具有低耐久性的阳离子微胶囊并/或依赖多个层,从而使得所述方法无商业吸引力。遗憾的是,采用上述方法和原材料制得的胶囊具有若干缺陷,其包括:(1)由于严格的配方限制,它们不能以某些产品的种类来配制;(2)当掺入包含高含量的表面活性剂、溶剂和/或水的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4.28 US 61/328,9621.一种组合物,所述组合物包含:a)辅助成分,所述辅助成分选自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助洗剂、螯合剂、染料转移抑制剂、分散剂、酶稳定剂、催化材料、漂白活化剂、粘土污垢移除/抗再沉积剂、增白剂、染料聚合物缀合物、染料粘土缀合物、抑泡剂、染料、附加的香料和/或香料递送体系、结构增弹剂、织物软化剂、载体、流变改性剂、结构剂、颜料、以及它们的混合物;和b)一组微胶囊颗粒,所述微胶囊颗粒包含油溶性芯材料或可分散性芯材料以及至少部分地围绕所述芯材料的非阴离子壁材料,其中所述油溶性芯材料或可分散性芯材料包括香料油和分配调节剂,和所述非阴离子壁材料包含:在包含非阴离子乳化剂的第二组合物的存在下第一组合物的反应产物,所述第一组合物包含下述i)-iii)的预聚物:i)油溶性或可分散性氨基烷基丙烯酸酯或氨基烷基甲基丙烯酸酯,ii)多官能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单体或低聚物,以及iii)可溶性酸和0.1-10wt%的自由基引发剂;其中所述可溶性酸和所述氨基烷基丙烯酸酯或氨基烷基甲基丙烯酸酯的摩尔比例为3:1至1:3,并且合在一起具有与所述壁材料重量相比0.1至20%的重量百分比,所述非阴离子乳化剂包含在4至12的pH下的水溶性材料或可分散性材料,以及任选地水相引发剂,从而所述第一组合物和第二组合物的反应产物致使形成一组微胶囊,所述微胶囊具有对所述芯材料渗透性低的非阴离子微胶囊壁材料,并且具有-5mV或更大的ζ电势,所述微胶囊对阴离子表面具有粘附性;和其中所述组合物为消费品。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辅助成分选自以下材料:染料、香料、光学增白剂、流变改性剂、结构剂、沉积助剂、以及它们的混合物。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组合物为清洁组合物、织物护理组合物和/或个人护理组合物。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乳化剂为选自下述的阳离子乳化剂:季铵化合物、脂肪胺、脂族铵卤化物、烷基二甲基苄基铵卤化物、烷基二甲基乙基铵卤化物、聚乙烯亚胺、聚甲基丙烯酸(2-二甲基氨基)乙酯)氯甲烷季盐、聚(1-乙烯基吡咯烷酮-共聚-2-二甲氨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聚(丙烯酰胺-共聚-氯化二烯丙基二甲基铵)、聚(烯丙胺)、季铵化聚[二(2-氯乙基)醚-alt-1,3-二[3-(二甲基氨基)丙基]脲]、聚(二甲胺-共聚-环氧氯丙烷-共聚-乙二胺)、以及脂族胺与环氧烷的缩合产物。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乳化剂为选自下述的非离子乳化剂: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J·O·迪霍拉,J·斯梅兹,T·A·施万特斯,
申请(专利权)人:宝洁公司,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