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波距离保护中识别第二个行波的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160733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7 19: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行波距离保护中识别第二个行波的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首先将故障电压和电流分量经过相模转换,再从转换得到的模域的分量中提取出初始行波和第二行波的0模极性和三个分别以A相、B相和C相位基准的1模极性,最后将初始行波的0模极性和三个1模极性的极性关系对应的与第二行波的0模极性和三个1模极性的极性关系比较,如果三组比较关系中至少有两组关系相同,则第二行波为故障点反射波,否则为对端母线反射波。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方法和装置,能够有效识别行波距离保护中的第二行波,从而判断出正确的故障点反射波,保证故障点测距结果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力系统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行波距离保护中识别第二个行波的方法及装置
技术介绍
行波距离保护是指利用输电线路短路产生的行波的故障特征构成判据的保护。其原理是利用初始行波和故障点反射波到达测量点的时间差,来确定故障距离,构成距离保护。然而,当电力系统线路发生接地故障,并且故障点距测量点距离较远时,初始行波从故障点向测量点发射来,在测量点接收到第一个到达测量点的行波即为初始行波,在接收到初始行波后,对端母线反射波会在故障点折射并在故障点反射波前领先到达测量点。 这样工作人员很可能就会将对端母线反射波误认为是故障点反射波,或在接收到第二个行波和第三个行波后,无法区分对端母线反射波和故障点反射波,从而影响故障点测距结果的准确性。现有技术中没有合适的能够全面判别第二个行波性质的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行波距离保护中识别第二个行波性质的方法及装置,以解决行波距离保护中由于存在对端母线反射波而导致的故障点测距结果准确性低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行波距离保护中识别第二个行波的方法,包括分别计算故障线路的三相电压故障分量和三相电流故障分量;分别将所述三相电压故障分量和三相电流故障分量进行相模变换,得到O模电压分量和O模电流分量以及分别以A相、B相和C相为基准的I模电压分量和I模电流分量;根据所述O模电压分量和所述O模电流分量计算得到O模电压分量的O模反向行波,同时根据三个I模电压分量和三个I模电流分量计算得到三个I模电压分量的I模反向行波;从所述O模电压分量和三个I模电压分量的反向行波中分别提取初始行波和第二个行波的O模极性与三个I模极性;确定初始行波和第二行波的O模极性分别与三个I模极性的极性关系,将初始行波O模极性和三个I模极性的三组极性关系对应的与第二个行波O模极性和三个I模极性的三组极性关系进行比较,并判断三组比较关系中,是否至少存在两组比较关系相同;若是,确定所述第二行波为故障点反射波;若否,确定所述第二行波为对端母线反射波。可选的,所述比较初始行波和第二行波的三组极性关系,并判断三组比较关系中是否至少存在两组比较关系相同,包括定义XA、Xb和X。分别为以A相、B相和C相位基准时,所述初始行波O模极性与I模极性的关系,并定义\、Yb和Y。分别为以A相、B相和C相位基准时,所述第二行波O模极性与I模极性的关系,极性相同记为1,极性不同记为O ;分别将Xa与\、Xb与Yb和Xc与Yc进行同或运算,得到分别以A相、B相和C相位基准时,所述初始行波O模极性和I模极性的关系与第二行波O模极性和I模极性的关系之间的同或关系La、Lb和Lc ;定义判别值L=LA*LB+LB*L#LA*L。,判断所述判别值是否大于等于I。可选的,所述分别计算故障线路的三相电压故障分量和三相电流故障分量,包括获取故障线路的三相故障电压和三相故障电流;采用叠加原理,计算得到三相电压故障分量和三相电流故障分量。·可选的,所述将所述三相电压故障分量和所述三相电流故障分量进行相模变换,包括分别采用相模电压量变换公式和相模电流量变换公式计算三相电压故障分量和三相电流故障分量。可选的,所述计算O模反向行波和三个I模反向行波,包括采用反向行波求解公式计算得到O模反向行波和三个I模反向行波。可选的,所述提取初始行波和第二个行波的O模极性与三个I模极性,包括采用小波分析法或求导法提取初始行波和第二个行波的O模极性和三个I模极性。一种行波距离保护中识别第二个行波的装置,包括故障分量计算模块,用于分别计算故障线路的三相电压故障分量和三相电流故障分量;模域分量计算模块,用于分别将所述三相电压故障分量和三相电流故障分量进行相模变换,得到O模电压分量和O模电流分量以及分别以A相、B相和C相为基准的I模电压分量和I模电流分量;反向行波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O模电压分量和所述O模电流分量计算得到O模电压分量的O模反向行波,同时根据所述三个I模电压分量和所述三个I模电流分量计算得到三个I模电压分量的I模反向行波;极性提取模块,用于从所述O模电压分量和三个I模电压分量的反向行波中分别提取初始行波和第二个行波的O模极性与三个I模极性;极性关系计算判断模块,用于确定初始行波和第二行波的O模极性分别与三个I模极性的极性关系,将初始行波O模极性和三个I模极性的三组极性关系对应的与第二个行波O模极性和三个I模极性的三组极性关系进行比较,并判断三组比较关系中,是否至少存在两组比较关系相同;第二行波性质确定模块,用于在所述极性关系计算判断模块判断结果为是时,确定所述第二行波为故障点反射波;在所述极性关系计算判断模块判断结果为否时,确定所述第二行波为对端母线反射波。可选的,所述极性关系计算判断模块包括极性关系定义模块,用于定义XA、Xb和X。分别为以A相、B相和C相位基准时,所述初始行波O模极性与I模极性的关系,并定义\、\和Yc分别为以A相、B相和C相位基准时,所述第二行波O模极性与I模极性的关系,极性相同记为1,极性不同记为O ;极性同或模块,用于分别将Xa与YA、XB与Yb和X。与Yc进行同或运算,得到分别以A相、B相和C相位基准时,所述初始行波O模极性和I模极性的关系与第二行波O模极性和I |吴极性的关系之间的同或关系La、Lb和Lc ;判别值定义判断模块,用于定义判别值L=La*Lb+Lb*L#La*L。,判断所述判别值是否大于等于I。可选的,所述故障分量计算模块包括故障参数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故障线路的三相故障电压和三相故障电流; 分量计算模块,用于采用叠加原理,计算得到三相电压故障分量和三相电流故障分量。可选的,所述反向行波获取模块包括反向行波计算模块,用于采用反向行波求解公式计算得到O模反向行波和三个I模反向行波。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行波距离保护中识别第二个行波的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首先将故障电压和电流分量经过相模转换,再从转换得到的模域的分量中提取出初始行波和第二行波的O模极性和三个分别以A相、B相和C相位基准的I模极性,最后将初始行波的O模极性和三个I模极性的极性关系对应的与第二行波的O模极性和三个I模极性的极性关系比较,如果三组比较关系中至少有两组关系相同,则第二行波为故障点反射波,否则为对端母线反射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方法和装置,能够有效识别行波距离保护中的第二行波,从而判断出正确的故障点反射波,保证故障点测距结果的准确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I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行波距离保护中识别第二个行波的方法流程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计算电压和电流故障分量流程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判断初始行波和第二行波极性比较关系的流程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行波距离保护中识别第二个行波的装置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故障分量计算模块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极性关系计算判断模块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行波距离保护中识别第二个行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计算故障线路的三相电压故障分量和三相电流故障分量;分别将所述三相电压故障分量和三相电流故障分量进行相模变换,得到0模电压分量和0模电流分量以及分别以A相、B相和C相为基准的1模电压分量和1模电流分量;根据所述0模电压分量和所述0模电流分量计算得到0模电压分量的0模反向行波,同时根据三个1模电压分量和三个1模电流分量计算得到三个1模电压分量的1模反向行波;从所述0模电压分量和三个1模电压分量的反向行波中分别提取初始行波和第二个行波的0模极性与三个1模极性;确定初始行波和第二行波的0模极性分别与三个1模极性的极性关系,将初始行波0模极性和三个1模极性的三组极性关系对应的与第二个行波0模极性和三个1模极性的三组极性关系进行比较,并判断三组比较关系中,是否至少存在两组比较关系相同;若是,确定所述第二行波为故障点反射波;若否,确定所述第二行波为对端母线反射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雪松黄晓明杨涛王慧芳吴俊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