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技术

技术编号:8158163 阅读:1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7 17: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该编织方法用于编织适度地抑制了伸缩性的起口部。通过反复进行以下的工序α~δ,形成起口部:工序α.在使钩挂于一方的针床(BB)的一侧线圈(11)移圈到位于形成方向(RS)侧的织针后,形成该移动后的一侧线圈(11)的在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新的一侧线圈(11);工序β.在相比在工序α中形成的新的一侧线圈(11)位于始端方向(LS)侧的空针上形成一侧放针线圈(13);工序γ.在工序β之后,使钩挂于另一方的针床(FB)的另一侧线圈(12)移圈到位于形成方向(RS)侧的织针后,形成该移动后的另一侧线圈(12)的在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新的另一侧线圈(12);工序δ.在相比在工序γ中形成的新的另一侧线圈(12)位于始端方向(LS)侧的空针上形成另一侧放针线圈(14)。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使用横机编织向主要在一方的针床编织的一侧针织物部和主要在另一方的针床编织的另一侧针织物部分岔的起口部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具备通过该编织方法得到的起口部的针织物。
技术介绍
一直以来,使用横机形成起口部,形成从该起口部分岔的一侧针织物部和另一侧针织物部。该起口部一般通过向横机的前针床的织针和后针床的织针交替地架设针织纱而形成。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如下的技术在前后交替地架设针织纱时,在各织针上形 成扭转线圈,由此形成为绷紧的起口部。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日本专利第420341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在编织图8所示的裙子(针织物)100时,有时从其一方的侧端起口而在另一方的侧端编织结束。该情况下,首先形成起口部101,编织从该起口部101分岔的前侧针织物部20F和后侧针织物部20B。并且,在裙子100的成为另一个侧端的位置,通过压圈处理将前侧针织物部20F和后侧针织物部20B接合,形成为裙子100的编织结束部102。在此处,上述起口部通过向前后的针床交替地供给针织纱而形成,因此相比接续起口部而形成的一侧针织物部和另一侧针织物部伸缩性优良。相对于此,编织结束部102的压圈处理中形成重叠线圈,该重叠线圈约束针织物的伸展,因此编织结束部102的伸缩性具有比起口部101的伸缩性差的倾向。在校正上述起口部101和编织结束部102的伸缩性的不平衡的情况下,可考虑利用能够提高编织结束部102的伸缩性的编织方法、或能够抑制起口部101的伸缩性的编织方法。但是,后者的编织方法在目前并未充分探讨。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情况而创立,其目的之一是提供用于编织适度抑制了伸缩性的起口部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具有应用该方法编织的起口部的针织物。本专利技术针织物的编织方法,涉及用于使用横机编织向主要在一方的针床上编织的一侧针织物部和主要在另一方的针床上编织的另一侧针织物部分岔的起口部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中,所述横机至少具有前后一对针床,前后的针床的至少一方能够左右横移,且能够在前后的针床间进行线圈的移圈。该本专利技术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特征在于,设在针床的长度方向上依次形成所述起口部的方向为形成方向而其反方向为始端方向时,通过反复进行以下的工序α I形成所述起口部。…在使钩挂于一方的针床的一侧线圈移圈到位于所述形成方向侧的织针后,形成该移动后的一侧线圈的在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新的一侧线圈。···在相比在所述工序α中形成的新的一侧线圈位于始端方向侧的空针上形成一侧放针线圈。···在所述工序β之后,使钩挂于另一方的针床的另一侧线圈移圈到位于所述形成方向侧的织针后,形成该移动后的另一侧线圈的在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新的另一侧线圈。…在相比在所述工序Υ中形成的新的另一侧线圈位于始端方向侧的空针上形成另一侧放针线圈。上述本专利技术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中,使用图I (A) (D)简单说明工序α、β的具体的步骤。图I中的短线表示一方的针床的织针I 3。此外,工序Y、δ的步骤与工序α、β的步骤相同,因此省略说明。首先,如图I (A)所示在一方的针床的织针I上钩挂一侧线圈11。使该一侧线圈 11向形成方向RS侧的织针2 (不限于织针2)移动(参照图I (B)),形成该移动后的一侧线圈11的在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新的一侧线圈11(参照图1(C))。该一系列的编织是工序α。接着,在相比在图I (C)中形成的新的一侧线圈11位于始端方向LS侧的空针(该图中,通过在工序α中使既有的一侧线圈11移动而得到的空针(织针I))上形成一侧放针线圈13(参照图I (D))。该编织为工序β。在此处,在工序α中新形成的一侧线圈11和第一放针线圈13 (图I中未示出的另一侧线圈、另一侧放针线圈也同样)与图I (D)不同,可以是从纸面进深侧向近前侧拉出的线圈,也可以是扭转后的线圈。另外,在工序α中形成的一侧线圈11和在工序β中形成的第一放针线圈13可以在使给纱构件向形成方向RS移动的期间形成,也可以在使给纱构件向其相反方向移动的期间形成。而且,从工序α的一侧线圈11与一侧放针线圈13之间的针织纱的连接并未特别限定。但是,通过适宜地选择它们,能够提高制成的针织物的美观。作为本专利技术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方式,优选具备下述工序α ’和工序Y ’。…在第η次的工序α和工序β之间、或第η次的工序β之后,形成在第η-i次的工序β中形成的一侧放针线圈的在纵行方向上接续的一侧追加线圈。…在第η次的工序Y和工序δ之间、或第η次的工序δ之后,形成在第η-I次的工序δ中形成的另一侧放针线圈的在纵行方向上接续的另一侧追加线圈。此外,不言自明,η为2以上的正的自然数。关于上述工序α’使用图I (E) (G)简单地进行说明(虽然省略了说明,但工序Y'与工序α’同样地进行)。首先,从图I (D)的状态开始进行第2次的工序α。具体而言,使一侧线圈11向形成方向RS侧移动(图1(E)),形成移动后的一侧线圈11的在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新的一侧线圈11 (图I (F))。接着,作为工序α’,形成在第I次的工序β中形成的一侧放针线圈13的在纵行方向上接续的一侧追加线圈17 (图I (G))。最后,作为第2次的工序β,在通过图I (E)中的一侧线圈11的移动形成的空针(织针2)上形成一侧放针线圈13 (图I (H))。此外,该工序α’也可以在第2次的工序β之后进行。作为本专利技术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方式,优选,在所述工序α (工序Y)中形成既有的一侧线圈(另一侧线圈)的在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新的一侧线圈(另一侧线圈)时,使向针床供给针织纱的给纱构件移动直至通过所述既有的一侧线圈(另一侧线圈)的位置,由此形成为从所述给纱构件延伸的针织纱横穿所述既有的一侧线圈(另一侧线圈)的状态。并且,优选,然后,使所述给纱构件反转,从所述针织纱横穿既有的一侧线圈(另一侧线圈)一侧的相反侧向该横穿一侧拉出所述针织纱,由此形成新的一侧线圈(另一侧线圈)。本专利技术针织物涉及如下的针织物,其具备起口部和从该起口部向彼此不同的方向分岔的一侧针织物部及另一侧针织物部,使用横机编织成,所述横机至少具有前后一对针床,前后的针床的至少一方能够左右横移,且能够在前后的针床间进行线圈的移圈。起口部由单根针织纱或拉齐的多根针织纱连续地编织成的多个单元构成。各单元包括相对于一侧针织物部的线圈倾斜的一侧线圈、在一侧线圈之后编织且相比一侧线圈在一侧线圈倾斜的方向的相反侧配置的一侧放针线圈、在一侧放针线圈之后编织且相对于另一侧针织物部的线圈倾斜的另一侧线圈、在另一侧线圈之后编织且相比另一侧线圈在另一侧线圈倾斜的方向的相反侧配置的另一侧放针线圈。另外,第η个一侧线圈(另一侧线圈)相对于第η-I个一侧线圈(另一侧线圈)形成。而且,在一侧放针线圈(另一侧放针线圈)的纵行方向上形成一侧针织物部(另一侧针织物部)的线圈。 此外,不言自明,η为2以上的正的自然数。作为本专利技术针织物的一方式,优选,各单元还具备在一侧放针线圈和一侧针织物部的线圈之间形成的一侧追加线圈、在另一侧放针线圈和另一侧针织物部的线圈之间形成的另一侧追加线圈。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针织物的编织方法,能够编织具备具有相比现有技术被抑制的伸缩性的起口部的本专利技术针织物。该起口部的伸缩性适度地被抑制是因为,构成该起口部的单元的一侧线圈、一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用于使用横机编织向主要在一方的针床上编织的一侧针织物部和主要在另一方的针床上编织的另一侧针织物部分岔的起口部,其中,所述横机至少具有前后一对针床,前后的针床的至少一方能够左右横移,且能够在前后的针床间进行线圈的移圈,其特征在于,在设在针床的长度方向上依次形成所述起口部的方向为形成方向而其反方向为始端方向时,通过反复进行以下工序,形成所述起口部:工序α,在使钩挂于一方的针床的一侧线圈移圈到位于所述形成方向侧的织针后,形成该移动后的一侧线圈的在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新的一侧线圈;工序β,在相比在所述工序α中形成的新的一侧线圈位于始端方向侧的空针上形成一侧放针线圈;工序γ,在所述工序β之后,使钩挂于另一方的针床的另一侧线圈移圈到位于所述形成方向侧的织针后,形成该移动后的另一侧线圈的在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新的另一侧线圈;工序δ,在相比在所述工序γ中形成的新的另一侧线圈位于始端方向侧的空针上形成另一侧放针线圈。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上道和也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