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医疗诊断用仪器,具体涉及一种核磁共振仪探测线圈。
技术介绍
核磁共振仪广泛应用于医疗诊断,它是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外加超导磁场,经射频脉冲激励后,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经探测器检测并传输至计算机,通过计算机处理、转换后在屏幕上显示病人影像并由医生诊断。其中人体电磁信号的采集是由核磁共振仪的探测线圈完成。目前,用于检查骨关节的核磁共振仪探测线圈,为一呈长方形带体的探测软线圈,使用时包裹检查部位,用线缆与核磁共振仪系统连接,用于得到被检查部位的图像。核磁共振仪检查时间较长,一般检查一个部位约需20分钟一40分钟,许多病人在受检时心情烦躁,身体躁动,极易使探测软线圈受到扭曲挤压而损坏。另外,临床医生为病·人作检查包裹软线圈时,由于探测软线圈的位置不固定,也容易造成软线圈弯折位置、角度和力度的不合适,造成线圈内部芯片电路折断。探测软线圈的损坏,不仅影响核磁共振仪的正常使用,而且由于探测软线圈的价格昂贵,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核磁共振仪探测线圈,该探测线圈使探测软线圈得到有效保护,从而避免因病人躁动扭曲挤压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核磁共振仪探测线圈,它包括有探测软线圈(1),该探测软线圈(1)的一端带有连接线缆(2),其特征是:所述的探测软线圈(1)被固定在一线圈保护装置(3)上,该线圈保护装置(3)为一上面具有弧形凹槽的刚性托板,所述的探测软线圈(1)通过设置在其背面的尼龙粘扣(4)与所述的线圈保护装置(3)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