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便携式应急探测杆,属于武警、军事、救援应急技术领域。该探测杆包括探测杆头部、探测杆杆身和探测杆尾部;头部包括外套管组件、球头柱塞、转动环、弹簧、钢珠、齿轮定位件、大锥齿轮、中心轴、小锥齿轮和微型电机;杆身包括碳纤管、外偏心套、内偏心套、钢珠、限位环、台套组件和保护布套;尾部包括控制盒安装套、旋转内套、底座台、滚子、钢珠、挡片、弹簧柱塞、末端碳纤管和控制盒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杆身纤细,伸缩范围大、探测视角广、图像切换方便,能在夜间作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杆部可双向锁止,操作简单方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特别适合武警、军事、救援等应急场合。(*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便携式应急探测杆,属于武警、军事、救援应急
技术介绍
安全检测、救援探測、故障监测在应急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通过防爆犬、应急探測装置等技术手段进行应急探測。防爆犬主要针对车辆、废墟等场所的检测,无法进入狭小空间进行检测,而且无法直观真实的反馈给作业人员。应急探測装置弥补了这ー缺陷,一般都可以进入废墟、孔穴等狭小空间进行捜索探測,并把采集到的声音和影像传输到終端接收装置,进行实时监測。但纵观市场,多数装置结构复杂、探测范围小、笨重不易便携,很难达到武警、军事、救援等场所的要求。 中国CN13733659号专利公开的视频影像探测杆,结构采用推动部件,较为复杂,管件采用金属材料,重量较重,而且摄像头只能沿杆身移动,探测视角狭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便携式应急探测杆,该探測杆伸缩范围大、探測视角广、重量轻、強度高、简单实用。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的便携式应急探测杆,外围设备为终端显示器,该探测杆包括探测杆头部、探测杆杆身和探测杆尾部;探测杆头部与探测杆杆身通过紧定螺钉固定连接;探測杆杆身与探测杆尾部通过紧定螺钉固定连接;探测杆头部包括外套管组件、球头柱塞、转动环、侧转块I、弹簧、钢珠II、齿轮定位件、大锥齿轮、钢珠I、侧转块II、中心轴、小锥齿轮和微型电机;侧转块I的一端为套管,另一端为ー小于1/2的半圆柱,且该半圆柱的顶端成圆弧形,在半圆柱的内侧有ー凸台,在凸台的外侧有ー环形槽,凸台上有I个大槽孔和2个小槽孔;中心轴的主体为ー圆柱,在该圆柱的上半部分的两侧被分别切除了一部分,且上半部分的顶端成圆弧形,中心轴的下半部分带有阶梯孔;中心轴上半部分的ー个侧面有凸台,在该凸台的内侧有ー圆槽;小锥齿轮固定在微型电机的输出轴上,然后一起装套入中心轴的阶梯孔内,并用紧定螺钉进行固定;外套管组件内部固定安装微型摄像头I、微型摄像头II、微型麦克、红外LED和发光LED ;其中,微型摄像头I、微型麦克和红外LED安装在外套管组件的端部;微型摄像头II和发光LED安装在外套管组件的侧身;球头柱塞固定连接在外套管组件的侧身;转动环装套在外套管组件上,并通过球头柱塞定位在外套管组件上;弹簧和钢珠II压装到侧转块I的两个小槽孔内,大锥齿轮周向槽孔装入钢珠I后,一起装入侧转块I的大槽孔内,并在大锥齿轮内孔装入齿轮定位件,在大锥齿轮齿背面均匀分布有12个槽,钢珠II可嵌入到槽内以带动侧转块I转动;侧转块I与中心轴通过凸台以及环形槽、圆槽形成转动副,可在180度范围内转动;侧转块I与侧转块II固定连接,侧转块I、侧转块II和中心轴安装在一起后形成一圓柱,并作为一整体装套入外套管组件内。探测杆杆身包括碳纤管I、碳纤管II、碳纤管III、外偏心套I、内偏心套I、外偏心套II、内偏心套II、钢珠III、限位环I、限位环II、台套组件和保护布套;碳纤管I装套入碳纤管II内,限位环I固定安装在碳纤管I的尾部,对碳纤管I进行限位;内偏心套I装套在碳纤管II前端,通过装入内偏心套I和碳纤管II前端孔槽内的钢珠III进行限位,外偏心套I装套在内偏心套I上并用紧定螺钉进行限位,外偏心套I相对内偏心套I可在60度范围内周向转动,双向旋转即可锁紧、解锁;碳纤管II装套入碳纤管III内,限位环II固定安装在碳纤管II的尾部,对碳纤管II进行限位;外偏心套II和内偏心套II装套在碳纤管III上,其结构和功能与外偏心套I、内偏心套I 一致;台套组件和保护布套固定安装在碳纤管III上。探测杆尾部包括控制盒安装套、旋转内套、底座台、滚子、钢珠IV、挡片、弹簧柱塞、末端碳纤管和控制盒组件。旋转内套装套在碳纤管III末端,滚子装入旋转内套的直槽内, 末端碳纤管装套在控制盒安装套的一端;控制盒安装套的另一端装套在旋转内套上,钢珠IV通过控制盒安装套上的孔装入旋转内套的环槽内,并通过挡片进行遮挡。控制盒安装套和旋转内套可在300°范围内相互转动,并通过弹簧柱塞固定,达到防止扭线的功能;底座台固定连接在控制盒安装套的另一侧;控制盒组件采用机械连接方式固定在控制盒安装套上;终端显示器连接在控制盒组件上,将探测杆探测到的音频和视频信号进行输出。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杆身纤细,伸縮范围大、探測视角广、图像切換方便,能在夜间作业;本技术杆部可双向锁止,操作简单方便;本技术特别适合武警、军事、救援等应急场ムロ O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轴侧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探测杆头部结构轴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探测杆头部结构爆炸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探测杆杆身结构爆炸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杆的探测杆尾部结构爆炸示意图;其中,I-探测杆头部,2-探测杆杆身,3-探测杆尾部,4-终端显示器,101-外套管组件,102-转动环,103-侧转块I,104-侧转块II,105-中心轴,106-球头柱塞,107-齿轮定位件,108-大锥齿轮,109-钢珠I,110-小锥齿轮,111-微型电机,112-弹簧,113-钢珠II,114-微型摄像头I,115-微型摄像头II,116-微型麦克,117-红外LED, 118-发光LED,201-碳纤管I,202-碳纤管11,203-碳纤管III,204-外偏心套I,205-内偏心套I,206-外偏心套II,207-内偏心套II,208-钢珠III,209-限位环I,210-限位环II,211-台套组件,212-保护布套,301-控制盒安装套,302-旋转内套,303-底座台,304-滚子,305-钢珠IV,306-挡片,307-弹簧柱塞,308-末端碳纤管,309-控制盒组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ー步说明。实施例便携式应急探测杆,如图I所示,外围设备为终端显示器4,该探测杆包括探测杆头部I、探测杆杆身2和探测杆尾部3 ;探测杆头部I与探测杆杆身2通过紧定螺钉固定连接;探测杆杆身2与探测杆尾部3通过紧定螺钉固定连接;如图2和图3所示,探测杆头部I包括外套管组件101、球头柱塞106、转动环102、侧转块I 103、弹簧112、钢珠II 113、齿轮定位件107、大锥齿轮108、钢珠I 109、侧转块II 104、中心轴105、小锥齿轮110和微型电机111 ;侧转块I 103的一端为套管,另一端为约1/3的半圆柱,且该半圆柱的顶端成圆弧形;在半圆柱的内侧有ー凸台,在凸台的外侧有一环形槽,凸台上有I个大槽孔和2个小槽孔;中心轴105的主体为ー圆柱,在该圆柱的上半部分的两侧被分别切除了一部分,且上半部分的顶端成圆弧形,中心轴105的下半部分带有阶梯孔;中心轴105上半部分的ー个侧面有凸台,在该凸台的内侧有ー圆槽;小锥齿轮110固定在微型电机111的输出轴上,然后一起装套入中心轴105的阶梯孔内,并用紧定螺钉进行固定;`外套管组件101内部固定安装微型摄像头I 114、微型摄像头II 115、微型麦克116、红外LEDl 17和发光LEDl 18 ;其中,微型摄像头I 114、微型麦克116和红外LEDl 17安装在外套管组件101的端部;微型摄像头II 115和发光LED118安装在外套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便携式应急探测杆,外围设备为终端显示器(4),其特征在于:该探测杆包括探测杆头部(1)、探测杆杆身(2)和探测杆尾部(3);探测杆头部(1)与探测杆杆身(2)通过紧定螺钉固定连接;探测杆杆身(2)与探测杆尾部(3)通过紧定螺钉固定连接;探测杆头部(1)包括外套管组件(101)、球头柱塞(106)、转动环(102)、侧转块I(103)、弹簧(112)、钢珠II(113)、齿轮定位件(107)、大锥齿轮(108)、钢珠I(109)、侧转块II(104)、中心轴(105)、小锥齿轮(110)和微型电机(111);侧转块I(103)的一端为套管,另一端为一小于1/2的半圆柱,且该半圆柱的顶端成圆弧形,在半圆柱的内侧有一凸台,在凸台的外侧有一环形槽,凸台上有1个大槽孔和2个小槽孔;中心轴(105)的主体为一圆柱,在该圆柱的上半部分的两侧被分别切除了一部分,且上半部分的顶端成圆弧形,中心轴(105)的下半部分带有阶梯孔;中心轴(105)上半部分的一个侧面有凸台,在该凸台的内侧有一圆槽;小锥齿轮(110)固定在微型电机(111)的输出轴上,然后一起装套入中心轴(105)的阶梯孔内,并用紧定螺钉进行固定;外套管组件(101)内部固定安装微型摄像头I(114)、微型摄像头II(115)、微型麦克(116)、红外LED(117)和发光LED(118);其中,微型摄像头I(114)、微型麦克(116)和红外LED(117)安装在外套管组件(101)的端部;微型摄像头II(115)和发光LED(118)安装在外套管组件(101)的侧身;球头柱塞(106)固定连接在外套管组件(101)的侧身;转动环(102)装套在外套管组件(101)上,并通过球头柱塞(106)定位在外套管组件(101)上;弹簧(112)和钢珠II(113)压装到侧转块I(103)的两个小槽孔内,大锥齿轮(108)周向槽孔装入钢珠I(109)后,一起装入侧转块I(103)的大槽孔内,并在大锥齿轮(108)内孔装入齿轮定位件(107),在大锥齿轮(108)齿背面均匀分布有12个槽,钢珠II(113)可嵌入到槽内以带动侧转块I(103)转动;侧转块I(103)与中心轴(105)通过凸台以及环形槽、圆槽形成转动副,可在180度范围内转动;侧转块I(103)与侧转块II(104)固定连接,侧转块I(103)、侧转块II(104)和中心轴(105)安装在一起后形成一圆柱,并作为一整体装套入外套管组件(101)内;?探测杆杆身(2)包括碳纤管I(201)、碳纤管II(202)、碳纤管III(203)、外偏心套I(204)、内偏心套I(205)、外偏心套II(206)、内偏心套II(207)、钢珠III(208)、限位环I(209)、限位环II(210)、台套组件(211)和保护布套(212);碳纤管I(201)装套入碳纤管II(202)内,限位环I(209)固定安装在碳纤管I(201)的尾部,对碳纤管I(201)进行限位;内偏心套I(205)装套在碳纤管II(202)前端,通过装入内偏心套I(205)和碳纤管II(202)前端孔槽内的钢珠III(208)进行限位,外偏心套I(204)装套在内偏心套I(205)上并用紧定螺钉进行限位,外偏心套I(204)相对内偏心套I(205)可在60度范围内周向转动,双向旋转即可锁紧、解锁;碳纤管II(202)装套入碳纤管III(203)内,限位环II(210)固定安装在碳纤管II(202)的尾部,对碳纤管II(202)进行限位;外偏心套II(206)和内偏心套II(207)装套在碳纤管III(203)上,其结构和功能与外偏心套I(204)、内偏心套I(205)一致;台套组件(211)和保护布套(212)固定安装在碳纤管III(203)上;探测杆尾部(3)包括控制盒安装套(301)、旋转内套(302)、底座台(303)、滚子(304)、钢珠IV(305)、挡片(306)、弹簧柱塞(307)、末端碳纤管(308)和控制盒组件(309);旋转内套(302)装套在碳纤管III(203)末端,滚子(304)装入旋转内套(302)的直槽内,末端碳纤管(308)装套在控制盒安装套(301)的一端;控制盒安装套(301)的另一端装套在旋转内套(302)上,钢珠IV(305)通过控制盒安装套(301)上的孔(310)装入旋转内套(302)的环槽内,并通过挡片(306)进行遮挡;控制盒安装套(301)和旋转内套(302)可在300°范围内相互转动,并通过弹簧柱塞(307)固定,达到防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强,廖盼,张强,张少兵,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航天光华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