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系统混合制冷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147196 阅读:2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8 14: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双系统制冷,并可以提供多个工作模式,最大程度的减小电能使用,在使用时,用户可以提供低温水以及中高温水(例如夏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根据需要启用半自然制冷机和/或普通制冷机,因此,使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混合制冷相比现有技术,具有更高的COP,是低碳节能产品。(*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双系统混合制冷方法及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可以根据需要提供不同温度冰水,同时采用双系统,多档位制冷的方法以及系统。
技术介绍
制冷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COP (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制冷性能系数)是现在很多厂商最求改进的目标,提闻COP的意义不仅仅可以提闻广品的受:欢迎度,对于绿色能源也是有着极大的意义。针对这个问题,现有一些厂家提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授权公告号为CN 1129753C的专利,提供了一种干燥剂辅助空调设备与吸热式热泵装置相结合以提高工作效率,但其缺点是,为了冷却所需要的温度,需要10-15°C (冷媒蒸发温度更低)的低温冷水。该状态 下利用冷水机的排热时,只能根据该低温冷水进行排热,因此COP不高。另一个授权公告号为CN101149203B的专利,提供了一种中温(15_30°C )冷水的设备。空冷密封式冷却塔和冷水机直接排列的,靠装入一套机组的供冷水机的话,根据大气温度,设定温度进行各种运转,与普通的空冷冷水机提供冷水时相比,是一种可以减少电力消耗的系统。因此,提供一种能够将半自然制冷机和普通制冷机有效结合在一起的装置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制冷系统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下存在COP降低的缺陷,提供一种能量利用率更高的装置。本技术提供一种双系统混合制冷系统,其中,包括半自然制冷机以及普通制冷机,其中,所述半自然制冷机包括水冷却器,连接提供第一温度水的第一循环管路,所述水冷却器上设有第一送风机;第一压缩机,通过提供冷媒的第二循环管路连接第一凝缩器形成第一冷媒循环单元; 所述第二循环管路通过第一蒸发器和所述第一循环管路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一循环管路通过第一旁路阀连接至所述第一蒸发器,所述水冷却器通过第二旁路阀连接至所述第一蒸发器;所述普通制冷机包括第三循环管路,提供第二温度水;第二压缩机,通过提供冷媒的第四循环管路连接第二凝缩器形成第二冷媒循环单元,所述第二凝缩器上设有第二送风机;所述第四循环管路通过第二蒸发器和所述第三循环管路进行热交换。上述的双系统混合制冷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温度的取值范围为15摄氏度至30摄氏度。上述的双系统混合制冷系统,其中,所述第二温度至少为5摄氏度且小于15摄氏度。上述的双系统混合制冷系统,其中,所述冷媒为氟利昂。上述的双系统混合制冷系统,其中,所述冷媒为10摄氏度至11摄氏度的水。上述的双系统混合制冷系统,其中,所述第一送风机和所述第二送风机相对安装。上述的双系统混合制冷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凝缩器安装于所述水冷却器与所述第一送风机之间。上述的双系统混合制冷系统,其中,还包括冷却塔,所述水冷却器以及第二凝缩器安装在所述冷却塔的上半部。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利用上述的双系统混合制冷系统进行双系统混合制冷的方法,其中,可以分别开启或关闭所述半自然制冷机和普通制冷机,其中,所述半自然制冷机采用如下其中一种模式运行模式A,所述第一压缩机停机,所述第一温度水进入所述水冷却器后由所述第一送风机吹走热量;模式B,所述第一压缩机运行,所述第一温度水进入所述水冷却器后,通过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中的冷媒进行热交换后从所述第一循环管路排出;或模式C,所述第一压缩机运行,所述第一旁路阀导通,所述第二旁路阀关闭,所述第一温度水直接通过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中的冷媒进行热交换后从所述第一循环管路排出。本技术通过双系统制冷,并提供多种工作模式,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温度环境,选择开启不同的工作模式,从而实现较低的能耗,同时,用户可以利用不同温度的水来进行制冷。因此,使用本技术的双系统制冷相比现有技术,具有更高的C0P,是低碳节能女口广叩O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及其特征、外形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并未刻意按照比例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技术的主旨。在附图中,为清楚明了,放大了部分部件,对于相同部件,仅标示其中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具体实施方式部分理解。图I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一个具体实施例的,一种双系统混合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参考图I所示的双系统混合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具体的示出了本技术包括半自然制冷机200以及普通制冷机300两个部分。所述半自然制冷机200包括水冷却器201,连接提供第一温度水的第一循环管路202,所述水冷却器201上设有第一送风机203 ;第一压缩机204,通过提供冷媒的第二循环管路205连接第一膨胀阀206以及第一凝缩器120形成第一冷媒循环单元;所述第二循环管路205通过第一蒸发器207和所述第一循环管路202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二循环管路205中的冷媒在第一蒸发器207中和第一循环管路202中的第一温度的水热交换后,通过第一压缩机204至第一凝缩器120,排热后通过第一膨胀阀206拧紧膨胀后再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一循环管路202通过第一旁路阀401连接至所述第一蒸发器207,所述水冷却器201通过第二旁路阀402连接至所述第一蒸发器207。这样的设计,当第一旁路阀401导通,第二旁路阀402关闭时,第一循环管路202中的水不通过水冷却器201,直接在第一蒸发器207中与冷媒进行热交换后排出。所述普通制冷机300包括第三循环管路302,提供第二温度水;第二压缩机303, 通过提供冷媒的第四循环管路304连接第二膨胀阀305以及第二凝缩器306形成第二冷媒循环单元,所述第二凝缩器306上设有第二送风机307 ;所述第四循环管路304通过第二蒸发器308和所述第三循环管路302进行热交换。更为具体的,如图I所示,所述水冷却器201和所述第二凝缩器306安装在冷却塔500 内。优选地,如图I所示,所述第一凝缩器120安装于所述水冷却器201与所述第一送风机203之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温度的取值范围为15摄氏度至30摄氏度,所述第二温度至少为5摄氏度且小于15摄氏度。更为具体地,所述冷媒为氟利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氟利昂的种类,在一个变化例中,冷媒也可以是10摄氏度至11摄氏度的高温冰水,在此不予赘述。参考图1,所述第四循环管路304包括第三旁路阀403,所述第三旁路阀403设于所述第五循环管路309与第四循环管路304的两个连接节点之间。关闭第三旁路阀403,使得高温冷媒能够先通过再生用热交换后再由第二凝缩器306返回。在又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送风机203和第二送风机307相对设置。本技术的的双系统混合制冷系统进行双系统混合制冷时,可以分别开启或关闭所述半自然制冷机和普通制冷机,其中,所述半自然制冷机采用如下其中一种模式运行模式A,所述第一压缩机204停机,所述第一温度水进入所述水冷却器201后由所述第一送风机203吹走热量;这种模式适用于天气较冷的情况。模式B,所述第一压缩机204运行,所述第一温度水进入所述水冷却器201后,通过所述第一蒸发器207和所述第二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双系统混合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半自然制冷机以及普通制冷机,其中,所述半自然制冷机包括:水冷却器,连接提供第一温度水的第一循环管路,所述水冷却器上设有第一送风机;第一压缩机,通过提供冷媒的第二循环管路连接第一凝缩器形成第一冷媒循环单元;?所述第二循环管路通过第一蒸发器和所述第一循环管路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一循环管路通过第一旁路阀连接至所述第一蒸发器,所述水冷却器通过第二旁路阀连接至所述第一蒸发器;所述普通制冷机包括:第三循环管路,提供第二温度水;第二压缩机,通过提供冷媒的第四循环管路连接第二凝缩器形成第二冷媒循环单元,所述第二凝缩器上设有第二送风机;所述第四循环管路通过第二蒸发器和所述第三循环管路进行热交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明渡边太郎森崎胜彦
申请(专利权)人:多乐空气处理设备苏州有限公司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