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钢顶管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三维双曲线钢顶管施工系统。该钢顶管施工系统在所述顶管掘进机与钢顶管之间串接有多个过渡管;使顶管机纠偏后,能够及时回归设计轴线,能使钢顶管施工的纠偏达到良好效果,保证刚管道顶进轴线的准确,大大地降低了钢顶管工程的风险。该钢顶管施工系统在过渡管内放置有输泥泵,输泥泵的进口连接有螺旋输送机,出口连接有输泥泵管,输泥泵管的末端伸入到地面上的储泥池;工作时,顶管掘进机挖掘的泥土通过螺旋输送机输送到输泥泵,然后通过输泥泵管排入到地面上的储泥池,大大节约了成本。(*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钢顶管施工
,特别涉及一种三维双曲线钢顶管施工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地下空间非开挖技术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何在对城市环境破坏最小的前提下安装及更换城市的供水排水、煤气和通讯设施,对地下工程施工技术提出了新要求。顶管施工技术是一种较好保护环境的铺设地下管线的非开挖技术。它在不扰动或轻微扰动管外土层结构的条件下,借助于主顶油泵等顶进设备的推力,将工具管或掘进机 从工作井穿过沿线土层进入接收井;与此同时,将紧随其后的管道依次连接并埋设到连接这两个井的管线土层中的铺设地下管道的施工技术。目前,在钢顶管施工中,当顶进方向偏离设计轴线时,需要通过顶管机纠偏修正顶进方向,顶管机后面的管道会在顶进过程中弯曲从而达到纠偏的目的。由于被顶进的钢管焊接成一个整体,不易被弯曲,顶管机纠偏后却被后面的钢管所牵拉,纠偏操作效果很差,因此钢顶管纠偏操作难度很大,常常会因方向失控造成工程质量事故。一般大口径顶管在管道内铺设轨道,用车辆输送挖掘出的泥土,效率极低。也有将泥土变成泥浆,通过离心泵、泥浆管道系统输送,但是这种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的施工用水,而且产生大量的废气泥浆,直接排放将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而脱水处理成本极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适用于曲线顶管的三维双曲线钢顶管施工系统,克服了顶管挖掘泥土输送难的困难。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种三维双曲线钢顶管施工系统,包括位于开挖洞口内的钢顶管、位于钢顶管前端的顶管掘进机和位于钢顶管后端的主千斤顶;所述主千斤顶后侧顶置于后座墙上,主千斤顶与钢顶管后端之间垫置有多个顶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顶管掘进机与钢顶管之间串接有多个过渡管,所述过渡管的两端分别设有承口和插口,相邻两个过渡管之间通过螺栓联结,其中一个过渡管的承口插入到另一个过渡管的插口 ;所述过渡管内放置有输泥泵,输泥泵的进口连接有螺旋输送机,出口连接有输泥泵管,输泥泵管的末端伸入到地面上的储泥池;工作时,顶管掘进机挖掘的泥土通过螺旋输送机输送到输泥泵,然后通过输泥泵管排入到地面上的储泥池。在所述顶管掘进机与钢顶管之间设置三个所述过渡管,所述过渡管长度为3. 5米。在所述顶管掘进机上设有一激光靶,在工作井上设置有测量平台,在所述平台上固定有一激光经纬仪。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势I、本技术通过在顶管掘进机和钢顶管之间设置数个过渡管,使顶管机纠偏后,能够及时回归设计轴线,能使钢顶管施工的纠偏达到良好效果,保证刚管道顶进轴线的准确,大大地降低了钢顶管工程的风险。2、本技术使用土压平衡顶管掘进机挖掘泥土,然后螺旋输送机将泥土传送到输送泵,由输送泵将泥土通过管道泵送到地面。既不用在管道内铺设车辆轨道运送泥土,又不用将泥土变成泥浆,通过离心泵、泥浆管道系统输送,大大节约了成本。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顶管掘进机,2.过渡管,3.钢顶管,4.螺旋输送机,5.输泥泵,6.输泥泵管,7.顶铁,8.主千斤顶,9.储泥池。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I所示,一种三维双曲线钢顶管施工系统,包括位于开挖洞口内的钢顶管3、位于钢顶管3前端的顶管掘进机I和位于钢顶管3后端的主千斤顶8 ;所述主千斤顶8后侧顶置于后座墙上,主千斤顶8与钢顶管3后端之间垫置有多个顶铁7 ;在所述顶管掘进机I与钢顶管3之间串接有多个过渡管2,所述过渡管2的两端分别设有承口和插口,相邻两个过渡管2之间通过螺栓联结,其中一个过渡管2的承口插入到另一个过渡管2的插口。在所述顶管掘进机I与钢顶管3之间设置三个所述过渡管2,所述过渡管2长度为3. 5米。本技术通过在顶管掘进机和钢顶管之间设置数个过渡管,使顶管机纠偏后,能够及时回归设计轴线,能使钢顶管施工的纠偏达到良好效果,保证刚管道顶进轴线的准确,大大地降低了钢顶管工程的风险。所述过渡管2内放置有输泥泵5,输泥泵5的进口连接有螺旋输送机4,出口连接有输泥泵管6,输泥泵管6的末端伸入到地面上的储泥池9 ;工作时,顶管掘进机I挖掘的泥土通过螺旋输送机4输送到输泥泵5,然后通过输泥泵管6排入到地面上的储泥池9。本技术使用土压平衡顶管掘进机挖掘泥土,然后螺旋输送机将泥土传送到输送泵,由输送泵将泥土通过管道泵送到地面。既不用在管道内铺设车辆轨道运送泥土,又不用将泥土变成泥浆,通过离心泵、泥浆管道系统输送,大大节约了成本。在所述顶管掘进机I上设有一激光靶,在工作井上设置有测量平台,在所述平台上固定有一激光经纬仪。激光靶上的光点位置读数就是机头尾部的实际偏差。顶进时结合机头的前后壳体间折角、机头滚动角、倾斜仪读数,即可算出机头的现场存偏差及发展趋势,从而确定纠偏动作的方向、大小及时机。同时调整导轨与管轴线平行,严格控制偏角,采用小角度逐渐纠偏,使每个管接口的偏转角控制在允许范围内。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及其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士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条例的限制,上述实施条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用于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可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属于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同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它等效物界定。权利要求1.一种三维双曲线钢顶管施工系统,包括位于开挖洞口内的钢顶管(3)、位于钢顶管(3)前端的顶管掘进机(I)和位于钢顶管(3)后端的主千斤顶(8);所述主千斤顶(8)后侧顶置于后座墙上,主千斤顶(8)与钢顶管(3)后端之间垫置有多个顶铁(7);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顶管掘进机(I)与钢顶管(3)之间串接有多个过渡管(2),所述过渡管(2)的两端分别设有承口和插ロ,相邻两个过渡管(2)之间通过螺栓联结,其中一个过渡管(2)的承ロ插入到另ー个过渡管(2)的插ロ ;所述过渡管(2)内放置有输泥泵(5),输泥泵(5)的进ロ连接有螺旋输送机(4),出口连接有输泥泵管(6),输泥泵管(6)的末端伸入到地面上的储泥池(9);工作时,顶管掘进机(I)挖掘的泥土通过螺旋输送机(4)输送到输泥泵(5),然后通过输泥泵管(6)排入到地面上的储泥池(9)。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三维双曲线钢顶管施工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顶管掘进机(I)与钢顶管(3)之间设置三个所述过渡管(2),所述过渡管(2)长度为3. 5米。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三维双曲线钢顶管施工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顶管掘进机(I)上设有ー激光靶,在工作井上设置有測量平台,在所述平台上固定有ー激光经纬仪。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钢顶管施工
,特别涉及一种三维双曲线钢顶管施工系统。该钢顶管施工系统在所述顶管掘进机与钢顶管之间串接有多个过渡管;使顶管机纠偏后,能够及时回归设计轴线,能使钢顶管施工的纠偏达到良好效果,保证刚管道顶进轴线的准确,大大地降低了钢顶管工程的风险。该钢顶管施工系统在过渡管内放置有输泥泵,输泥泵的进口连接有螺旋输送机,出口连接有输泥泵管,输泥泵管的末端伸入到地面上的储泥池;工作时,顶管掘进机挖掘的泥土通过螺旋输送机输送到输泥泵,然后通过输泥泵管排入到地面上的储泥池,大大节约了成本。文档编号F16L1/0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三维双曲线钢顶管施工系统,包括位于开挖洞口内的钢顶管(3)、位于钢顶管(3)前端的顶管掘进机(1)和位于钢顶管(3)后端的主千斤顶(8);所述主千斤顶(8)后侧顶置于后座墙上,主千斤顶(8)与钢顶管(3)后端之间垫置有多个顶铁(7);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顶管掘进机(1)与钢顶管(3)之间串接有多个过渡管(2),所述过渡管(2)的两端分别设有承口和插口,相邻两个过渡管(2)之间通过螺栓联结,其中一个过渡管(2)的承口插入到另一个过渡管(2)的插口;所述过渡管(2)内放置有输泥泵(5),输泥泵(5)的进口连接有螺旋输送机(4),出口连接有输泥泵管(6),输泥泵管(6)的末端伸入到地面上的储泥池(9);工作时,顶管掘进机(1)挖掘的泥土通过螺旋输送机(4)输送到输泥泵(5),然后通过输泥泵管(6)排入到地面上的储泥池(9)。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成猛,丁玉龙,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十六局集团北京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