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岩石山体生态修复结构,包括固定于岩石山体上依岩石坡筑建的水泥框架和填设于水泥框架中在岩石坡上形成上下连续土壤层的种植土层,所述种植土层中种植有用于进行生态修复的植物,所述种植土层包括装在植生袋中的种植土和填充于空隙中的种植土,所述植生袋沿岩石坡码放于所述混凝土框架中,优选为交错码放。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在山体恢复工程中短期内效果好,但是不能维持长期效果的问题,使植物、土壤与山体完美结合,不仅绿化效果快、效果好,有效解决了山体滑坡、坍塌等问题,而且形成了稳定长久的植物群落,达到了原生态的效果。(*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岩石山体生态修复结构,主要用于岩石山体上的植被遭破坏时形成的岩石坡的生态修复,尤其适用于对岩石山体的原生态修复。
技术介绍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修建以及采矿、采石等对山体造成的破孔日益严重,如原来坡度较缓的山体成为陡峭山壁,山体上的原有植被被严重破坏,不仅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另外,还容易发生山体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不仅造成交通堵塞、矿厂停工,严重的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尤其是在降雨集中的雨季。目前对被破坏的山体进行修复的技术主要有(1)在山体打孔,水泥埋设螺纹钢 作支架,码放植入了草籽和紫槐种子的植生袋,在螺纹钢上焊接钢筋网等罩住植生袋,浇水促进种子发芽生长,恢复山体;(2)依山体浇筑钢筋混凝土框架,框架中码放植入了草籽和紫槐种子的植生袋,植生袋外罩钢筋网,浇水促进种子发芽生长,恢复山体。上述技术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岩石上没有与地下相通的土壤,地下水不能沿毛细管上升,导致植物仅靠养护时喷透植生袋土壤的水分生存,植物根系不能深入岩石缝隙内,一旦停止浇水后植物就会因缺水而干枯,常常导致短期内山体修复效果良好,但是需要长期的人工维护,否则I年或几年内即回复至修复之前,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山体修复。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岩石山体生态修复结构,可以将修复山体的种植土、植物与山体结合为一体,可以避免山体的滑坡、坍塌等,减少水土流失,并能够在山体上建立适于植物长久地自然生长的土壤层,使得山体修复后可以免去人工维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修复。本技术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是—种岩石山体生态修复结构,包括固定于岩石山体上依岩石坡筑建的水泥框架和填设于水泥框架中在岩石坡上形成上下连续土壤层的种植土层,所述种植土层中种植有用于进行生态修复的植物。通常,所述水泥框架包括纵向延伸的混凝土立柱和横向延伸用于承载所述种植土的混凝土剪力板,所述混凝土立柱和混凝土剪力板中浇筑有若干一端埋设于所述岩石坡中的基础钢筋,所述水泥框架通过所述基础钢筋固定于所述岩石山体上。优选为,所述混凝土立柱中还浇筑有包括若干主筋和若干箍筋的立柱钢筋骨架。优选为,所述主筋数量为四个,所述箍筋为封闭矩形的双肢箍筋。通常,所述混凝土剪力板中还浇筑有包括若干水平设置的贯通筋和与所述基础钢筋并列布置的纵筋的剪力板钢筋骨架。优选为,所述剪力板钢筋骨架中的贯通筋和纵筋为一层或上下分布的两层,当为两层时,两层之间的贯通筋和/或纵筋间采用若干立筋连接。上述任一种所述的岩石山体生态修复结构,优选为,所述种植土层包括装在植生袋中的种植土和填充于空隙中的种植土,所述植生袋沿岩石坡码放于所述混凝土框架中,优选为交错码放,所述空隙可以为下列中的任一种、任几种或全部植生袋与岩石坡之间的空隙、植生袋与植生袋之间的空隙和水泥框架与岩石坡之间的空隙。优选为,所述用于进行生态修复的植物包括结缕草,所述结缕草种植于所述植生袋中的种植土中,所述空隙中还填充有高粱秸杆。优选为,所述用于进行生态修复的植物还包括下列苗木中的任一种、任几种或全部油松、侧柏、桑树、酸枣和荆条。优选为,所述岩石坡上还设有网罩,所述网罩设于所述植生袋外将植生袋包裹于岩石坡上,所述网罩包括由若干圆钢交叉焊接成的加固网,所述圆钢焊接于所述基础钢筋和/或纵筋露出水泥框架外的部分。所述网罩还包括小孔径的钢丝网,所述小孔径的钢丝网设于所述加固网与植生袋之间包裹住植生袋。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设置了两端分别浇筑于山体和水泥框架中的基础钢筋,使得水泥框架及其中植物赖以生存的种植土 (包括植生袋中和空隙中的)与岩石山体完全结合,增加了山体的稳定性,杜绝了山体滑坡、坍塌等事件的发生,网罩的设置使得种植土、苗木与岩石山体融为一体,可以有效防止水土的流失,尤其是混凝土立柱和剪力板的设置,可以减少岩石坡上的修复层内部的剪切力,提高了修复层自体的稳定性,有利于种植土层的持久保持,为岩石山体的完美修复奠定了基础;由于在岩石坡上形成了上下连续的土壤层,土壤层中的毛细管有助于水在土壤中的自然通运,使得本技术修复后的岩石坡可以实现粗放式管理,修复之初,一次浇透水苗木成活之后,即可不再管理,而仅依靠岩石坡上的土壤层所具有的自然修复功能维持植物的存活,无需长期靠人工施水来维持苗木的存活;在种植土中添加高粱秸杆进一步促进了植物的存活与生长,高粱秸杆本身犹如海绵体,能吸收大量水分并贮藏,海绵体吸足水后,可形成微型水库,在干旱时,能将贮存的水进行缓慢释放,供应植物生长,防止越冬及其它干旱造成苗木死亡,并且,高粱秸杆还可以增加土壤肥力,腐烂后还具有疏松土壤的作用,有利于苗木的茁壮生长;另外,还根据生物的多样性在修复的岩石山体上形成了相辅相成的植物群落,具有恢复效果快、效果好、效果持久的优点,绿化栽植一个月结缕草的草坪即可以全面覆盖山体,2-3个月酸枣、桑树、荆条初步覆盖山体,显示初期绿化效果;特别是,松柏等生长慢的树种和桑树等生长较快的落叶树与酸枣、荆条等灌木可以形成完好稳定的植物群落,具有良好的固土功能,且各种苗木均具有耐干旱、耐瘠薄、耐高温强光、耐寒冷的特性,均能在岩石缝隙中生长,哪怕岩石间有一点缝隙和土壤也能生存,生命力和适应能力出奇的顽强,同时成年乔木具有更加优良的抗逆性和长久性,特别是,油松、侧柏等常绿树种的寿命长,可以保持长久的绿化景观,即使在冬季也显示出良好的态势;另外,植生袋的主要成分是无纺布和绿网,本身可以抗紫外线强光照射、耐腐蚀,且透水、透气性能强、保土性能好,植生袋和植物群落的双重保险从根本上杜绝了水土流失;本技术的结构简单,材料来源广泛,成本较低,可以大范围应用。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是图I的左视图;图3是图2的A向视图;图4是图2的B向视图;图5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的混凝土立柱及浇筑于混凝土立柱中的立柱钢筋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的解释本技术,以便更好的理解,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参见图I至图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岩石山体生态修复结构,包括固定于岩石山体I上依岩石坡筑建的水泥框架和填设于水泥框架中在岩石坡上形成上下连续土壤层的种植土层,所述种植土层中种植有用于进行生态修复的植物。在岩石坡上形成上下连续的土壤层,可以充分利用土壤层中的毛细管实现水在土壤中的自然通运,使得修复后的岩石坡可以实现粗放式管理,即植物成活之后,仅依靠岩石坡上的土壤层所具有的自然修复功能维持植物的存活,无需长期靠人工施水来维持植物的存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修复,达到原生态的效果。优选为,所述水泥框架包括纵向延伸的混凝土立柱4和横向延伸用于承载所述种植土的混凝土剪力板5,所述混凝土立柱和混凝土剪力板中浇筑有若干一端埋设于所述岩石坡中的基础钢筋2,所述水泥框架通过所述基础钢筋固定于所述岩石山体上。基础钢筋的设置使得水泥框架及其中植物赖以生存的种植土与岩石山体完全结合,增加了山体的稳定性,杜绝了山体滑坡、坍塌等事件的发生,混凝土立柱和剪力板的设置,可以减少岩石坡上的修复层内部的剪切力,提高了修复层自体的稳定性,有利于种植土层的持久保持,为岩石山体的完美修复奠定了基础。通常,为了提高混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岩石山体生态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于岩石山体上依岩石坡筑建的水泥框架和填设于水泥框架中在岩石坡上形成上下连续土壤层的种植土层,所述种植土层中种植有用于进行生态修复的植物。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德发,王薇,王玉磊,潘瑞,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正和恒基滨水生态环境治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