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宽窄行三围强化插植机构,包括苗台支架、供苗台、若干插秧驱动箱、回转箱以及插植臂,供苗台包括若干苗槽,供苗台与一个设于苗台支架上的苗台导轨相适配,每个插秧驱动箱上设有左右两个回转箱,回转箱上设有两个插植臂,其中右侧的回转箱设有用于调整左右两个回转箱角度差角度调整机构,所述的苗槽与苗槽之间以及取秧口之间均可进行间距调整所述的回转箱设有使得插植臂与所述的取秧口相对应的轴向调整机构。所述的插秧驱动箱的输出轴两端分别设有相互对称的转动变向机构。所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宽窄行三围强化插秧的可调式机构。(*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农业机械,尤其是涉及ー种插秧机构。
技术介绍
传统的水稻栽培一般都采用等行距、等株距的插植方法,但是这种插植方法植株与植株之间必然会出现遮阳的问题,而且对泥土中的养分的利用不均匀,从而造成很大的浪费。后来,人们专利技术了一种宽窄行的水稻栽培方法,是窄行距与宽行距间隔栽培的ー种水稻高产栽培技木。该栽培方式既能保证单位面积上的穴数合理,又具有植株群体分布合理,通风透光性能好,光合作用率高等优点,因此单产水平较高,是高产攻关常选择的栽培方式之一。同吋,由于通风透光性增强,使稻株间湿度降低,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虫危害,最终达到高产增收的目的。但是宽窄行水稻栽培技术的栽培间距不同,其对泥土中的养分利用更不均匀,太阳光照也有很大一部分被植株相互遮挡。因此人们在此基础上又专利技术了三围强化栽培技木。在三围强化栽培技术中,植株间构成三角形分布(优选等腰三角形分 布)光线无论从哪一面来都不会互相遮挡,大大提高了秧苗对阳光的摄取量,増加了光合作用。三围强化栽培技术每两行为ー组,每组分布有若干个三角形植株,三角形植株内的各植株的间距完全相同,使得植株对泥土中养分的吸收非常均匀,最大程度的利用了地力。同时这种栽培技术使得在相同密度的栽培条件下,各植株的间距大到了最大化,有利于通风,减少了病虫害。但是目前还没有适合于三围强化栽培技术的插秧机械,因此,一般只能通过人エ插秧完成,极大的限制了三围强化栽培技术的推广。同时为了进ー步的提高植株的光照率,我公司的研究发现,在三围强化插植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宽窄行插植技术,即进行三围强化插植的两行植株与下两行之间的间距ー宽、ー窄交错变化,可以进一歩的提高植株的通风率、光照率,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但是,目前,虽然宽窄行的插秧设备已经比较多,但将这种插秧设备用在三围强化插秧技术上仍然有很大的技术瓶颈,如公开号为公开号为CN101790917的中国专利公开了ー种万向节驱动倾斜式宽窄行插秧机分插机构。在链轮轴两侧分别安装结构相同的传动箱和栽植臂;链轮轴通过万向节输出轴与链轮轴成ー倾角,万向节输出轴端与行星架固接,在行星架内,太阳齿轮通过轴承支撑在万向节输出轴上,并通过法兰、调整垫片与万向节端传动箱体上的法兰固定连接,太阳齿轮经中间齿轮分别与各自的行星齿轮连接,与行星齿轮固定连接的行星轮轴分别连接各自的栽植臂。本技术使行星轮驱动的栽植臂上的秧针在相对链轮轴的倾斜平面内运动,则秧针在取秧后,由于行星架的倾斜产生相对于前进方向的侧向运动,使秧苗入土点相对取秧位置左移或右移,在取秧ロ等距分布前提下使得插秧位置形成农艺要求的宽窄行不等行距分布。因此,有必要专利技术ー种结合三围强化插植和宽窄行插植的新型插秧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没有相应的机械能进行三围强化栽培技术的插秧的技术问题,提供ー种能高速进行三围强化插秧,同时结构宽窄行插秧技术的的宽窄行三围强化插植机构。本技术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宽窄行三围强化插植机构,包括苗台支架、供苗台、若干插秧驱动箱、回转箱以及插植臂,供苗台包括若干苗槽,供苗台与一个设于苗台支架上的苗台导轨相适配,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个插秧驱动箱上设有左右两个回转箱,回转箱上设有两个插植臂,其中右侧的回转箱设有用于调整左右两个回转箱角度差角度调整机构,所述的苗槽与苗槽之间设有用于调整苗槽与苗槽之间间距的间距调整机构,所述的苗台支架上设有ー个挡板导轨,该挡板导轨上设有与之适配,并与所述的苗槽一一对应的挡板,相邻挡板之间相互搭接,各挡板上设有取秧ロ,所述的回转箱设有使得插植臂与所述的取秧ロ相对应的轴向调整机构,所述的插秧驱动箱的输出轴两端分别设有相互対称的转动变向机构。现有的类似插秧机一般各回转箱都是同步转动的,因此,各回转箱上插植臂都同步取秧,同步插植,形成矩阵式的植株。本技术方案中,当左右两个回转箱的角度差为零时,各回转箱同步转动,形成矩阵式的植株,而当左右两个回转箱的角度差不为零吋,插植臂的取秧、插植过程均不同步,同时调整苗槽间距、取 秧ロ间距以及回转箱的轴向位置,使得对插秧驱动箱两侧回转箱对应的两个插植臂会插出两行植株,且会构成三角形,实现三围强化插秧的目的。又由于插秧驱动箱的输出轴两端分别设有相互対称的转动变向机构,使得回转箱的转动平面与输出轴不垂直,其取秧的位置均匀,但通过一定角度的回转,到达插秧位置时,同一分插机构上的两个秧苗的位置会并拢或散开,而相邻两个分插机构的相邻秧苗又会散开或并拢(它的情况与同一分插机构上的并拢或散开情况正好相反,这与公开号为CN101790917的专利的原理类似),这种机构就可以完成宽窄行的插秧过程。作为优选,输出轴包括主动段和从动段,主动段由ー个万向节分割为两段,这两段之间构成ー个夹角,所述的转动变向机构包括与所述的主动段相连的摩擦盘,所述的摩擦盘分别与一个与其相对应的从动摩擦盘相适配,该从动摩擦盘与所述的从动段相连。输出轴上的动カ通过摩擦盘和从动摩擦盘传动到回转箱上,当取秧ロ结的泥巴过多,出现卡死时,摩擦盘和从动摩擦盘之间就相互打滑,摩擦盘以及输出轴可以继续转动,而从动摩擦盘静止,这种对整个分插机构都起到了保护的作用。作为优选,所述的从动摩擦盘由ー个定盘和ー个动盘构成,所述的定盘与所述的从动段相连,所述的动盘与所述的摩擦盘相适配,并通过若干个滑动导柱与所述的定盘相连,各滑动导柱上设有压缩弹簧,该压缩弹簧设于动盘与定盘之间。在本技术中,摩擦盘在转动的同时还要进行摆动,因此,其与从动摩擦盘之间难以完全重合,由于制造エ艺的原因,甚至可能出现摩擦轮或从动摩擦轮之间因某个角度的过度挤压而变形。同时,当出现插秧臂卡死时,摩擦轮与从动摩擦轮之间的摩擦会很严重,极容易对两者造成伤害。而本技术方案中,当出现上述情况时,压缩弹簧受压缩短,而动盘与定盘之间的间距减小,从而造成摩擦轮与从动摩擦轮之间的摩擦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不会对摩擦轮本身造成损害。作为优选,所述的摩擦盘上设有两个方向均朝向链轮轴转动的相反方向的半圆楔面,两个半圆楔面首尾相连,所述的从动摩擦盘上也设有两个同向的半圆楔面,这两个半圆楔面也首尾相连,所述的摩擦盘上的半圆楔面与所述的从动摩擦盘上的半圆楔面的朝向相反且相互贴合。在正常运行中,摩擦盘上的两个半圆楔面与从动摩擦盘上的两个半圆楔面对应贴合,达到传动动カ的目的。当插植臂出现卡死时,相互贴合的半圆形楔面会出现相对滑移,在其相对滑移的过程中,从动摩擦盘的动片受カ挤压压缩弹簧,使得动片与定片之间的间距减小。摩擦盘对从动摩擦盘的摩擦カ逐渐増大,插植臂对其卡住的位置的力也逐渐加大,在此过程中,既保护了分插机构,又通过这个逐渐加大的カ对插植臂被卡住的位置,尽可能的对结在取秧ロ的泥巴进行破坏,使其重新进行正常的插植。一旦结在取秧ロ的泥巴被破坏,插植臂可以在压カ弹簧和半圆楔面的作用下迅速转动ー个因卡死而滞后的角度,进行正常的插植。如果在摩擦片转动半圆的角度,结在取秧ロ的泥巴还没有被破坏,则两两对应贴合的半圆楔面发生切換,对应贴合的半圆楔面发生交叉变换,重新形成两两对应贴合的情形。这种结构使得在摩擦盘与从动摩擦盘之间发生打滑后,插植臂在恢复正常吋,仍能够准确的进行插秧。作为优选,所述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宽窄行三围强化插植机构,包括苗台支架、供苗台、若干插秧驱动箱、回转箱以及插植臂,供苗台包括若干苗槽,供苗台与一个设于苗台支架上的苗台导轨相适配,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个插秧驱动箱上设有左右两个回转箱,回转箱上设有两个插植臂,其中右侧的回转箱设有用于调整左右两个回转箱角度差角度调整机构,所述的苗槽与苗槽之间设有用于调整苗槽与苗槽之间间距的间距调整机构,所述的苗台支架上设有一个挡板导轨,该挡板导轨上设有与之适配,并与所述的苗槽一一对应的挡板,相邻挡板之间相互搭接,各挡板上设有取秧口,所述的回转箱设有使得插植臂与所述的取秧口相对应的轴向调整机构,所述的插秧驱动箱的输出轴两端分别设有相互对称的转动变向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仲雄,高福强,胡璇,
申请(专利权)人:莱恩农业装备有限公司,高福强,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