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超高层建筑施工的智能型施工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28999 阅读:7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7 00:15
一种用于超高层建筑施工的智能型施工平台,包括支撑连接在剪力墙上的支撑与顶升系统,支撑连接在支撑与顶升系统上的钢框架系统,以及挂在钢框架系统上的模板系统,钢框架系统包括平台面呈矩形的主平台架、处在主平台架四个边处的外框架、设在主平台架下部的挂架和内支撑立柱、以及设在外框架下部的外支撑立柱,支撑与顶升系统由内框支撑及顶升系统和外框支撑与顶升系统组成,内支撑立柱通过内框支撑及顶升系统支撑连接在内剪力墙上,外支撑立柱通过外框支撑与顶升系统支撑连接在外剪力墙上。本施工平台能够方便快捷的进行爬升,对核心筒剪力墙截面变化有较好的适应性,能减少模架系统在核心筒结构施工过程中与钢结构施工、垂直运输设施的冲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领域,特别是用于超高层建筑施工的一种智能型施工平台。
技术介绍
在超高层建筑施工领域,现有的顶升模架体系,其支撑立柱通常支撑在核心筒内剪力墙预开的洞口上或核心筒内部混凝土梁上。用于核心筒施工的施工通道一般采用挂架形式悬挂在钢平台下,位于核心筒剪力墙两侧。然而超高层核心筒结构设计中,筒内剪力墙截面变化较大,且塔吊、施工电梯等垂直运输设施一般会布置在核心筒内,因此,传统顶模其支撑立柱会因核心筒内部墙体变化难以找到支撑点,或与塔吊、施工电梯等垂直运输设备发生冲突;且通常核心筒外墙会随层高内缩,传统顶升模架施工通道与墙体安全距离不足;再者由于伸臂桁架层预埋钢构件较大,传统顶模外架影响钢结构施工,核心筒角部大型预埋件也会影响模架体系的爬升,最后传统的模架一般未设置应力监测系统,模架在使用过程中的受力及变形情况难以把控。因此,研究一种能够很好的适应核心筒剪力墙截面变化、方便快捷的实现爬升并能适时的对其受力进行监控的智能型钢平台成为超高层建筑施 工中的一个新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超高层建筑施工的智能型施工平台,能够方便快捷的进行爬升,对核心筒剪力墙截面变化有较好的适应性,能减少模架系统在核心筒结构施工过程中与钢结构施工、垂直运输设施的冲突,以及能够适时的监控模架的受力状况。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超高层建筑施工的智能型施工平台,包括支撑连接在剪力墙上的支撑与顶升系统,支撑连接在支撑与顶升系统上的钢框架系统,以及挂在钢框架系统上的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框架系统包括平台面呈矩形的主平台架、处在主平台架四个边处的外框架、设在主平台架下部的挂架和内支撑立柱、以及设在外框架下部的外支撑立柱。所述支撑与顶升系统由内框支撑及顶升系统和外框支撑与顶升系统组成,所述内支撑立柱通过内框支撑及顶升系统支撑连接在内剪力墙上,所述外支撑立柱通过外框支撑与顶升系统支撑连接在外剪力墙上; 所述模板系统挂接在主平台架上。所述主平台架可由若干根纵向与若干根横向相交形成的钢框架主梁构成,每根纵向或横向的钢框架主梁的两端端部均设有伸缩机构总成,钢框架主梁通过伸缩机构总成与所述外框架连接。所述伸缩机构总成包括滑动套接在钢框架主梁端部的大型滑动套、固定连接在大型滑动套上的连接座、固定连接在钢框架主梁上的固定座、以及连接在连接座与固定座之间的动力装置,所述大型滑动套上设有定位耳板,定位耳板通过销轴与所述钢框架主梁上的销孔配合连接,大型滑动套与外框架固定连接。所述动力装置可为螺旋式千斤顶或液压油缸。所述外框架的两端端部均设有开合机构,该开合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外框架靠外侧位置的承扭立杆、固定连接在外框架靠内侧位置的承拉立杆、以及与承扭立杆铰接连接的可开合架体,所述承扭立杆上下两端各固接一个连接件,所述两个连接件的上表面上各设有一个铰轴,所述两个铰轴与可开合架体末端靠外侧位置的上下两根桁架端头铰接,所述可开合架体末端靠外侧位置的下桁架在所述铰轴处连接有一根直角形转动杆,直角形传动杆的又通过第一手拉葫芦与所述承拉立杆连接。所述可开合架体末端靠内侧位置的上桁架和下桁架的中部各铰接有一个转动钢梁,所述转动钢梁又通过第二手拉葫芦与可开合架体上相邻的横梁连接。 所述外框支撑与顶升系统包括上支撑架、下支撑架、连接在上支撑架与下支撑架之间的外顶升油缸、以及固定连接在外剪力墙上的混凝土承力件,所述上支撑架和下支撑架与混凝土承力件配合连接,所述外支撑立柱支撑连接在上支撑架上。所述内框支撑及顶升系统包括上支撑梁、下支撑梁和连接在上支撑梁与下支撑梁之间的内顶升油缸,所述上支撑梁和下支撑梁与内剪力墙上的预留洞口配合,所述内支撑立柱支撑连接在上支撑梁上。所述模板系统包括钢模板和电动葫芦,钢模板通过电动葫芦挂接在主平台架上。在钢框架系统上应力大的位置设置有应力测点,在应力测点设置有监测用于超高层建筑施工的智能型施工平台的受力安全状况用的应力监测系统;在钢框架系统上挠度大的位置设置有平整度测点,在平整度测点设置有监测用于超高层建筑施工的智能型施工平台的整体平整度用的平整度监测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能够方便快捷的进行爬升,对核心筒剪力墙截面变化有较好的适应性,能减少模架系统在核心筒结构施工过程中与钢结构施工、垂直运输设施的冲突,同时能够适时的监控模架的受力状况。本专利技术的主平台架中的钢框架主梁通过伸缩机构总成与外框架连接,通过控制伸缩机构总成,可以使钢框架主梁与外框架相对移动,由此实现钢框架系统的可变,所以能够很好的适应核心筒剪力墙截面变化;同时,伸缩机构总成的操作非常简便。本专利技术的钢框架系统上还设置有应力测点和平整度测点,便于钢框架系统的安全监测。本专利技术在相邻两外框架的角部设置有开合机构,开合机构可实现角部整体开合功能,分层开合功能及局部开合功能,在剪力墙角部截面形式改变或局部有大型预埋件时,打开开合机构,便可避免钢框架系统与预埋件的碰撞,方便施工。本专利技术在整体爬升的过程中,支撑架与混凝土承力件自动咬合。代替了复杂的人工连接操作,在节省施工费用的同时,缩短了施工的周期。所述混凝土承力件直接设置在核心筒剪力墙上,能保证钢框架系统有较为稳定的支撑点位置。本专利技术可广泛应用于超高层建筑施工中,所述外框支撑与顶升系统和内框支撑及顶升系统中的部件都可以拆卸,能够多次使用,周转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可以降低成本,节约资源。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的示意图。图2为钢框架系统的俯视示意图。图3为伸缩机构总成的主视示意图。图4为图3的俯视示意图。图5为图3中A-A剖面的示意图。图6为开合机构的俯视示意图。图7为开合机构的立体示意图。图8为外框支撑与顶升系统的示意图。图9为内框支撑与顶升系统的示意图。图10为模板系统的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的爬升步骤一的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的爬升步骤二的示意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的爬升步骤三的示意图。图14为主平台架上的应力测点的位置示意图。图15为外框架上的应力测点的位置示意图。图16为外支撑立柱上的应力测点的位置示意图。图17为钢框架系统上的平整度测点的位置示意图。附图标记1 一钢框架系统、I. I 一主平台架、I. 2 一外框架、I. 3 一内支撑立柱、I. 4 一外支撑立柱、I. 5 一伸缩机构总成、I. 51 一大型滑动套、I. 52 一连接座、I. 53 一固定座、I. 54 —动力装置、I. 55 —定位耳板、I. 56 —销孔、I. 6 —开合机构、I. 61 —承扭立杆、I. 62 一承拉立杆、I. 63 一可开合架体、I. 64 一连接件、I. 65 一铰轴、I. 66 一直角形转动杆、I.67 一第一手拉葫芦、I. 68 一转动钢梁、I. 69 一第二手拉葫芦、I. 7 一挂架; 2一外框支撑与顶升系统、2. I 一上支撑架、2. 2 一下支撑架、2. 3 一外顶升油缸、2. 4 一混凝土承力件;3—内框支撑及顶升系统、3. I 一上支撑梁、3. 2 一下支撑梁、3. 3 —内顶升油缸; 4一模板系统、4. I 一钢模板、4. 2 一电动葫芦; 5—内剪力墙、6 —外剪力墙、7 —应力测点、8 —平整度测点、9 一平整度基准点。具体实施例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超高层建筑施工的智能型施工平台,包括支撑连接在剪力墙上的支撑与顶升系统,支撑连接在支撑与顶升系统上的钢框架系统(1),以及挂在钢框架系统(1)上的模板系统(4),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框架系统(1)包括平台面呈矩形的主平台架(1.1)、处在主平台架四个边处的外框架(1.2)、设在主平台架下部的挂架(1.7)和内支撑立柱(1.3)、以及设在外框架下部的外支撑立柱(1.4);所述支撑与顶升系统由内框支撑及顶升系统(3)和外框支撑与顶升系统(2)组成,所述内支撑立柱(1.3)通过内框支撑及顶升系统(3)支撑连接在内剪力墙(5)上,所述外支撑立柱(1.4)通过外框支撑与顶升系统(2)支撑连接在外剪力墙(6)上;所述模板系统(4)挂接在主平台架(1.1)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超高层建筑施工的智能型施工平台,包括支撑连接在剪力墙上的支撑与顶升系统,支撑连接在支撑与顶升系统上的钢框架系统(I ),以及挂在钢框架系统(I)上的模板系统(4),其特征在于 所述钢框架系统(I)包括平台面呈矩形的主平台架(I. I)、处在主平台架四个边处的外框架(I. 2)、设在主平台架下部的挂架(I. 7)和内支撑立柱(I. 3)、以及设在外框架下部的外支撑立柱(I. 4); 所述支撑与顶升系统由内框支撑及顶升系统(3)和外框支撑与顶升系统(2)组成,所述内支撑立柱(I. 3)通过内框支撑及顶升系统(3)支撑连接在内剪力墙(5)上,所述外支撑立柱(I. 4)通过外框支撑与顶升系统(2)支撑连接在外剪力墙(6)上; 所述模板系统(4)挂接在主平台架(I. I)上。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用于超高层建筑施工的智能型施工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平台架(I. O由若干根纵向与若干根横向相交形成的钢框架主梁构成,每根纵向或横向的钢框架主梁的两端端部均设有伸缩机构总成(I. 5),钢框架主梁通过伸缩机构总成(1.5)与所述外框架(1.2)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超高层建筑施工的智能型施工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机构总成(I. 5)包括滑动套接在钢框架主梁端部的大型滑动套(I. 51)、固定连接在大型滑动套(I. 51)上的连接座(I. 52)、固定连接在钢框架主梁上的固定座(I. 53)、以及连接在连接座(I. 52)与固定座(I. 53)之间的动力装置(I. 54),所述大型滑动套(I. 51)上设有定位耳板(I. 55),定位耳板(I. 55)通过销轴与所述钢框架主梁上的销孔(I. 56)配合连接,大型滑动套(I. 51)与外框架(I. 2)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超高层建筑施工的智能型施工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装置(I. 54)为螺旋式千斤顶或液压油缸。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用于超高层建筑施工的智能型施工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架(1.2)的两端端部均设有开合机构(1.6),该开合机构(I. 6)包括固定连接在外框架(I. 2)靠外侧位置的承扭立杆(I. 61)、固定连接在外框架(I. 2)靠内侧位置的承拉立杆(I. 62)、以及与承扭立杆铰接连接的可开合架体(I. 63),所述承扭立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琨黄刚王开强吴延宏王辉邓伟华周鹏华陈波李迪崔健周杰刚李鹏王健张杰武超刘威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三局建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