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立体效果的带框三层绣品,主要由外框架、第一前景绢绣、第二前景绢绣及后景绢绣组成;其中,所述第一前景绢绣和第二前景绢绣均为单面绣,且由通透性好的绢布绣制而成,所述后景绢绣为双面绣;所述第一前景绢绣及第二前景绢绣定位于所述外框架的前、后两端面上,且均以其刺绣画面朝向绣品的外部设置,所述后景绢绣设于第一前景绢绣和第二前景绢绣之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内框架,该内框架安装于所述外框架中;所述第一前景绢绣或第二前景绢绣与所述后景绢绣定位于该内框架的前、后两端面上。本发明专利技术对比现有技术的结构而言,简单有效地解决了后景绢绣定位难的问题,更加提升了绣品层次感和空间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ー种刺绣产品,具体涉及ー种具有立体效果的带框三层绣品。
技术介绍
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被称为中国的“四大名绣”,其艺术表达形式独特,主题选材涉及面广,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作为ー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品,刺绣历来是国内外收藏者欣赏和收藏的佳品。惟,自有文 字记载以来,人们所熟知和常见的刺绣均为平面结构,制成的各类エ艺品也均为平面产品,没有层次感,在灵动美的表现上还有不足,实为缺憾之处。而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单纯的平面绣品已很难满足人们的欣赏需求。为解决上述问题,有业界提出ー项《具有立体效果的带框双层绣品及其制备方法》的专利技术申请(申请公布号CN101817279A),该公开申请文件记载了一种带框的双层绣品,以使绣品具有立体的表达效果。其结构如图I所示主要由内框架I、外框架2、前景絹绣3和后景絹绣4组成,所述前景絹绣3采用通透性好的絹布绣制而成,前景絹绣3固定在内框架I的正面,后景絹绣4固定在内框架I的后面,前景絹绣3和后景絹绣4之间的距离为广20厘米,内框架I安装在外框架2中。此申请文件的技术方案解决了以往平面绣品存在的缺乏层次感和灵动美表现不足的问题,但其仅能表现单面的立体效果,美感表达能力尚有提升空间,为此,该申请文件的实施例ニ给出了另ー种构思,即通过设置两个前景絹绣,而该两个前景絹绣分设于后景絹绣的两侧,以达到在绣品正、反两面均能看到立体画的效果,但依旧存在以下问题两个前景絹绣可以通过与玻璃定位后再固定于内框架的方式达成定位,但后景絹绣如何定位一直是ー个费时费力的问题,亦没有较佳的解决方案。因此,如何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便成为本专利技术所要研究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ー种具有立体效果的带框三层绣品。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ー种具有立体效果的带框三层绣品,主要由外框架、第一前景絹绣、第二前景絹绣及后景絹绣组成;其中,所述第一前景絹绣和第二前景絹绣均为单面绣,且由通透性好的絹布绣制而成,所述后景絹绣为双面绣;所述第一前景絹绣及第ニ前景絹绣定位于所述外框架的前、后两端面上,且均以其刺绣画面朝向绣品的外部设置,所述后景絹绣设于第一前景絹绣和第二前景絹绣之间;其中 还包括一个内框架,该内框架安装于所述外框架中;所述第一前景絹绣或第二前景絹绣与所述后景絹绣定位于该内框架的前、后两端面上。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I、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前景絹绣和第二前景絹绣分别通过与玻璃的定位后,再固定于所述外框架上。2、上述方案中,所述内框架由多根支撑杆件首尾相连构成,所述支撑杆件具有一前部侧缘;所述第一前景絹绣或第二前景絹绣与所述玻璃定位后,再与所述前部侧缘定位连接,或与该支撑杆件上的一定位卡ロ定位连接。3、上述方案中,所述后景絹绣的边缘由所述内框架的后端面向内框架的前端面方向包覆于整个内框架的外周部,以将所述第一前景絹绣或第二前景絹绣、内框架和后景絹绣固定为ー个整体,并以该整体结构卡入外框架的一定位槽内固定。4、上述方案中,所述外框架的定位槽的深度大于所述内框架的支撑杆件的厚度,以使得前景絹绣的展示面积小于后景絹绣的展示面积,给观赏者ー种广角的视觉效果,进一步提升了绣品层次感和空间感。 5、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前景絹绣和后景絹绣之间的距离为f 20厘米;所述第二前景絹绣和后景絹绣之间的距离亦为广20厘米,且第一前景絹绣至后景絹绣的距离与第ニ前景絹绣至后景絹绣的距离可相同可不相同。6、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前景絹绣、第二前景絹绣和后景絹绣均为苏绣制品中的乱针绣制品。本专利技术工作原理及优点如下 本专利技术ー种具有立体效果的带框三层绣品,主要由外框架、内框架、单面绣的两前景絹绣以及双面绣的后景絹绣组成;其中,通过将所述内框架安装于外框架中,而将其中一幅前景絹绣与后景絹绣定位于该内框架的前、后两端面上,另一幅前景絹绣直接固定在外框架上;以使本专利技术对比现有技术的结构而言,简单有效地解决了后景絹绣定位难的问题,更加提升了绣品层次感和空间感。附图说明附图I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 附图2为本专利技术最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ー; 附图3为本专利技术最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ニ; 附图4为本专利技术最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三; 附图5为本专利技术最佳实施例中第一前景絹绣的示意 附图6为本专利技术最佳实施例中第二前景絹绣的示意 附图7为本专利技术最佳实施例中后景絹绣的示意 附图8为本专利技术最佳实施例的正面效果 附图9为本专利技术最佳实施例的背面效果图。以上附图中I.内框架;2.外框架;3.前景絹绣;4.后景絹绣;5.外框架;6.内框架;7.第一前景絹绣;8.第二前景絹绣;9.后景絹绣;10.玻璃;11.支撑杆件;12.前部侧缘;13.定位卡ロ;14.定位槽;hi.定位槽的深度;h2.支撑杆件的厚度。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ー步描述 实施例如图2 4,ー种具有立体效果的带框三层绣品,主要由外框架5、内框架6、第一前景絹绣7、第二前景絹绣8、后景絹绣9及玻璃10组成;其中, 如图5 9所示,所述第一前景絹绣7和第二前景絹绣8均为单面绣,且由通透性好的絹布绣制而成,所述后景絹绣9为双面绣;所述第一前景絹绣7及第ニ前景絹绣8分别通过与玻璃10的定位后,再固定于所述外框架5的前、后两端面上,且均以其刺绣画面朝向绣品的外部设置,所述后景絹绣9设于第一前景絹绣7和第二前景絹绣8之间; 所述内框架6安装于外框架5中;所述第一前景絹绣7或第二前景絹绣8与所述后景絹绣9定位于该内框架6的前、后两端面上。所述内框架6由多根支撑杆件11首尾相连构成,所述支撑杆件11具有一前部侧缘12 ;所述第一前景絹绣7或第二前景絹绣8与所述玻璃10定位后,再与所述前部侧缘12定位连接(如图2 3所示,为常用的两种定位方式,其中图3采用胶粘的方式定位于前部侧缘12的内側),或与该支撑杆件11上的一定位卡ロ 13定位连接(如图4)。所述后景絹绣9的边缘由所述内框架6的后端面向内框架6的前端面方向包覆于整个内框架6的外周部,以将所述第一前景絹绣7或第二前景絹绣8、内框架6和后景絹绣9固定为ー个整体,并以该整体结构卡入外框架5的一定位槽14内固定。所述外框架5的定位槽14的深度hi大于所述内框架6的支撑杆件11的厚度h2, 以使得前景絹绣7、8的展示面积小于后景絹绣9的展示面积,给观赏者ー种广角的视觉效果,进ー步提升了绣品层次感和空间感。所述第一前景絹绣7和后景絹绣9之间的距离为f 20厘米;所述第二前景絹绣8和后景絹绣9之间的距离亦为f 20厘米,且第一前景絹绣7至后景絹绣9的距离与第二前景絹绣8至后景絹绣9的距离可相同可不相同。所述第一前景絹绣7、第二前景絹绣8和后景絹绣9均为苏绣制品中的乱针绣制品O本专利技术ー种具有立体效果的带框三层绣品,主要由外框架、内框架、单面绣的两前景絹绣以及双面绣的后景絹绣组成;其中,通过将所述内框架安装于外框架中,而将其中一幅前景絹绣与后景絹绣定位于该内框架的前、后两端面上,另一幅前景絹绣直接固定在外框架上;以使本专利技术对比现有技术的结构而言,简单有效地解决了后景絹绣定位难的问题,更加提升了绣品层次感和空间感。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立体效果的带框三层绣品,主要由外框架、第一前景绢绣、第二前景绢绣及后景绢绣组成;其中,所述第一前景绢绣和第二前景绢绣均为单面绣,且由通透性好的绢布绣制而成,所述后景绢绣为双面绣;所述第一前景绢绣及第二前景绢绣定位于所述外框架的前、后两端面上,且均以其刺绣画面朝向绣品的外部设置,所述后景绢绣设于第一前景绢绣和第二前景绢绣之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内框架,该内框架安装于所述外框架中;所述第一前景绢绣或第二前景绢绣与所述后景绢绣定位于该内框架的前、后两端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1.ー种具有立体效果的带框三层绣品,主要由外框架、第一前景絹绣、第二前景絹绣及后景絹绣组成;其中,所述第一前景絹绣和第二前景絹绣均为单面绣,且由通透性好的絹布绣制而成,所述后景絹绣为双面绣;所述第一前景絹绣及第ニ前景絹绣定位于所述外框架的前、后两端面上,且均以其刺绣画面朝向绣品的外部设置,所述后景絹绣设于第一前景絹绣和第二前景絹绣之间;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一个内框架,该内框架安装于所述外框架中;所述第一前景絹绣或第二前景絹绣与所述后景絹绣定位于该内框架的前、后两端面上。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带框三层绣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景絹绣和第二前景絹绣分别通过与玻璃的定位后,再固定于所述外框架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框三层绣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框架由多根支撑杆件首尾相连构成,所述支撑杆件具有一前部侧缘;所述第一前景絹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海云,
申请(专利权)人:周海云,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