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直流电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直流电源输出控制板,包括光电控制模块。所述光电控制模块分别与电源输入端和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光电控制模块与用于控制所述光电控制模块的控制器连接。本申请提供的直流电源输出控制板,可以通过控制器的GPIO接口输出不同的电压从而控制直流电源的输出状态。(*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直流电源
,特别涉及一种直流电源输出控制板。
技术介绍
目前,在工矿企业的内部通讯系统中,通讯主机和终端采用直流接入的方式占有较大比重,例如目前市场上主流的ISDN数字通讯对讲系统都是采用48V直流电源接入的方式。这种48V直流电源的输出都是由电源上的手动开关来控制的。随着现代企业通信技术的发展,特别是IP技术的迅猛发展,实现通讯系统的全网统一控制和管理是企业发展的趋势,而作为通讯系统的源动力,实现直流电源在统一 IP网络中控制和管理更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市场上迫切的需求一种直流电源输出控制方法,使通信设备直流电源的通断受计算机控制,可以通过控制器(如计算机或单片机)调用GPIO 口 来更改直流电源的输出状态。目前市场上未见通过控制器(如计算机或单片机)GPIO 口输出电压,从而控制直流电源输出的控制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通过控制器的GPIO接口输出不同的电压从而控制直流电源的输出状态的直流电源输出控制板。本申请提供的直流电源输出控制板包括光电控制模块。所述光电控制模块分别与电源输入端和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光电控制模块与用于控制所述光电控制模块的控制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光电控制模块包括场效应管Q1、光稱IC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一二极管D1、三极管Q2、第一端口 J1、第二端口 J2及电容Cl。所述场效应管Ql的源极通过所述电容Cl与所述光耦ICl的5端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l的源极还通过所述第一二极管Dl与所述光耦ICl的5端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l的源极依次通过所述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与所述光耦的ICl的4端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l的源极还通过所述第二电阻R2和所述场效应管Ql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l的一端与所述光耦ICl的5端连接,另一端接信号输入端Vin+。所述光耦ICl的2端与所述第一端口 Jl连接,所述光耦ICl的I端通过所述第四电阻R4与所述第一端口 Jl连接。所述光耦ICl的I端通过所述三极管Q2与所述第二端口 J2连接,所述三极管Q2还通过所述第五电阻R5与所述第二端口 J2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l的源极与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l的漏极与电源输出端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光电控制模块还包括第二二极管D2、第六电阻R6。所述第一端口Jl的一个接线端依次通过所述第六电阻R6、第二二极管D2与所述第一端口 Jl的另一个接线端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二极管Dl为稳压二极管,所述第二二极管D2为光电二极管。所述电容Cl为电解电容,所述光耦ICl为六脚光耦。本申请提供的直流电源输出控制板,可以通过控制器的GPIO接口输出不同的电压从而控制直流电源的输出状态。附图说明图I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输出控制板结构框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电控制模块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I和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直流电源输出控制板,包括电源输入端a、电源输出端b及光电控制模块。电源输入端a和电源输出端b分别与光电控制模块连 接。下面对光电控制模块进行说明参见图2,光电控制模块包括场效应管Q1、光耦IC1(本实施例采用的均为6脚光耦)、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三极管Q2、第一端口 J1、第二端口 J2及电容Cl (如电解电容)。场效应管Ql的源极通过所述电容Cl (如电解电容)与所述光耦ICl的5端连接(场效应管Ql的源极接电容Cl的负极,光耦ICl的5端接电容Cl的正极)。场效应管Ql的源极还通过所述第一二极管Dl (如稳压二极管)与所述光耦ICl的5端连接(场效应管Ql的源极接第一二极管Dl的正极,光耦ICl的5端接第一二极管Dl的负极)。场效应管Ql的源极依次通过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与光耦ICl的4端连接。场效应管Ql的源极还通过第二电阻R2和场效应管Ql的栅极连接。第一电阻Rl的一端与所述光耦ICl的5端连接,另一端接信号输入端Vin+。光耦ICl的2端与第一端口 Jl (包括接线端I和接线端2)的接线端I连接,光耦ICl的I端通过第四电阻R4与第一端口 Jl(包括接线端I和接线端2)的接线端2连接。第一端口 Jl的接线端2依次通过电阻R6、第二二极管D2与第一端口 Jl的接线端I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与第六电阻R6连接)。光耦ICl的I端通过三极管Q2与第二端口 J2 (包括接线端I和接线端2)的接线端I连接,三极管Q2的基极还通过第五电阻R5与第二端口 J2 (包括接线端I和接线端2)的接线端2连接。场效应管Ql的源极与电源输入端a连接,场效应管Ql的漏极与电源输出端b连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直流电源输出控制板的工作原理如下第一端口 Jl (包括接线端I和接线端2)与直流电源输出控制板的供电电源(这里采用5V电源)连接(接线端I接负极,接线端2接正极)。在信号输入端Vin+和电源输入端a上分别提供一个输入电压,使得电源输入端a与信号输入端Vin+之间的电动势为-44V至-72V (如-44V、-48V或-72V)。第二端口 J2 (包括接线端I和接线端2)与控制器(如计算机或单片机)连接(接线端I与控制器GPIO 口的负极连接,接线端2与控制器GPIO 口的正极连接)。工作时,当控制器(如计算机或单片机)的GPIO 口控制信号至5V高电位(即第二接口 J2有5V电压)时,三极管Q2导通,供电电源的电流通过第一端口 Jl从正极通过三极管Q2流向负极(特别说明供电电源的负极和GPIO 口的负极共地),光耦ICl被短路,无电流通过,光耦ICl不发光,使光耦ICl的4、5两端开路,第三电阻R3无电流通过,使场效应管Ql开路,直流电源的输入(即电源输入端a的输入)无法通过场效应管Ql输出(即电源输出端b没有电流流出)。当控制器(如计算机或单片机)的GPIO 口控制信号至OV低电位(即接口 J2无电压)时,三极管Q2开路,供电电源的电流通过第一端口 Jl从正极经过光耦ICl的1、2两端流向负极,光耦ICl导通发光,使光耦ICl的4、5两端导通,第三电阻R3有电流通过,使场效应管Ql通路,直流电源的输入(即电源输入端a的输入)通过场效应管Ql输出(即电源输出端b有电流流出)。本申请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I、可以通过控制器的GPIO接口输出不同的电压从而控制直流电源的输出状态。2、使用了光电耦合器件,使控制电路和直流电源的输入、输出端在物理链路上隔离,不影响直流电源的电气特性,很好的满足了设计需求。3、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具有较高的市场推广价值。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 尽管参照实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直流电源输出控制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光电控制模块;所述光电控制模块分别与电源输入端和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光电控制模块与用于控制所述光电控制模块的控制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流电源输出控制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光电控制模块; 所述光电控制模块分别与电源输入端和电源输出端连接; 所述光电控制模块与用于控制所述光电控制模块的控制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直流电源输出控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电控制模块包括场效应管Q1、光耦IC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一二极管Dl、三极管Q2、第一端口 Jl、第二端口 J2及电容Cl ; 所述场效应管Ql的源极通过所述电容Cl与所述光耦ICl的5端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l的源极还通过所述第一二极管Dl与所述光耦ICl的5端连接; 所述场效应管Ql的源极依次通过所述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与所述光耦的ICl的4端连接; 所述场效应管Ql的源极还通过所述第二电阻R2和所述场效应管Ql的栅极连接; 所述第一电阻Rl的一端与所述光稱IC...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啟力,张林,李雪强,唐松,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