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功率因数调节技术,具体涉及用于对电网中的感性电力负荷如变压器、电动机、日光灯及电弧炉等设备进行无功补偿的功率因数调整电路。
技术介绍
目前无功补偿可以分为高压无功补偿和低压无功补偿。无功补偿的特性就是只补前面的,所以在高压处装无功补偿装置一是价位高,二是补偿效果不明显。低压无功补偿的方式可分为集中补偿和就地补偿。无功补偿的装置可分为静态、动态、静态+动态。低压无功自动补偿成套装置利用控制器跟踪系统无功负荷的变化,选功率因数或无功功率作为判据,使系统的功率因数保持为最佳状态,但是其都是通过投切电容器等实现无功补偿,无法实现实时控制与跟踪,且只能实现功率因数的最优化,而无法实现功率因数为一的精确调整(基于磁能恢复开关的单相串联补偿器的研究)。目前广泛使用的功率因数调节技术是通过晶闸管投切电容器进行无功补偿,但投切电容器移植性较差,对不同的负载需要不同电 容值的电容器,另外投切电容器必须并联在交流电源中,所以电容器需要较高的耐压值。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功率因数调整电路和调整方法。本技术不仅解决了电容耐压的问题,对不同的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功率因数调整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电路、辅助电源模块、单片机控制模块和驱动模块,所述主电路包括电压传感器、电流传感器、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输入电源的正极接辅助电源模块的输入,负极接地;辅助电源模块的输出分别与单片机控制模块和驱动模块的电源输入端连接,主电路中的电压传感器与所述辅助电源模块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压传感器输出端接单片机控制模块的电压采样端,主电路中的电流传感器输出端接单片机控制模块的电流采样端,驱动模块的输入端接单片机控制模块的驱动信号输出端,驱动模块的第一驱动信号输出端与主电路中的第一开关管的门极连接,驱动模块的第二驱动信号输出端与主电路中的第一开关管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功率因数调整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电路、辅助电源模块、单片机控制模块和驱动模块,所述主电路包括电压传感器、电流传感器、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输入电源的正极接辅助电源模块的输入,负极接地;辅助电源模块的输出分别与单片机控制模块和驱动模块的电源输入端连接,主电路中的电压传感器与所述辅助电源模块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压传感器输出端接单片机控制模块的电压采样端,主电路中的电流传感器输出端接单片机控制模块的电流采样端,驱动模块的输入端接单片机控制模块的驱动信号输出端,驱动模块的第一驱动信号输出端与主电路中的第一开关管的门极连接,驱动模块的第二驱动信号输出端与主电路中的第一开关管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功率因数调整电路,特征在于所述主电路还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电容和负载,第一开关管与第一二极管反并联,第二开关管与第二二极管反并联,第一开关管源极与第二开关管的源极串联形成桥臂,第一电容与桥臂并联,其中第一电容的正极接第一开关管的漏极,第一电容的负极接第二开关管的漏极和负载的一端,负载串联在主电路中;电流传感器的输入一端接地,另一端接负载的另一端。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功率因数调整电路,特征在于辅助电源模块包括整流桥,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用于输出15V直流电压的第一稳压芯片和用于输出5V直流电压的第二稳压芯片,整流桥上下两端接输入电源的两端,左右两端分别与第二电容两端相接,第二电容的正极端接第一稳压芯片的输入端,第一稳压芯片的输出端接第二稳压芯片的输入端,第二稳压芯片的输出端与单片机控制模块和驱动模块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康龙云,姜凯,林玉健,温懋勤,易伯瑜,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理工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