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商晓东专利>正文

可再充电电池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23176 阅读:1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2 13: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可再充电电池组件,其包括:充电电池本体,充电电池本体设有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电源连接器插头,电源连接器插头包括插头端和与插头端一体成型的连接套,连接套与充电电池本体固定连接;用于控制充电电池本体充放电的PCB基板,PCB基板安装于电源连接器插头中,PCB基板上并设有一充放电电路;电池帽组件,插头端设置于电池帽组件中;所述充放电电路包括一第一正终端、一第一负终端、一第二正终端以及一第二负终端,其中所述第二正终端与插头端设有的正极连接片电性连接,所述电池帽组件包括一第三终端和突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部件的利用率并增加了其应用范围。(*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可再充电电池组件
技术介绍
电池作为一种最常见的供电装置,被广泛应用于多种便携式电子产品如剃须刀、遥控器、无线鼠标或键盘、便携式摄像机以及MP3、MP4等设备中。电池包括一次性电池和可再充电电池,与不能被重复充电的一次性电池相比,可再充电电池可以被重复充电和放电,由于可再充电电池总的利用成本低且对环境污染小,其得到了较一次性电池更为广泛地应用。 常见的可再充电电池包括有通过外部与可再充电电池相匹配的充电器为其充电,和与可再充电电池一体结构的充电电路(称之为可再充电电池组件)直接接至电源为其充电。较于外置充电设备,内置充电电路可直接与电源连接的可再充电电池携带更方便,成本也更低。申请号为2005800040272. 3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可再充电电池组件,该技术专利可再充电电池组件可以折叠,使用时通过帽上的突部放电为负载供电,而其充电时通过可再充电电池组件的USB端口与计算装置或外围装置的USB端口连接,由计算装置或外围装置为可再充电电池单元充电而不是采用AC电源充电,提高了可再充电电池的寿命。但是该专利有以下缺点I、该专利公开了突部在第一终端连接和可再充电电池单元之间形成电连接,从而形成数据和电源连接器插头再充电电路的旁路,电池组件向连接在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的负载传递电流,即实现为负载的供电。该专利将再充电电路作为为负载供电时的旁路,即是只有在为可再充电电池单元充电时,该可再充电电路才被使用,降低了可再充电电池组件中的部件的利用率,增加了可再充电电池组件结构的复杂程度,且第二终端穿过数据和电源连接器插头可能会触及再充电电路或者与第一终端连接定位不准确而使可再充电电池组件工作不稳定。2、数据和电源连接器插头采用传统的USB端口与计算装置或外围装置的USB端口连接,该数据和电源连接器插头至少包括二个金手指(正极金手指和负极金手指),而未采用一个金手指的结构,增加了可再充电电池组件的生产成本。3、该专利的数据和电源连接器插头只能与计算装置或外围装置连接,由计算装置或外围装置为可再充电电池单元充电,而不能通过该数据和电源连接器插头为终端设备供电,即是该专利只有通过突部(常规圆柱形电池如AAA、AA等的放电方式)一种放电方式,而对不能为采用USB端口进行充电的终端设备供电,使该可再充电电池组件的应用范围受到极大的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部件利用率高、成本低且放电应用范围更广的可再充电电池组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可再充电电池组件,其包括一充电电池本体,所述充电电池本体设有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一电源连接器插头,所述电源连接器插头包括插头端和与插头端一体成型的连接套,所述连接套与充电电池本体固定连接;一用于控制所述充电电池本体充放电的PCB基板,所述PCB基板安装于电源连接器插头中,PCB基板上设有一充放电电路;一电池帽组件,所述插头端设置于电池帽组件中; 所述充放电电路包括一第一正终端、一第一负终端、一第二正终端以及一第二负终端,其中所述第二正终端与插头端设有的正极连接片电性连接,所述电池帽组件包括一第三终端和突起;其中,在所述可再充电电池组件通过电池帽组件放电的第一放电结构中,所述第一正终端与正极端子电性连接,所述第一负终端与负极端子电性连接,所述第二正终端与第三终端电性连接为突起提供电流;在通过电源连接器插头为所述充电电池本体充电的再充电结构中,电源连接器插头与一计算装置的USB端口连接;在通过电源连接器插头为终端设备供电的第二放电结构中,电源连接器插头与一终端装置的USB端口连接。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插头端设有且仅设有一个金手指,该金手指为插头端设有的正极连接片,所述插头端的外围设有一金属套壳,所述金手指与第二正终端电性连接,金手指并与计算装置或终端装置的USB端口的正极插针电性连接,金属套壳与计算装置或终端装置的USB端口的外壳相连。优选地,所述计算装置为台式计算机或笔记本计算机或平板电脑。优选地,所述终端设备为移动电话或MP3或MP4或数码相机。作为改进,所述金属套壳为U形,其第一侧面和插头端通过相匹配的第一卡扣结构固定连接,其第二侧面和插头端通过相匹配的第二卡扣结构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第一侧面的高度等于插头端的高度,第二侧面的高度大于第一侧面的高度且小于计算装置的USB端口或终端装置的USB端口的外壳的高度。作为改进,计算装置的USB端口的舌片的宽度或终端装置的USB端口的舌片的宽度为插头端的宽度的二倍。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再充电电池组件进一步包括一连接于所述正极端子和第一正终端之间的正极触片、以及一连接于所述负极端子和第一负终端之间的负极触片。作为改进,所述可再充电电池组件进一步包括一用于防止正极触片和负极触片相接触而造成短路的隔板,所述隔板与充电电池本体的横向截面相匹配,隔板固定于充电电池本体与连接套之间,正极触片穿过所述隔板内设有的卡槽连接于正极端子和第一正终端之间,负极触片沿隔板的外壁边缘连接于负极端子和第一负终端之间。优选地,正极触片的一端焊接于正极端子上,另一端与第一正终端焊接;负极触片的一端焊接于用于作为所述负极端子的充电电池本体的外壳上,另一端与第一负终端焊接。优选地,电池帽组件包括帽以及正极连接件,正极连接件设有突起的一端沿所述帽轴向设有的安装孔延伸至帽外,正极连接件设有第三终端的一端与第二正终端电性连接。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可再充电电池组件进一步包括一用于固定正极连接件以及定位第三终端和第二正终端的连接并防止第三终端和金属套壳相接触而短路的绝缘片,所述绝缘片卡接于所述帽内设有的绝缘片卡槽中。本技术所阐述的可再充电电池组件,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的充放电电路电性连接于充电电池本体与电池帽组件之间,提高了充放电电路的利用率,并使整体结构更加简单;电源连接器插头的插头端仅采用一个金手指,金手指作为正极、金属外壳作为负极分别与计算装置或终端装置的USB端口的正极插针、USB端口的外壳相连接,即是将金属外壳作为电源地与USB端口的外壳作为设备地相连,减少了金手指的数量,降低了可再充电电池组件的生产成本,并且电源连接器插头不但可与计算装置的USB端口相连,由计算装置为充电电池本体充电,还可与终端装置的USB端口相连,由充电电池本体为终端设备供电,增加了可再充电电池组件的放电应用范围。 附图说明附图I为本技术可再充电电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图I的结构分解示意图;附图3为移除电池帽组件后的可再充电电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4为插头端与USB端口的连接结构不意图;附图5为正极触片、负极触片与隔板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附图6为正极触片、负极触片与PCB基板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附图7为PCB基板与电源连接器插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附图8为电源连接器插头、PCB基板以及正极连接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附图9为电池帽组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10为图9的A向示意图。其中1、充电电池本体;11、正极端子;12、负极端子;2、电源连接器插头;21、连接套;22、插头端;23、金手指;3、PCB基板;4、电池帽组件;41、帽;42、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可再充电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充电电池本体,所述充电电池本体设有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一电源连接器插头,所述电源连接器插头包括插头端和与插头端一体成型的连接套,所述连接套与充电电池本体固定连接;一用于控制所述充电电池本体充放电的PCB基板,所述PCB基板安装于电源连接器插头中,PCB基板上设有一充放电电路;一电池帽组件,所述插头端设置于电池帽组件中;所述充放电电路包括一第一正终端、一第一负终端、一第二正终端以及一第二负终端,其中所述第二正终端与插头端设有的正极连接片电性连接,所述电池帽组件包括一第三终端和突起;其中,在所述可再充电电池组件通过电池帽组件放电的第一放电结构中,所述第一正终端与正极端子电性连接,所述第一负终端与负极端子电性连接,所述第二正终端与第三终端电性连接为突起提供电流;在通过电源连接器插头为所述充电电池本体充电的再充电结构中,电源连接器插头与一计算装置的USB端口连接;在通过电源连接器插头为终端设备供电的第二放电结构中,电源连接器插头与一终端装置的USB端口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传东
申请(专利权)人:商晓东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