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波段超广角变焦镜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21836 阅读:2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2 12: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波段超广角变焦镜头,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可沿光轴移动的第一透镜群,具有负折射力,至少包括一靠近物侧的具有负光焦度的前镜片组和一靠近像侧的具有正光焦度的后镜片组;和可沿光轴移动的第二透镜群,具有正折射力,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第一正透镜、胶合透镜、第二正透镜和第三正透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双波段超广角变焦镜头,在广角端达到120°以上视场角,3倍以上的变焦比,并实现F1.6的通光孔径。还可矫正各种像差,生产组装工艺性好。非常适合运用在各种监控摄像机,或其他视频记录摄像机内以及照相机中。(*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变焦镜头,尤其涉及ー种超广角、双波段成像且清晰度高的小型变焦镜头。
技术介绍
随着不断提高的监控技术的发展,高清镜头是监控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在CCTV(Closed Circuit Television)等监视相机中,白天利用可见光,夜间利用近红外,因此作为监控相机的镜头需要从可见光到近红外光都能够成像清晰的小型变焦镜头。与此同类的镜头在专利CN101609206A中有所描述,其双波段共焦变焦镜头其视 场角2w = 110° -36° ;另在专利特开2006-91643中也有所描述,变焦比只达到2. 5倍;专利US20030179466A1中有所描述一款视场角大于100°的广角变焦镜头,并且F数大于2.0,其变焦比只达到2倍。上述变焦镜头的视场角还不够大,且变倍比较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解决摄像机镜头存在的视场角小、变倍比小及双波段成像清晰的问题而提供一种超广角,变倍比大、成像清晰度好、小型化的变焦镜头。为达到以上性能,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双波段超广角变焦镜头,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群,具有负折射力(散射)且位置可沿光轴移动;第二透镜群,具有正折射力(聚光)且位置可沿光轴移动;第一透镜群至少包括ー靠近物侧的具有负光焦度的前镜片组和一靠近像侧的具有正光焦度的后镜片组;第二透镜群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第一正透镜、胶合透镜、第二正透镜和第三正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群和第二透镜群的焦距值满足以下关系式O. 8 < fl/f2 < I. O其中Π代表第一透镜群焦距值,f2代表第二透镜群焦距值。如果不满足关系式中的最小值,会导致第一透镜群在变焦的过程中移动的距离过长,使镜头的长度增长。如果不满足关系式中的最大值,会导致第二透镜群的光焦度过大,使像差矫正变得困难,而无法达到足够的视场角。所述第一透镜群的前镜片组从物方到像方依次包括两枚具有负折射カ的弯月形透镜,一具有负折射力的双凹透镜。所述前镜片组的焦距值满足以下关系式O. 5 < fll/fl < O. 8其中,fl表示第一透镜群焦距值,fll表示第一透镜群中前镜片组的焦距值。该关系式表示了第一透镜群中前镜片组和第一透镜群光焦度的对应关系。如果不满足关系式中的最小值,光学畸变会变得很大而难以矫正。如果不满足关系式中的最大值,前镜片组的光焦度太弱,会导致前镜片组外径过大,不利于镜头的小型化。 所述后镜片组至少包括I个正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群中的第二正透镜为非球面透镜。可以达到更高的成像要求。所述第一透镜群和第二透镜群适于沿光轴朝相互接近或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所述变焦镜头变焦时,第一透镜群和第二透镜群沿光轴朝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第一透镜群移动的距离满足以下关系式O. 3 < M1/0AL | < O. 5Ml代表第一透镜群沿光轴移动的距离,OAL代表变焦镜头总长。所述第一透镜群与所述第二透镜群沿光轴相互远离时,所述变焦镜头的后焦距长度值为BFL,变焦镜头广角端的焦距长度值为fw,且I. 8 < BFL/fw < 2. 3。即从望远端到广角端时为相互远离。所述变焦镜头的第一透镜群和第二透镜群之间设置一光阑。所述变焦镜头能比较好的校正可见光与近红外光的像差,能确保可见光到近红外光都能够成像清晰。本技术的双波段超广角变焦镜头,在广角端达到120°以上视场角,3倍以上的变焦比,并实现F1.6的通光孔径。还可矫正各种像差,生产组装エ艺性好。非常适合运用在各种监控摄像机,或其他视频记录摄像机内以及照相机中。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变焦镜头在广角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变焦镜头在中间端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变焦镜头在望远端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变焦镜头在广角端的球差图。图5是本技术的变焦镜头在广角端的场曲图。图6是本技术的变焦镜头在广角端的畸变图。图7是本技术的变焦镜头在中间端的球差图。图8是本技术的变焦镜头在中间端的场曲图。图9是本技术的变焦镜头在中间端的畸变图。图10是本技术的变焦镜头在望远端的球差图。图11是本技术的变焦镜头在望远端的场曲图。图12是本技术的变焦镜头在望远端的畸变图。图13是本技术的变焦镜头在广角端的像差图。图14是本技术的变焦镜头在中间端的像差图。图15是本技术的变焦镜头在望远端的像差图。图16是本技术的变焦镜头在红外广角端的像差图。图17是本技术的变焦镜头在红外中间端的像差图。图18是本技术的变焦镜头在红外望远端的像差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双波段超广角变焦镜头作进ー步的说明。如图I、图2、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了ー种超广角变焦镜头,从物侧按顺序包括第一透镜群1,具有负折射カ且位置可沿光轴方向移动;第二透镜群2,具有正折射カ且位置可沿光轴方向移动;第一透镜群包括具有负光焦度的前镜片组11和具有正光焦度的后镜片组12 ;前镜片组11从物方到像方依次包括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一弯月形透镜111和第二弯月形透镜112,具有负折射力的双凹透镜113,第一弯月形透镜111和第二弯月形透镜112面弯向像方。后镜片组12中至少包括一正透镜。第二透镜群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第一正透镜21、由I个正透镜和I个负透镜胶合而成的胶合透镜22,第二正透镜23和第三正透镜24,和保护玻璃;第二正透镜23是非球面透镜。第一透镜群I和第二透镜群2的焦距值满足以下关系式O. 8 < |fl/f2| < I. OO. 5 < fll/fl < O. 8其中f I代表第一透镜群I焦距值,f2代表第二透镜群2焦距值,fll表示第一透镜群I中前镜片组11的焦距值。第一透镜群I和第二透镜群2适于沿光轴朝相互接近或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图I显示了第一透镜群I和第二透镜群2相互远离的状态,此状态为变焦镜头处于广角端的情况。图2显示了第一透镜群I和第二透镜群处于光轴中间的状态,即变焦镜头处于中间端的情況。图3显示了第一透镜群I和第二透镜群相互接近的状态,即变焦镜头处于处于望远端的情况。变焦镜头变焦时,第一透镜群I和第二透镜群2沿光轴朝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第一透镜群移动的距离满足以下关系式O. 3 < M1/0AL | < O. 5Ml代表第一透镜群沿光轴移动的距离,OAL代表变焦镜头总长。第一透镜群I与所述第二透镜群2从望远端到广角端吋,即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时,所述变焦镜头的后焦距长度值为BFL,变焦镜头广角端的焦距长度值为fV,且1.8< BFL/fw < 2. 3o所述变焦镜头的第一透镜群和第二透镜群之间设置一光阑。变焦过程中,从广角端到望远端,第一透镜群I和第二透镜群2之间的间隔逐渐减小,即第一透镜群I向像方移动,第二透镜群2向物方移动。本技术的双波段超广角变焦镜头具体实施数据如下表1-2和图4-18 表I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波段超广角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可沿光轴移动的第一透镜群,具有负折射力,至少包括一靠近物侧的具有负光焦度的前镜片组和一靠近像侧的具有正光焦度的后镜片组;和可沿光轴移动的第二透镜群,具有正折射力,第二透镜群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第一正透镜、胶合透镜、第二正透镜和第三正透镜。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波段超广角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 可沿光轴移动的第一透镜群,具有负折射力,至少包括一靠近物侧的具有负光焦度的前镜片组和一靠近像侧的具有正光焦度的后镜片组;和 可沿光轴移动的第二透镜群,具有正折射力,第二透镜群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第一正透镜、胶合透镜、第二正透镜和第三正透镜。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双波段超广角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群和第二透镜群的焦距值满足以下关系式O. 8 < fl/f2 < I. O 其中fl代表第一透镜群焦距值,f2代表第二透镜群焦距值。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双波段超广角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镜片组的焦距值满足以下关系式O. 5 < fll/fl < O. 8 其中,fl表示第一透镜群焦距值,fll表示第一透镜群中前镜片组的焦距值。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双波段超广角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群的前镜片组从物方到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沛林李武林杨国柱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长步道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