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管分配阀、泵送装置和混凝土泵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118892 阅读:3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2 09: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S管分配阀,包括S管、筋板及耙齿,所述筋板连接在所述S管下部,所述耙齿固定连接于所述筋板;或者,所述耙齿直接安装在所述S管下部。所述S管摆动时,所述耙齿扰动料斗底部积存的混凝土,混凝土被推到输送缸以上的位置,再被泵送出去,所述S管分配阀不会出现卡料情况,料斗底部积料死区的混凝土积料明显减少,提高了混凝土的利用率,提高了泵送装置的吸料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泵送装置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ー种S管分配阀和具有该S管分配阀的泵送装置,以及包括该泵送装置的混凝土泵。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房地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对于混凝土泵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目前,混凝土泵如拖泵、车载泵及泵车等的泵送装置大多采用S管分配阀,打泵时通过S管的摆动使输送缸切換吸料和泵料,S管摆动时,扰动料斗中的混凝土,料斗底部一部分混凝土被拨到输送缸以上得以泵送。为便于S管顺畅的摆动,S管下部与料斗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S管摆动吋,S管对间隙中的混凝土有ー个挤压的过程,在该过程中,S管容 易被混凝土中的骨料卡住,同时也会加大S管和料斗的磨损。为防止被骨料卡住和減少磨损,只能増大S管与料斗之间的间隙,但是打泵时S管又扰动不了这个间隙空间的混凝土,所以混凝土会积存在这个空间,影响泵送装置的吸料性。长时间的积料会造成积料在该部位的凝结,影响S管的摆动、影响吸料和泵料,甚至无法工作。因此,減少S管下部与料斗内壁之间的积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ー个技术问题。针对上述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对于解决S管分配阀与料斗之间的积料死区,如图I所示,一般采用的都是在S管I下部弧面沿轴向设置一导料板4,导料板4为以S管I轴线为中心的弧面,导料板弧面沿S管下部向两侧延伸一定宽度,这种导料板一般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导料板与料斗底部接触,另ー种是导料板与料斗底部非接触。导料板与料斗底部接触,积料死区的混凝土会明显减少,不过在导料板随S管分配阀摆动过程中会导致料斗严重磨损,且在摆动过程中所受阻カ很大,出现卡料情况;导料板与料斗底部非接触,如图I所示,导料板与料斗底部有一定间隙,在导料板摆动过程中料斗底部一部分的混凝土不会被导料板扰动到,且在导料板随S管分配阀摆动过程中也会受到较大的阻力,不利于S管分配阀摆动。现有技术中的这种方案,有很大的不足,就是导料板式的S管分配阀与料斗底部接触会导致料斗磨损严重,且导料板受到较大阻力,出现卡料情况;导料板式的S管分配阀与料斗底部非接触会导致料斗底部依然存在积料层死区,且导料板都会受到较大阻力。仍然不能解决导料板和料斗壳体之间的积料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技术提供了ー种S管分配阀,所述S管分配阀能够扰动积料区的混凝土,并且所増加的阻カ较小,不会造成料斗严重磨损。有鉴于此,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ー种S管分配阀,所述S管的下部设置有耙齿。该技术方案中,所述耙齿设置在S管下部,所述耙齿随S管一起摆动,能够扰动积累在S管下部与料斗壳体之间的混凝土,从而解决S管下部与料斗壳体之间的积料问题。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耙齿与所述S管焊接。通过焊接固定,简单、稳固、易实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耙齿与所述S管一体鋳造成型。耙齿和S管一体鋳造成型,强度更好。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S管还包括沿S管的长度方向固定设置于所述S管下部的筋板,所述耙齿固定设置于所述筋板。所述耙齿固定设置于所述筋板,筋板与S管固定,则通过拆卸筋板就可以实现耙齿的安装和拆卸,方便所述耙齿的装拆、更换和维修。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耙齿与所述筋板焊接。通过焊接固定,简单、易实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耙齿与所述筋板一体鋳造成型。耙齿和筋板一体鋳造成型,強度也更好。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耙齿邻近于所述S管的摆动端设置。由于S管的摆动端处于料斗内较低的位置,更容易积料,将耙齿设置在S管的摆动端部下面,对料的扰动作用更明显。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耙齿并列或者交错设置。所述耙齿并列或者交错设置,所述耙齿能够更加充分地扰动所述料斗底部的混凝土,并且不会使大块的料卡在耙齿与料斗壳体之间。另ー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泵送装置,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S管分配阀。再一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ー种混凝土泵,包括上述的泵送装置。根据本技术,上述技术方案中提供的S管分配阀具有如下有益技术效果耙齿能够扰动料斗底部积料死区的混凝土,使得积料死区的混凝土积料被推至输送缸以上得以泵送,并且不会出现卡料情況。根据本技术,上述技术方案中提供的泵送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技术效果料斗底部积料死区的积料明显减少,提高了料的利用率和泵送装置的吸料性。用在混凝土泵送机械,例如泵车、拖泵及车载泵等混凝土泵送装置上,效果更佳,解决了现有技术的积料问题。显而易见,本技术所述的混凝土泵,也具有上述有益效果。附图说明图I示出了现有技术S管分配阀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技术S管分配阀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技术S管分配阀实施例ニ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2中带耙齿的筋板的立体示意图。图中各部件与附图标记间的对应关系如下I、S管;11、S管端部;2、耙齿;3、筋板;4、导料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根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实施例一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的解决方案是图2示出了本技术S管分配阀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2中带耙齿的筋板的立体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ー种S管分配阀,包括S管I、耙齿2及筋板3,所述筋板3固定连接在所述S管I的下部,所述耙齿2固定连接于所述筋板3,耙齿2的齿尖 朝下。当所述S管I摆动时,所述耙齿2可扰动料斗底部的混凝土,在所述耙齿2随所述S管I摆动过程中所述耙齿2只受到很小的阻力,随着所述耙齿2扰动,混凝土被推到输送缸以上的空间,使得混凝土能够被泵送,进而提高了混凝土泵的吸料性。且所述耙齿2固定设置于所述筋板3,筋板3固定设置于S管1,则通过拆卸筋板3就可以实现耙齿2的安装和拆卸,方便所述耙齿2的装拆、更换和维修。至于筋板3的结构及其与S管的固定连接,与现有技术中导料板的结构和导料板与S管的固定连接相同。即所述筋板3的结构可以是以S管轴线为中心的弧面,筋板的弧面沿S管下部向两侧延伸一定宽度,如图4所示。所述筋板可以通过焊接、螺接、铆接等方式固定在S管的下部。本申请所述S管的下部,是指S管靠近料斗内底面的那一面,如图2所示位于图片下部的位置,就是本申请所述S管的下部,S管的该下部与料斗的内底面距离最短。当然,S管的下部也可称之为底部或腹部。优选地,所述耙齿2邻近于所述S管I的摆动端11设置。由于S管的摆动端处于料斗内较低的位置,更容易积料,将耙齿2设置在S管I的摆动端11的下部,对积料的扰动作用更明显。本申请所述S管的摆动端11的下部,就是所述S管下部靠近摆动端11的位置,如图2所示的S管I的摆动端11位于图片下部的位置。图2和图4示出了所述耙齿2在所述筋板3上的分布情況,优选地,所述耙齿2交错地分布在所述筋板3上,如图2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S管I下部靠近输送缸ー端伸出4个所述耙齿2,所述耙齿2分别固定在不同的水平方向与不同的垂直方向上,以达到扰动效果最优的目的。因此,采用耙齿2,所述耙齿2能够更加充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S管分配阀,包括S管(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S管(1)的下部设置有耙齿(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S管分配阀,包括S管(I),其特征在于,在所述S管(I)的下部设置有耙齿(2)。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S管分配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耙齿(2)与所述S管(I)焊接。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S管分配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耙齿⑵与所述S管⑴一体铸造成型。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S管分配阀,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沿S管(I)的长度方向固定设置于所述S管(I)下部的筋板(3),所述耙齿(2)固定设置于所述筋板(3)。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S管分配阀,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雪枫刘美娜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