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水冷却池和冷却螺旋输送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116052 阅读:2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2 04: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循环水冷却池和冷却螺旋输送系统,其中,循环水冷却池包括第一冷却池(10)和第二冷却池(20),循环水冷却池还包括入口(11)和出口(21),入口设置在第一冷却池上,出口设置在第二冷却池上,第一冷却池和第二冷却池上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连通孔(12)和第二连通孔(22),入口和第一连通孔分别设置在第一冷却池的下部和上部,出口和第二连通孔分别设置在第二冷却池的上部和下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循环水冷却池能够延长循环水的流动距离,从而延长循环水在循环水冷却池中流动的时间,使得循环水携带的热量能够充分消散并提高冷却效率,以便在循环水冷却后循环用于冷却。(*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循环水冷却池和具有该循环水冷却池的冷却螺旋输送系统。
技术介绍
现有的冷却螺旋输送机中,冷却主要分内冷却和外冷却两种方式。内冷却仅适用于有轴螺旋输送机,且螺旋叶片中空冷却对工艺要求较高,制作成本高。相比之下,外冷却制作成本不高,但运行中需要的冷却水多,运行成本较高。现有的冷却水循环使用技术中,大多采用冷却塔对循环用水进行降温,投入成本高,运行能耗高,且需提供后续的服务和设备维护。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并且具有良好冷却效果的循环水冷却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循环水冷却池,其中,所述循环水冷却池包括第一冷却池和第二冷却池,所述循环水冷却池还包括入口和出口,所述入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冷却池上,所述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二冷却池上,所述第一冷却池和所述第二冷却池上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连通孔和第二连通孔,所述入口和所述第一连通孔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冷却池的下部和上部,所述出口和所述第二连通孔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冷却池的上部和下部。优选地,所述第一连通孔的过孔能力大于所述第二连通孔的过孔能力。优选地,所述入口和所述第一连通孔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冷却池的立体对角线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循环水冷却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水冷却池包括第一冷却池(10)和第二冷却池(20),所述循环水冷却池还包括入口(11)和出口(21),所述入口(11)设置在所述第一冷却池(10)上,所述出口(21)设置在所述第二冷却池(20)上,所述第一冷却池(10)和所述第二冷却池(20)上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连通孔(12)和第二连通孔(22),所述入口(11)和所述第一连通孔(12)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冷却池(10)的下部和上部,所述出口(21)和所述第二连通孔(22)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冷却池(20)的上部和下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循环水冷却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水冷却池包括第一冷却池(10)和第二冷却池(20),所述循环水冷却池还包括入口( 11)和出口( 21 ),所述入口( 11)设置在所述第一冷却池(10)上,所述出口(21)设置在所述第二冷却池(20)上,所述第一冷却池(10)和所述第二冷却池(20)上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连通孔(12)和第二连通孔(22),所述入口(11)和所述第一连通孔(12)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冷却池(10)的下部和上部,所述出口(21)和所述第二连通孔(22)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冷却池(20)的上部和下部。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循环水冷却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通孔(12)的过孔能力大于所述第二连通孔(22)的过孔能力。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循环水冷却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11)和所述第一连通孔(12)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冷却池(10)的立体对角线上,并且/或者所述出口(21)和所述第二连通孔(22)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冷却池(20)的立体对角线上。4.一种循环水冷却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水冷却池包括第一冷却池(10)、第二冷却池(20)和至少一个中间冷却池(30),所述循环水冷却池还包括入口(11)和出口(21),所述入口(11)设置在所述第一冷却池(10)上,所述出口(21)设置在所述第二冷却池(20)上,所述第一冷却池(10)上设置有第一连通孔(12),所述第二冷却池(20)上设置有第二连通孔(22 ),所述中间冷却池(30 )上设置有两个第三连通孔(31),所述入口( 11)和所述第一连通孔(12)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冷却池(10)的下部和上部,所述出口(21)和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米敏舒春亮罗文刚陶湘厅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中联重科环卫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