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水渗漏检测传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15956 阅读:3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2 04: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油水渗漏检测传感器,芯体下端置于下壳盖上,上端由固定片固定在外壳内壁上;上磁环位于浮子内;芯体外从上到下依次有:可滑动套接的浮子、固定的上卡片、套接的弹簧、下磁环、油变形块、固定的下卡片;浮子位于上干簧管的下端;当油变形块为油溶子时,下磁环位于下干簧管的上端,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当油变形块为油涨子时,下磁环位于下干簧管的下端,弹簧处于自然状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有效地检测出储油容器的微小渗漏,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油的流失,杜绝环境污染;并能检测出水是否渗入油容器内层或者外壁上,以防止水腐蚀容器比,缩短容器寿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油水渗漏检测传感器
技术介绍
当前我国油库、加油站使用的储油罐大多为单壁结构罐,这种单壁储油罐的最大缺陷是易产生渗漏,不但浪费油,且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没有办法监测,只能依靠储油罐内检测油面高低的检测装置来间接检测,但由于这种检测只有在没有外用油时才能通过油面的降低检测到,所以,当知道有漏油时,漏油量已经很大了。所以,前两年国家就出台政策,对于新建造的油库、加油站不能使用单壁储油罐,对于到寿命重新更换的储油罐不能使用单壁储油罐,必须使用双层油罐。由于当时双层油罐很少,所以,北京等地都修建水泥池,将单壁储油罐置于水泥池内使用,以防单壁储油罐漏油后污染环境。但这些装置都没有安装专门的检测油漏的检测装置,只用观察孔来观看或者通过储油罐内检测油面高低的检测装 置来间接检测。对于储油罐内检测油面高低的检测装置一般采用现有的压差检测法、液位检测法、浮子检测法、渗漏电缆检测法,这些方法都需要待容器渗漏一定量的油,使压力、液位产生变化后方能做出反应,其灵敏度低,并存在微小的渗漏不易发现甚至无法发现的问题;且这些检测方法只能检测油的渗露,而罐外面的水渗漏检测不到,只能靠观察孔观看,但又不能区分是油渗漏还是水渗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油水渗漏检测传感器,该传感器灵敏度高,能有效地检测出储油罐的微小渗漏,又能区分开是储油罐内的油渗漏,还是外面的水渗漏。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油水渗漏检测传感器,其包括外壳、无磁管状芯体、上、下干簧管、上、下磁环、浮子、弹簧和圆环形油变形块;外壳上端固定有上壳盖,下端固定有开有进液孔的下壳盖;芯体上端开口,下端为盲端,内有上、下干簧管,上、下干簧管的导线引出外壳;芯体下端置于下壳盖的固定槽内,上端由固定片固定在外壳内壁上,固定片与上壳盖之间压接有绝缘衬管;上磁环位于浮子内;芯体外从上到下依次有可滑动地套接在其上的浮子、固定在其上的上卡片、套在其上的弹簧、下磁环、油变形块、固定在其上的下卡片;浮子位于上干簧管的下端;当油变形块为油溶子时,下磁环位于下干簧管的上端,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油溶子为遇水不变化、遇油变软溶化的油溶性固体材料制成的圆环形块;当油变形块为油涨子时,下磁环位于下干簧管的下端,弹簧处于自然状态,油涨子为在油内膨胀的油涨性固体材料制成的圆环形块。上述所述的油溶子为由聚苯乙烯或者石蜡制成的圆环形块。上述所述的油涨子为由遇油膨胀的橡胶制成的圆环形块。上述所述的外壳和无磁管状芯体分别为不锈钢外壳和不锈钢无磁管状芯体。本技术还包括圆管形导线护套,圆管形导线护套固定在上壳盖上。由于本技术采用了上述方案,其安装在双层储油罐的观察孔内或者安装在单壁储油罐与水泥池之间的观察孔内。如果储油容器发生油渗漏,渗漏的油聚集到传感器检测点,当传感器遇到油溶液时,传感器中的油溶子与油发生反应,油溶子变软并逐步溶化,弹簧推动下磁环向下运动,在下磁环运动到一定位置时触发下干簧管闭合,发出油渗漏报警信号;或者传感器中的油涨子与油发生反应,油涨子膨胀,推动下磁环向上运动,在下磁环运动到一定位置时触发下干簧管闭合,发出油渗漏报警信号。如果外面的水渗漏到储油容器内,渗漏的水聚集到传感器检测点,水溶液进入到传感器内,推动浮子向上运动,当浮子运动到一定位置,上磁环触发上干簧管闭合,发出水渗漏报警信号。本技术能够有效地检测出储油容器的微小渗漏,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油的流失,杜绝环境污染;并能检测出水是否渗入油容器内层或者外壁上,以防止水腐蚀容器壁,缩短容器寿命。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的纵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二种实施例的纵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中下壳盖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中固定片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描述。如图I、图3和图4所示的实施例I,本实施例包括不锈钢外壳3、无磁不锈钢管状芯体7、上、下干簧管8、15、上、下磁环10、13、浮子9、弹簧12和油溶子14。外壳3上端螺纹固定有上壳盖2,下端螺纹固定有开有进液孔24的下壳盖17,圆管形导线护套I卡接固定在上壳盖2上。芯体7上端开口,下端为盲端,内有上、下干簧管8、15,上、下干簧管8、15的导线A 18、导线B 19、导线C 20、导线D 21引出外壳3。芯体7下端置于下壳盖17的固定槽25内,上端由插接在外壳内壁上的固定片6和固紧螺母5固定,固定片6上开有通气孔26。固定片6与上壳盖2之间压接有绝缘衬管4。上磁环10位于浮子9内。芯体7外从上到下依次有可滑动地套接在其上的浮子9、卡接在其上的上卡片11、套在其上的弹簧12、下磁环13、油溶子14、固定在其上的下卡片16。弹簧12处于压缩状态,下磁环13位于下干簧管15的上端,浮子9位于上干簧管8的下端。油溶子14为由聚苯乙烯或者石蜡制成的圆环形块。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2,本实施例的其它结构同实施例1,只是将油溶子14改为油涨子22,这时的下磁环13位于下干簧管15的下端,弹簧12处于自然状态,油涨子22为由遇油膨胀的橡胶制成的圆环形块,其外面包有一层开有进液孔23的外壳。上述实施例仅是优选的和示例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专利的描述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亦不能使修改后的技术方案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都由本专利的保护范围所覆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油水渗漏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外壳、无磁管状芯体、上、下干簧管、上、下磁环、浮子、弹簧和圆环形油变形块;外壳上端固定有上壳盖,下端固定有开有进液孔的下壳盖;芯体上端开口,下端为盲端,内有上、下干簧管,上、下干簧管的导线引出外壳;芯体下端置于下壳盖的固定槽内,上端由固定片固定在外壳内壁上,固定片与上壳盖之间压接有绝缘衬管;上磁环位于浮子内;芯体外从上到下依次有:可滑动地套接在其上的浮子、固定在其上的上卡片、套在其上的弹簧、下磁环、油变形块、固定在其上的下卡片;浮子位于上干簧管的下端;当油变形块为油溶子时,下磁环位于下干簧管的上端,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油溶子为遇水不变化、遇油变软溶化的油溶性固体材料制成的圆环形块;当油变形块为油涨子时,下磁环位于下干簧管的下端,弹簧处于自然状态,油涨子为在油内膨胀的油涨性固体材料制成的圆环形块。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水渗漏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外壳、无磁管状芯体、上、下干簧管、上、下磁环、浮子、弹簧和圆环形油变形块;外壳上端固定有上壳盖,下端固定有开有进液孔的下壳盖;芯体上端开口,下端为盲端,内有上、下干簧管,上、下干簧管的导线引出外壳;芯体下端置于下壳盖的固定槽内,上端由固定片固定在外壳内壁上,固定片与上壳盖之间压接有绝缘衬管;上磁环位于浮子内;芯体外从上到下依次有可滑动地套接在其上的浮子、固定在其上的上卡片、套在其上的弹簧、下磁环、油变形块、固定在其上的下卡片;浮子位于上干簧管的下端;当油变形块为油溶子时,下磁环位于下干簧管的上端,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油溶子为遇水不变化、遇油变软溶化的油溶性固体材料制成的圆环形块;当油变形块为油涨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玉清张通林
申请(专利权)人:涿州市瑞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