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自动抛缆稳定平台,包括底部基座、中间框架(3)、上层面板及电机,所述的底部基座上固定有支撑底座,支撑底座的四个角分别装设有底层缓冲垫,支撑底座上装设有传动轴,传动轴的两端分别装设有一上层支撑架,所述的上层面板装设在两个上层支撑架上,上层支撑架顶面的四角处分别固定有上层缓冲垫,所述的电机通过连接法兰固定在支撑底座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系统可靠性高,重量轻,拆装方便等优点。(*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海上运输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高效自动抛缆稳定平台。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海上运输业、海洋油气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滨海旅游业及捕捞养殖业等日益活跃和加速发展,船舶、飞机和人员在海上活动的数量、密度不断加大。大连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也是东北亚航运中心。航运业也是大连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随着航运产业的扩大,每天穿梭来往于海上的各类船舶越来越多,航道也显得越来越拥挤。海上航运安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发生在上世纪末期的“1124”海难事故,大舜号的沉没,共造成282人遇难。从那以 后,我国救助打捞体制开始改革,比较完善的海上应急安全保证系统逐步建立。“十一五”期间,救捞系统共出动救捞力量6421次,较“十五”期间同比增加206. 4% ;执行特殊应急救助抢险任务4548起,同比增加188. 4% ;成功救助遇险人员18753名(其中外籍人员2355名),同比增加66. 4% ;成功救助遇险船舶852艘(其中外籍182艘),同比增加9. 5% ;成功打捞沉船船47艘,其中外籍船舶3艘;获救财产价值达482. 60亿元,同比增加251. 6%。2010年,部救捞系统共派出专业救捞力量1864次(其中船舶952艘次,航空器409架次,应急反应救助队503队次),执行特殊应急救助抢险任务1320起,平均每日派出5. I次专业力量执行3. 6起救捞任务。同比2007年、2008年、2009年,救捞力量出动次数分别增加69. 8%,70. 5%和49. 4%,执行任务数量分别增加73. 7%,68. 4%,44. 7%,均较前三年明显增加。2010年,救捞系统成功救助的234艘船舶中,包括8艘集装箱船、13艘油船和危险品船、109艘渔船、10艘休闲船艇及52艘其他类型货船,分别占3. 4%、5. 6%,46. 6%、4. 3%和22. 2%。救捞系统出动专业救捞力量560次,执行了 397起针对遇险渔船、渔民的救助(其中北海海域113起,东海海域104起,南海海域180起),占全年救捞任务的30. 1%,同比2007年(260 起)、2008 年(213 起)和 2009 年(282 起),分别增加了 52. 7% ,86. 4% 和 40. 8%。但是,目前我国海上交通安全状况仍不容乐观,海上应急搜救打捞形势依然严峻。随着国家进一步加快区域经济总体战略布局,沿海区域经济高速发展导致海洋运输、海洋开发等涉海活动进一步繁荣。海上船舶交通流量和交通密度进一步增加,通航环境日益复杂,加上全球气候异常,强台风频繁袭击我国沿海,进一步增加了海上突发事件发生的风险。沿海危险货物和原油运输量的急剧增加,海上发生重大溢油污染的风险越来越大,救捞系统的水上人命救助、应急抢险打捞和船舶溢油清除能力面临严峻考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对救捞系统综合应急能力也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海上交通应急保障能力,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交通运输部已将“水上搜救打捞重大关键技术与装备应用”列为“十二五”重大科技研发项目,针对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水上搜救打捞作业环境日趋复杂等新形势,重点突破恶劣海况下遇险目标移动预测及搜寻、安全有效施救、大深度饱和潜水、大吨位大深度沉船打捞等重大关键技术,实现在恶劣气象条件下准确定位搜寻基点、及时获得遇难目标位置和实时回传搜寻信息,显著提高救助效率与沉船打捞综合技术能力,大幅增强快速高效处置海上特大突发事故的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正是针对我国海上交通应急保障的需要,提供一种大风浪下对船舶拖带救助用的高效自动抛缆稳定平台。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效自动抛缆稳定平台,包括底部基座、中间框架、上层面板、上层驱动装置及下层驱动装置,所述的底部基座上固定有两个下层支撑架,两个下层支撑架的上部轴装在中间框架上,中间框架另外两个侧面上轴装有两个上层支撑架,下层驱动装置由下层电机和下层减速机构成,上层驱动装置由上层电机和上层减速机构,上、下驱动装置在中间框 架内分上下层交错布置,上、下层电机分别通过上、下连接法兰对应固定在上、下层支撑架和中间框架上,上、下支撑架分别通过上、下传动轴与中间框架,上、下减速机对应连接,上层面板固定在两个上层支撑架上。上述两个下层支撑架底部的四角处以及中间框架的顶面四角处均固定有缓冲橡胶垫。上述两个下支撑架之间连接有至少一个加强杆。本技术具有其结构简单,系统可靠性高,重量轻,拆装方便等优点。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一种高效自动抛缆稳定平台,包括底部基座I、中间框架2、上层面板3、上层驱动装置及下层驱动装置,底部基座I上固定有两个下层支撑架4、5,两个下层支撑架4、5的上部轴装在中间框架2上,中间框架2的另外两个侧面上轴装有两个上层支撑架6、7,下层驱动装置由下层电机8和下层减速机9构成,上层驱动装置由上层电机10和上层减速机11构成,上、下层驱动装置在中间框架2内分上下层交错布置,上、下层电机10、8分别通过上、下连接法兰对应固定在底部基座I上,下层减速机9和上层减速机分别与上、下传动轴12、13对应连接,上层面板3固定在两个上层支撑架6、7上。两个下层支撑架4、5底部的四角处安装有缓冲橡胶垫14,中间框架2的顶面四角处均固定有缓冲橡胶垫16。缓冲橡胶垫。两个下支撑架4、5之间连接有一个加强杆1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效自动抛缆稳定平台,包括底部基座、中间框架、上层面板、上层驱动装置及下层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部基座上固定有两个下层支撑架,两个下层支撑架的上部轴装在中间框架上,中间框架另外两个侧面上轴装有两个上层支撑架,下层驱动装置由下层电机和下层减速机构成,上层驱动装置由上层电机和上层减速机构,上、下驱动装置在中间框架内分上下层交错布置,上、下层电机分别通过上、下连接法兰对应固定在上、下层支撑架和中间框架上,上、下支撑架分别通过上、下传动轴与中间框架,上、下减速机对应连接,上层面板固定在两个上层支撑架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自动抛缆稳定平台,包括底部基座、中间框架、上层面板、上层驱动装置及下层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部基座上固定有两个下层支撑架,两个下层支撑架的上部轴装在中间框架上,中间框架另外两个侧面上轴装有两个上层支撑架,下层驱动装置由下层电机和下层减速机构成,上层驱动装置由上层电机和上层减速机构,上、下驱动装置在中间框架内分上下层交错布置,上、下层电机分别通过上、下连接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艳龙,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弘毅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