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光学膜的贴合装置,其包含真空吸附滚轮,其表面具有复数个通气孔,以气流吸附固定该光学膜;第一抽气装置,以气体管路连接上述该复数个通气孔相对于该真空吸附滚轮表面的另一端,提供该真空吸附滚轮的真空源;移动式承载平台,用以输送待贴合的基材;控制装置,其调控该真空吸附滚轮及该移动式承载平台的相对位置,且使该光学膜与该基材达到对位时贴合;以及第一加热机构,其位于该真空吸附滚轮内部,第一加热机构加热并导热至该真空吸附滚轮表面,消除光学膜的残存应力。(*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光学膜贴合装置,特指一种应用于具有粘着层的光学膜的贴合装置,供使贴附含粘着层光学膜于基材时,兼具优良外观与光学特性。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面板所用的偏光板、补偿膜及表面处理膜等光学膜,皆为高分子材料经由成膜延伸制成,再以粘着层贴附至面板等基材,故光学膜中普遍存在未释放的应力;例如液晶显示面板所用的偏光板,其本身由多种不同功能的光学膜贴合积层而成,因此难以将内部不同层间所有应力完全抵消,当应力释放不均时便容易使偏光板产生翘曲现象,而影响后续液晶显示面板加工性;现行平板式贴合机对于翘曲光学膜较难以加工,归因其平板状吸附区域与光学膜的翘曲曲率差异过大,故吸附气压易不足,且贴合处的压合滚轮并无吸附功能,此易使光学膜于贴合过程产生偏移,造成显示面板外观及光学特性不佳。 目前面板厂常藉由限制贴合前的光学膜翘曲程度,使其符合平板式贴合机的生产,但随着消费者对于显示产品的品质要求,较佳的光学特性、较不易因高操作温度而有Mura(斑)现象的面板,较为消费者所接受;故于贴合前以高温先行对光学膜预处理,令光学膜中残存应力释放,使光学膜贴合于面板后较不易因高操作温度再次释放残存应力而大幅收缩,以改善Mura现象的方式为常见手段,但高温预处理以释放残存应力,则无可避免地使光学膜于贴合前的翘曲程度增大,而超过现行平板式贴合机的使用范围。例如图I所示为现有平板式贴合机(为方便起见,现有技术中与本技术实施例中相同的元件采用相同标号),其是以真空吸附平板4吸附光学膜1,经与移动式承载平台3上待贴合的基材2对位后,以压合滚轮5令该光学膜I固定于该基材2上,再经移动式承载平台3平移后完成贴合;由图示可知该光学膜I于该压合滚轮5接触端,无法受到来自该真空吸附平板4的负压吸力,因此,该接触端光学膜的对位容易因贴合前光学膜的翘曲而偏差,尤其当光学膜经过预热处理后翘曲加重的现象,将更易造成偏差,而无法符合产业使用。因此,如何贴合为了改善面板特性,而造成翘曲程度严重的光学膜为一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光学膜的贴合装置,以解决上述的光学膜贴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光学膜的贴合装置,该光学膜具有粘着层,其特征在于该光学膜的贴合装置包含真空吸附滚轮,其表面具有复数个通气孔,该真空吸附滚轮以气流吸附固定该光学膜;第一抽气装置,以气体管路连接上述该复数个通气孔相对于该真空吸附滚轮表面的另一端,并为该真空吸附滚轮提供真空源;移动式承载平台,用以输送待贴合的基材;控制装置,调控该真空吸附滚轮及该移动式承载平台的相对位置,且使该光学膜与该基材达到对位时贴合;以及第一加热机构,位于该真空吸附滚轮内部,该第一加热机构加热并导热至该真空吸附滚轮表面,消除该光学膜的残存应力。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该光学膜的贴合装置,包含输送装置,该输送装置输送该光学膜至该真空吸附滚轮;其中该输送装置包括整平滚轮,其设置于该输送装置与该真空吸附滚轮连接处,使该光学膜可自该输送装置平整地传递至该真空吸附滚轮表面;且该输送装置进一步包含第二抽气装置,该第二抽气装置固定输送过程的该光学膜;该输送装置包含第二加热机构,该第二加热机构于输送过程中预热消除该光学膜的残存应力。在另一较佳实施例的该光学膜的贴合装置中,该承载平台包含第三加热机构,该第三加热机构于贴合完成后加热消除该光学膜的残存应力。。在另一较佳实施例中,该具黏着层光学膜的贴合装置包含离型膜撕除装置,该离型膜撕除装置设置于该真空吸附滚轮的一侧。在另一较佳实施例的该光学膜的贴合装置中,该基材包含面板、偏光板、表面处理膜、补偿膜或其积层物;而该光学膜则包含偏光板、表面处理膜、补偿膜或其积层物;因此,可藉由本技术的光学膜的贴合装置将不同功能种类的光学膜彼此贴合 积层,抑或将积层后的光学膜贴合至面板等基材。附图说明图I为习知平板式贴合机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图3a至图3c为本技术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贴合流程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I光学膜8控制装置2基材9第一加热机构3移动式承载平台91第二加热机构4真空吸附平板92第二加热机构5压合滚轮10输送装置6真空吸附滚轮11整平滚轮61复数个通气孔12离型膜撕除装置7第一抽气装置13离型膜71气体管路72第二抽气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照相关图示,说明本技术应用于光学膜的贴合装置,为便于理解,下述实施例中的相同元件是以相同的符号标示来说明。图2为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图中所示的光学膜的贴合装置包含真空吸附滚轮6,其表面具有复数个通气孔61,以气流吸附固定光学膜I ;第一抽气装置7,以气体管路71连接上述该复数个通气孔61相对于该真空吸附滚轮6表面的另一端,提供该真空吸附滚轮6的真空源;移动式承载平台3,用以输送待贴合的基材2 ;控制装置8,其调控该真空吸附滚轮6及该移动式承载平台3的相对位置,该光学膜I与该基材2达到对位时贴合;以及第一加热机构9,其位于该真空吸附滚轮6内部,藉由导热至该真空吸附滚轮6表面,使该光学膜I于贴合过程,经由加热消除残存应力。因此,即使为了改善Mura现象,经过该第一加热机构9加热消除该光学膜I的残存应力,而使该光学膜I造成严重翘曲,但因为负压仍可传递至该光学膜I整个表面,吸附状况较佳而不易于对位时滑动造成偏差。请参见图3a,其为另一较佳实施例的光学膜的贴合装置示意图,其包含输送装置10,以输送该光学膜I至该真空吸附滚轮6 ;其中该输送装置10包括整平滚轮11,其设置于该输送装置10与该真空吸附滚轮6连接处,使该光学膜I可自该输送装置10平整地传递至该真空吸附滚轮6表面;该光学膜I的贴合装置可进一步包含离型膜撕除装置12,其设置于该真空吸附滚轮6的一侧,当该光学膜包含离型膜13以保护粘着层时,以该离型膜撕除装置12于贴合前将该离型膜13撕除,而完成后续贴合流程。请再一并参见图3a至图3c,其为一较佳实施例的贴合流程示意图,该光学膜的贴 合装置以输送装置10输送该光学膜I及其上的该离型膜13至该真空吸附滚轮6;经由该整平滚轮11使该光学膜I及其上的该离型膜13可自该输送装置10平整地传递至该真空吸附滚轮6表面;经过内部的该第一加热机构9于转动过程加热消除膜内残存应力,于贴合前以该离型膜撕除装置12将该离型膜13撕除,并藉由控制装置8调控该真空吸附滚轮6及该移动式承载平台3的相对位置以控制压合程度及对位,以及滑动该移动式承载平台3使该光学膜I完整贴合于基材2上,其中该基材2包含面板、偏光板、表面处理膜、补偿膜或其积层物,该光学膜I包含偏光板、表面处理膜、补偿膜或其积层物。在另一较佳实施例的该光学膜的贴合装置中,该输送装置10可另包含第二抽气装置72,其设置于该输送装置10内,以进一步固定输送过程中的该光学膜I ;以及第二加热机构91,使该光学膜I于输送过程,经由预热消除残存应力。在另一较佳实施例的该光学膜的贴合装置中,该输送装置10包含第二抽气装置72以及第二加热机构91,且该移动式承载平台3可另包含第三加热机构92,藉由预热该基材2,使该光学膜I于贴合完成后,进一步藉由加热消除残存应力。虽然前述的描述及图式已揭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必须了解到各种增添、许多修改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学膜的贴合装置,该光学膜具有粘着层,其特征在于该光学膜的贴合装置包含:真空吸附滚轮,其表面具有复数个通气孔,该真空吸附滚轮以气流吸附固定该光学膜;第一抽气装置,以气体管路连接该复数个通气孔相对于该真空吸附滚轮表面的另一端,并为该真空吸附滚轮提供真空源;移动式承载平台,该移动式承载平台用以输送待贴合的基材;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调控该真空吸附滚轮及该移动式承载平台的相对位置,且使该光学膜与该基材达到对位时贴合;以及第一加热机构,位于该真空吸附滚轮内部,该第一加热机构加热并导热至该真空吸附滚轮表面,消除该光学膜的残存应力。
【技术特征摘要】
1.ー种光学膜的贴合装置,该光学膜具有粘着层,其特征在于该光学膜的贴合装置包含: 真空吸附滚轮,其表面具有复数个通气孔,该真空吸附滚轮以气流吸附固定该光学膜; 第一抽气装置,以气体管路连接该复数个通气孔相对于该真空吸附滚轮表面的另ー端,并为该真空吸附滚轮提供真空源; 移动式承载平台,该移动式承载平台用以输送待贴合的基材; 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调控该真空吸附滚轮及该移动式承载平台的相对位置,且使该光学膜与该基材达到对位时贴合;以及 第一加热机构,位于该真空吸附滚轮内部,该第一加热机构加热并导热至该真空吸附滚轮表面,消除该光学膜的残存应カ。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光学膜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光学膜的贴合装置还包含输送装置,该输送装置输送该光学膜至该真空吸附滚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膜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输送装置包括整平滚轮,该整平滚轮设置于该输送装置与该真空吸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尤智隆,刘晏全,
申请(专利权)人:明基材料有限公司,明基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