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后跟保护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11623 阅读:2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2 01: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关于一种脚后跟保护带,其包括有一环形带体,该带体的一外环面上的固接部与一内环面上的固接部相互结合固定,使该环形带体呈8字形。使用者只要先将脚后跟穿设于该带体的一端,接着拉引该脚后跟保护带,使其绕过脚踝前侧,再将该带体的另一端套设于该脚后跟,即可完成穿戴,使用上相当简便、快速,即使未经练习也可将该脚后跟保护带稳固地包覆于该脚后跟及该脚踝处,以达到保护的作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关于一种脚后跟保护带,特别关于一种用以固定脚后跟以保护脚踝的保护带。
技术介绍
人体四肢的各项动作主要通过骨胳与骨胳间的关节与韧带来执行,而当进行不当的动作或过量的运动时,很容易造成关节扭伤、脱白等问题,因此需要借助各式护具来保护 及固定关节。其中,脚踝关节处是人体进行走路、跑步、跳跃等动作时的关键部位,而为了具有足够的灵活度,该脚踝处的关节大多仅由韧带与肌腱保护而缺少了强而有力的肌肉包覆,因此经常容易因人体重量的压迫而导致扭伤,严重时甚至造成骨折。就脚踝关节的保护方式来说,参见图10所示,传统的方法是取一绷带30以8字形的方式缠绕脚后跟及脚踝处,对该脚后跟及该脚踝进行锁跟贴扎,以限制踝关节和距下关节内翻及外翻时的角度,且不致影响运动时的敏捷性表现。此种利用该绷带30进行锁跟贴扎的方式通常需要经过长时间且多次的练习,因此一般未经练习的人往往无法自行缠绕,需要等待专业人员来进行操作,才能将该绷带30快速且稳固地包覆住脚后跟及脚踝,且不会令被包覆者感觉难受,因此以该绷带30进行锁跟贴扎的方式具有无法即时对受伤的脚踝提供保护的问题。而对于一般无法自行缠绕该绷带30的人来说,因为缠绕的过程需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且难以独自操作,因此即使觉得难受,也不会任意将该绷带30卸下,只能默默忍受。再者,考虑到使用上的卫生,该绷带30在每次使用后便要予以丢弃,相当不环保。因此,后来便有人设计出一种专门用于包覆脚后跟及脚踝处的弹性带体,其长度比该绷带30的短,且在该弹性带体两端设有粘扣部,使用者利用该弹性带体针对脚后跟及脚踝处简单缠绕数圈后,再将两端的粘扣部相互固接,即可完成包覆脚后跟及脚踝的动作。然而,此种特别针对用以包覆脚后跟及脚踝处所设计的弹性带体虽然可稍微比所述绷带30更为快速的完成缠绕、包覆的过程,但仍是需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因此无法即时对受伤的脚踝提供保护,且如果要将该弹性带体稳固地包覆住脚后跟及脚踝,主要还是需要经过练习的专业人员来进行操作,一般未经练习的人仍然难以自行缠绕。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脚后跟保护带,其可让使用者简便且快速地进行穿戴,以达到保护脚后跟及脚踝处的效果。为了达到所述的技术目的,本技术所利用的技术手段为设计一种脚后跟保护带,其由弹性体所构成,该脚后跟保护带包括有一环形带体,该带体具有一外环面与一内环面,该外环面上设有一固接部,该内环面上设有一固接部,该内环面的固接部与该外环面的固接部相互结合固定,该环形带体呈8字形。所述的脚后跟保护带,所述带体的该内环面上可进一步设有一止滑层。所述的脚后跟保护带,所述带体的内环面的该止滑层可包含有多条波浪状的防滑条,该各防滑条环绕设置于所述带体的该内环面。所述的脚后跟保护带,所述带体的内环面的止滑层可包括有多条防滑条,该各防滑条的沿伸方向与该带体的环侧边斜向交错。所述的脚后跟保护带,所述带体的内环面的止滑层可包括多条防滑条,该各防滑条的沿伸方向与该带体的环侧边垂直交错。所述的脚后跟保护带,所述带体的内环面的止滑层可包括多个防滑凸块,该各防滑凸块间隔布设于所述带体的该内环面。所述的脚后跟保护带,所述带体形成有一第一套环与一第二套环,该第一套环与该第二套环可呈大小一致或大小不一致的环圈。所述的脚后跟保护带,所述带体的该内环面的固接部与该外环面的固接部可以以车缝、胶粘或热压方式相互结合固定。所述的脚后跟保护带,所述带体的该止滑层的材质可为硅胶或橡胶。所述的脚后跟保护带,其可由弹性布料、硅胶或橡胶所构成。通过如上所述的设计,使用者只要先将脚后跟穿设于该第一套环中,接着拉引该脚后跟保护带,使其绕过脚踝前侧,再将该第二套环套设于该脚后跟,即可将该脚后跟保护带穿戴于脚上,使用上相当简便、快速,即使未经练习也可将该脚后跟保护带稳固地包覆于脚后跟及脚踝处,以达到保护的作用。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立体外观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优选实施例的防滑层的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二优选实施例的防滑层的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三优选实施例的防滑层的放大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四优选实施例的防滑层的放大示意图。图6至图8为本技术的穿戴动作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另一角度的穿戴状态示意图。图10为现有技术的实施状态图。附图标号说明10带体11外环面12固接部13内环面15A、15B、15C、15D 止滑层151A, 151B, 151C 防滑条151D防滑凸块16第一套环17第二套环21脚后跟22脚踝30绷带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配合附图及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参见图I所示,本技术的脚后跟保护带由弹性布料、硅胶、橡胶等弹性体所构成,其包括有一环形带体10,该带体10具有一外环面11与一内环面13。该外环面11上设有一固接部12。该内环面13上设有一固接部与一止滑层15A。该内环面13的固接部与该外环面11的固接部12以车缝、胶粘、热压等方式相互结合固定,使该环形带体10呈8字形,并进而形成有一第一套环16与一第二套环17,以供使用者的脚后跟可穿设于该第一套环16与该第二套环17中而穿戴此脚后跟保护带。该止滑层15A为硅胶或橡胶等防滑材质,且该止滑层15A布设于该带体10的该内环面13上,通过该止滑层15A的设计,可提高该脚后跟保护带与脚后跟之间的摩擦力,以防止该脚后跟保护带容易从使用者脚后跟处滑落的状况发生。进一步参见图2所示,在本技术的第一优选实施例中,该止滑层15A包含有多 条波浪状的防滑条151A,该各防滑条151A环绕设置于该带体10的该内环面13。进一步参见图3所示,在本技术的第二优选实施例中,该止滑层15B包括有多条防滑条151B,该各防滑条151B的沿伸方向与该带体10的环侧边斜向交错。进一步参见图4所示,在本技术的第三优选实施例中,该止滑层15C也包括有多条防滑条151C,该各防滑条151C的沿伸方向与该带体10的环侧边垂直交错。进一步参见图5所示,在本技术的第四优选实施例中,该止滑层I 包括有多个防滑凸块151D,该各防滑凸块151D间隔布设于该带体10的内环面13。配合参见图6所示,使用者只要先将脚后跟21穿设于该第一套环16中,接着拉引该脚后跟保护带,使其绕过脚踝22的前侧,让所述带体10的该固接部12对应压抵于该脚踝22的前侧,再如图7及图8所示,将该第二套环17套设于该脚后跟21,即可将该脚后跟保护带穿戴于脚上,使用上相当简便、快速,即使未经练习也可将该脚后跟保护带稳固地包覆于该脚后跟21及该脚踝22处,以达到保护的作用。其中,参见图8及图9所示,该带体10在接近其固接部12处还可为该脚踝22两侧提供向上托持之力,进而降低该脚踝22处所受到的震动及伤害。另外,该第一套环16与该第二套环17之间可形成大小一致的环圈,也可形成大小不一致的环圈,以使该脚后跟21及该脚踝22处有不同感受的保护效果。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技术已以优选实施例披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脚后跟保护带,其特征在于,该脚后跟保护带由弹性体构成,该脚后跟保护带包括有一环形带体,该带体具有一外环面与一内环面,该外环面上设有一固接部,该内环面上设有一固接部,该内环面的固接部与该外环面的固接部相互结合固定,该环形带体呈8字形。

【技术特征摘要】
1.ー种脚后跟保护带,其特征在干,该脚后跟保护带由弾性体构成,该脚后跟保护带包括有一环形带体,该带体具有一外环面与ー内环面,该外环面上设有ー固接部,该内环面上设有ー固接部,该内环面的固接部与该外环面的固接部相互结合固定,该环形带体呈8字形。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脚后跟保护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带体的该内环面上进ー步设有一止滑层。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脚后跟保护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带体的内环面的该止滑层包含有多条波浪状的防滑条,该各防滑条环绕设置于所述带体的该内环面。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脚后跟保护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带体的内环面的该止滑层包括有多条防滑条,该各防滑条的沿伸方向与该带体的环侧边斜向交错。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脚后跟保护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带体的内环面的该止滑层包括有多条防滑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岳桦
申请(专利权)人:彪仕医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