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本电脑智能散热装置与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105369 阅读:2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1 03: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笔记本电脑智能散热装置与方法,包括温度感应装置(1)、风扇驱动控制装置(2)、风扇(3)以及双热管散热模组(4),风扇驱动控制装置(2)接收来自温度感应装置(1)传感的CPU热源温度信号,并控制风扇(3)运转或停转,风扇(3)包括第一风扇(31)和第二风扇(32)。实施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可以满足更强性能、更长续航以及极度纤薄化笔记本电脑的散热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脑散热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英特尔公司最新推出了超极本,超极本有着极强性能、极度纤薄、极其快捷、极长续航以及极炫视觉五大特点。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极长续航就意味着要尽可能的降低系统功耗,使其有更持久的待机时间;而极强性能就意味着有较高的系统功耗,让笔记本电脑有强劲的性能。这样,在续航和性能两种不同模式下就有着不一样的散热需求极长续航时系统功耗较低,客户更在意的是感官感受,此时需要保证极低的噪音;极强性能时系统功耗较高,客户更在意的是良好的散热。而随着超极本从Huron river平台升级到Chief river平台,英特尔推出了最新的CTDP技术在极低功耗的Down模式下,CPU功耗可降低至8W ;在 极强性能的Up模式,CPU功耗可升高至33W。同一台笔记本电脑CPU功耗从8W变更至33W,这对续航和性能之间的平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超极本又有着极度纤薄的特点,这就限制了风扇的厚度,从而也限制了风扇的性能,如何平衡这两种模式就变成了散热的一大难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难以满足极强性能、极长续航以及极度纤薄化笔记本电脑散热的缺陷,提供了一种笔记本智能散热装置与方法。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笔记本电脑智能散热装置,包括温度感应装置、风扇驱动控制装置、风扇以及双热管散热模组;所述双热管散热模组与CPU接触,用于传导所述CPU的热量;所述温度感应装置传感所述CPU的温度;所述风扇包括由所述风扇驱动控制装置根据所述温度感应装置传感的温度信号分别进行控制的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笔记本电脑智能散热装置中,所述双热管散热模组与所述CPU中的CPU Die接触。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笔记本电脑智能散热装置中,所述双热管散热模组包括第一热管、第二热管、铜块、鳍片以及散热膏;所述第一热管和第二热管由管壳、吸液芯以及端盖组成,内部填充工作液体,一端为蒸发端,另一端为冷凝端;所述双热管散热模组利用弹片锁固,使得所述铜块与所述CPU Die接触,两者之间的间隙采用所述散热膏填满;所述铜块将(PU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所述第一、第二热管的蒸发端,所述第一、第二热管的冷凝端将所述热量传导至与所述第一、第二热管的冷凝端分别连接的鳍片上;所述鳍片位于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处。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笔记本电脑智能散热装置中,所述风扇驱动控制装置设置在主板上。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笔记本电脑智能散热装置中,所述第一风扇和所述第二风扇分置于所述双热管散热模组的两侧,且处于对着所述双热管散热模组进行对流散热的位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技术问题这样解决,构造一种使用上述散热装置的笔记本电脑智能散热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I :CPU热量通过所述双热管散热模组中的铜块传导至所述第一、第二热管中,再传递到所述双热管散热模组中的鳍片上;S2 :所述温度感应装置检测CPU的温度,并将产生的相应温度信号提供给所述风扇驱动控制装置;S3 :所述风扇驱动控制装置这样控制所述风扇运转检测到CPU的温度处于低温区域时,控制所述第一风扇运转;检测到CPU的温度在高于低温区域的过渡区域时,控制所述第一风扇转速逐渐增加,同时控制启动所述第二风扇运转;检测到CPU的温度达到高温区域时,控制所述第一风扇和所述第二风扇的转速持续增加。 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笔记本电脑智能散热方法中,所述低温区域是室温以上、60°C以下,所述过渡区域是60°C至75°C之间,所述高温区域是75°C以上。实施本专利技术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可以满足更强性能、更长续航以及极度纤薄化笔记本电脑的散热需求。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I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笔记本电脑智能散热装置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笔记本电脑智能散热装置安装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温度感应装置电路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风扇驱动控制装置电路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双风扇与双热管散热模组结构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笔记本电脑智能散热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双风扇运行转速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双风扇运行噪音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单风扇运行转速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单风扇运行噪音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笔记本电脑智能散热装置框图请参阅图1,包括温度感应装置I、风扇驱动控制装置2、风扇3以及双热管散热模组4,笔记本电脑智能散热装置在笔记本电脑中的安装示意图请参阅图2,其中温度感应装置I检测CPU的温度,CPU是笔记本电脑主要发热源,温度感应装置I主要对CPU的温度进行检测。温度感应装置电路图请参阅图3,通过thermal IC检测CPU的温度,H_THERMADA和H_THERMDC这两个信号与CPU连接,即可检测得到CPU的温度。风扇驱动控制装置2设置在主板上,其电路图请参阅图4,嵌入式控制器(EC)通过系统管理总线(SMBUS)不断地读取thermalIC获取的CPU温度。通过读取的CPU温度值和预先设置好的不同温度值的风扇转速情况表格相比较,选择与温度信号相对应的风扇转速,从而实现风扇驱动控制装置2根据不同的CPU温度信号控制风扇3的运转或停转。风扇3包括第一风扇31和第二风扇32,第一风扇31、第二风扇32与双热管散热模组4的结构图请参阅图5,第一风扇31和第二风扇32放置于双热管散热模组4的两侧,处于对着双热管散热模组4进行对流散热的位置,其中第一风扇31位于笔记本电脑第一出风口 301处,第二风扇32位于笔记本电脑第二出风口 302处,第一风扇31、第二风扇32运转可以将双热管散热模组4中的热量快速带走。双热管散热模组4主要由第一热管41、第二热管42、铜块、鳍片以及散热膏组成。双热管散热模组利用弹片锁固,使得所述铜块与CPU Die接触,CPUDie是CPU的核心部分,从外观上看,是CPU中间的小方块部分,利用铜块能够快速传导CPU产生的热量。铜块与CPU Die之间的间隙采用散热膏填满,散热膏作为传递热量的媒体,以聚硅氧烷为基础,辅以高导热填料,无毒无味无腐蚀性,化学物理性能稳定既具有优异的电绝缘性又具有优异 的导热性,同时具有耐高低温,长期工作且不会出现风干硬化或熔化现象,主要用于填充发热体与散热片之间的空隙,提高散热效果。第一热管41和第二热管42由管壳、吸液芯以及端盖组成,内部被抽成负压状态,充入适当的工作液体,这种液体沸点低,容易挥发,常见的工作液体有水、酒精等;第一热管41和第二热管42的一端为蒸发端,另外一端为冷凝端,导管壁有吸液芯,由毛细多孔材料构成,在吸液芯内由于毛细作用使冷凝后的工作液体回流到蒸发端。CPU产生的热量通过铜块传导至第一热管41和第二热管42的蒸发端,受热后蒸发端导管中的工作液体迅速变成蒸气,由于蒸发端和冷凝端两端压差的原因,蒸气流动到冷凝端,冷凝端与鳍片接触,最终将热量传递到鳍片上,鳍片位于笔记本电脑的第一出风口301和第二出风口 302处。由于鳍片有较大的散热面积,再加上第一风扇31和第二风扇32的强制对流,热量迅速被带走。这样热管冷凝端的蒸气开始凝结变成液体,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笔记本电脑智能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温度感应装置(1)、风扇驱动控制装置(2)、风扇(3)以及双热管散热模组(4);所述双热管散热模组(4)与CPU接触,用于传导所述CPU的热量;所述温度感应装置(1)传感所述CPU的温度;所述风扇(3)包括由所述风扇驱动控制装置(2)根据所述温度感应装置(1)传感的温度信号分别进行控制的第一风扇(31)和第二风扇(3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笔记本电脑智能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温度感应装置(I)、风扇驱动控制装置(2)、风扇(3)以及双热管散热模组(4);所述双热管散热模组(4)与CPU接触,用于传导所述CPU的热量;所述温度感应装置(I)传感所述CPU的温度;所述风扇(3)包括由所述风扇驱动控制装置(2)根据所述温度感应装置(I)传感的温度信号分别进行控制的第一风扇(31)和第二风扇(32)。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笔记本电脑智能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热管散热模组(4)与所述CPU中的CPU Die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笔记本电脑智能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热管散热模组(4)包括第一热管(41)、第二热管(42)、铜块、鳍片以及散热膏;所述第一、第二热管(41、42)由管壳、吸液芯以及端盖组成,内部填充工作液体,一端为蒸发端,另一端为冷凝端;所述双热管散热模组(4)利用弹片锁固,使得所述铜块与所述CPU Die接触,两者之间的间隙采用所述散热膏填满;所述铜块将CPU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所述第一、第二热管(41、42)的蒸发端,所述第一、第二热管(41、42)的冷凝端将所述热量传导至与所述第一、第二热管(41、42)的冷凝端分别连接的鳍片上;所述鳍片位于第一出风口(301)和第二出风口(302)处。4.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超刘全标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宝龙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