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控制穿过车辆的引擎盖下隔舱的气流的系统包括第一格栅开口和第二格栅开口,其每个都布置在引擎盖下隔舱的入口处。第一和第二格栅开口被构造为分别允许第一部分的气流和第二部分的气流从环境进入引擎盖下隔舱。该系统还包括可选择位置百叶窗组件,其布置在第二格栅开口处且被构造为控制允许进入引擎盖下隔舱的第二部分的气流。该系统附加地包括通风开口,其至少部分地由车身限定且被构造为从引擎盖下隔舱排出至少一部分的第一部分的气流至环境。还披露一种使用该系统且在引擎盖下隔舱中容置内燃发动机和热交换器的车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动车的引擎盖下隔舱的气流的排出。
技术介绍
在各种其他用途中,机动车频繁地使用环境气流以冷却位于引擎盖下隔舱中的动力传动系部件。环境气流通常通过策略地定位在车身上的高压区域中的格栅开ロ进入引擎盖下隔舱。这种机动车还可使用可调节百叶窗来控制由此进入引擎盖下隔舱的环境气流的量。该可调节百叶窗可由此被用于调节进入引擎盖下隔舱用于冷却特定动カ传动系的气流的量。
技术实现思路
用于控制穿过车辆的引擎盖下隔舱的气流的系统包括第一格栅开口和第二格栅开ロ,其每个都布置在引擎盖下隔舱的入口处。第一和第二格栅开ロ被构造为分别允许第一部分的气流和第二部分的气流从环境进入引擎盖下隔舱。该系统还包括可选择位置百叶窗组件,其布置在第二格栅开ロ处且被构造为控制进入引擎盖下隔舱的气流的第二部分的气流。该系统附加地包括通风开ロ,其至少部分地由车身限定且被构造为从引擎盖下隔舱排出至少一部分的第一部分的气流至环境。引擎盖下隔舱可容置内燃发动机和热交換器。在这种情况下,发动机可被通过热交換器循环的流体冷却,且第一和第二部分的气流中的至少ー个可被穿过热交換器以在该流体穿过发动机后冷却该流体。该系统还可包括分隔件,其构造为保持第一部分的气流与第二部分的气流分开。第一和第二部分的气流的每个都可被穿过热交換器且第一部分的气流在穿过热交換器后可被引导至通风开ロ。内燃发动机在基础发动机操作过程可产生第一预定量的热量,且在增加压カ的发动机操作中高达第二预定量的热量。第一格栅开ロ可被构造为在基础发动机操作中给发动机提供充分的冷却,且第一和第二格栅一起可被构造为在增加压力的发动机操作中可给发动机提供充分的冷却。该百叶窗组件可包括构造为在完全打开和完全关闭之间且包括该位置选择百叶窗组件的位置的机构。百叶窗组件可包括至少ー个百叶窗条且该机构可被构造为旋转该至少ー个百叶窗条以选择性地覆盖和露出通风开ロ。系统可附加地包括控制器,该控制器构造为调节该机构。控制器可被构造为根据发动机上的负荷来调节该机构。发动机可被通过热交換器循环的流体冷却。附加地,发动机可包括传感器,该传感器被构造为检测流体的温度且将该温度传输给控制器。而且,控制器可被构造为根据感测的流体温度来调节该机构以冷却穿过热交換器循环的流体。当结合附图时,从下面的用于执行如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专利技术的一些最佳方式和其它实施例的具体描述可容易地明白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以及其它特征和优点。附图说明图I是车辆的示意性侧视图,该车辆具有第一非百叶窗栅格开口和第二百叶窗栅格开ロ,姆个栅格开ロ都被布置在引擎盖下隔舱的入ロ处;图2是图I中所示的车辆的横截面部分侧视图,第二栅格开ロ示出为处于完全打开状态中;以及图3是图I中所示的车辆的横截面部分侧视图,第二栅格开ロ示出为处于完全关闭状态中。 具体实施例方式參考附图,其中相同的參考标号指示相同的部件,图I示出了车辆10。车辆10包括车身12,其特征在于第一端14和第二端16。车辆10还包括引擎盖18,其构造为覆盖第一端14的一部分20以由此限定被覆盖的隔舱,该隔舱是引擎盖下隔舱22。第一栅格开ロ 24和第二栅格开ロ 28至少部分地由车身12限定。第一栅格开ロ24被布置在车身12的第一端14处,且被构造为允许气流25的第一部分26从环境进入引擎盖下隔舱22。第二栅格开ロ 28也被布置在车身12的第一端14处,且被构造为允许气流25的第二部分29从环境进入引擎盖下隔舱22。通常,位于车辆的前部的开ロ,例如第一和第二栅格开ロ 24、28,以及车身的表面上的各种突出特征部倾向于影响车辆的空气动力学特性。如图2-3所示,车辆10还包括构造为推进车辆的内燃发动机30和用于冷却发动机30的空气至流体热交換器32,例如散热器。发动机30通常是车辆动カ传动系的一部分,该动カ传动系还包括变速器31,如所示。尽管示出了单个的热交換器32,但是不排除任意数量的热交換器被并排或串联布置,以冷却多个车辆系统或部件,例如变速器31。发动机30和热交換器32都被安装在引擎盖下隔舱22中,在该隔舱中它们可被第一和第二气流部分26、29中的ー个或两个接近。如所示,在被允许穿过第一和第二栅格开ロ 24、28后,第一和第二气流部分26、29被穿过热交換器32。通过穿过热交換器32,第一和第二气流部分26、29促进循环流体的冷却,例如水或专门配制的冷却剤,如箭头34和36所示,其被用于从发动机30传递热量至热交換器。通常,冷却剂被流体泵(未示出)在发动机30和热交換器32之间连续地循环。因此,箭头34表示离开发动机的高温冷却剤,箭头36表示离开热交換器的降温冷却剤。变速器31通常被机油润滑,其在特定的高压カ车辆应用中可能需要辅助冷却。在这种应用中,变速器油还可穿过热交換器32以实现该期望的冷却。如图2-3所示,热交換器32被定位在第一和第二栅格开ロ 24、28之后,每个该栅格开ロ都被网(未示出)覆盖以保护热交換器于各种道路和空气传播碎屑。尽管热交換器32被示出定位在车辆10的前部,即接近第一端14,热交換器还可定位在不同位置中,例如乘员舱38之后。将热交換器32定位在乘员舱38之后可为有利的,如果,例如车辆具有后置或中置发动机配置的话。风扇40可被定位在热交換器32后,以抽吸第一和第二气流部分26、29穿过热交換器32。风扇40可被电马达(未示出)电驱动或被发动机30机械地驱动。因此,基于发动机30的冷却需要,风扇40能被选择性地开和关。依赖于车辆10的道路速度,风扇40能产生或增强从环境穿过第一和第二栅格开ロ 24、28且继续穿过热交換器32的气流25。由此通过风扇40的作用而产生的或增强的第一和第二气流部分26、29被穿过热交換器32,以在降低温度的冷却剂36被返回至发动机30前从高温冷却剂34去除热量。车辆10还包括冷却剂传感器41,该传感器被配置为在高温冷却剂34退出发动机30时感测该冷却剂的温度。因此,气流25的第一和第二部分26、29被用于冷却发动机30,以及容置在引擎盖下隔舱22内的其他各个部件。如图2-3所示,在第一和第二气流部分26、29穿过第一和第二栅格开ロ 24、28进入引擎盖下隔舱22后,第一和第二气流部分由分隔件42保持为分开的流。第一和第二气流部分26、29的每个都穿过热交換器32。附加地,分隔件42可被构造为延伸经过风扇40, 如图2-3中所示,以在相应的气流部分穿过热交換器32后保持第一气流部分26与第二气流部分29分开。在第一和第二气流部分26、29被穿过热交換器32后,第一气流部分26可经由通风开ロ 44而被从引擎盖下隔舱22内引导至和排出至环境。通风开ロ 44至少部分地由车身12限定,且由此可被直接并入车身或被成形为安装至车身的管。通风开ロ 44可被定位在热交換器32之后朝向第二端16,在发动机30或变速器31之下,或在车身12的侧面上。尽管未具体示出,通风开ロ 44还可被定位在引擎盖18上,在发动机30之上朝向第ニ端 16。通风开ロ 44的任意设想的配置被用于在第一气流部分穿过热交換器32之后从引擎盖下隔舱22排出第一气流部分26。如果没有被通过通风开ロ 44排出,第一气流部分26将被圈陷在引擎盖下隔舱22内部,由此增压该引擎盖下隔舱且有助于在高车速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包括:车身,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且至少部分地限定第一栅格开口、第二栅格开口和通风开口;引擎盖,其被构造为覆盖车身的第一端的一部分以由此限定引擎盖下隔舱;以及可选择位置百叶窗组件,其被布置在第二栅格开口处;其中:第一栅格开口和第二栅格开口被布置在车身的第一端处且被构造为分别允许第一部分的气流和第二部分的气流从环境进入引擎盖下隔舱;百叶窗组件被构造为控制被允许进入引擎盖下隔舱的第二部分的气流;和通风开口被构造为从引擎盖下隔舱排出第一部分的气流的至少一部分至环境。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SP查内斯基,GJ费德勒,TK洛克伍德,
申请(专利权)人: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