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手工具结构,其包括:一本体;二呈相对状的控制组,每一控制组则包括有:控制件、套件、多个卡制件、结合件及弹性元件;该控制件是套设于本体外周面,该本体可于控制件内枢转,该控制件设有控制部、多个容珠孔、第一结合部及挡面;该套件是依序设有枢槽、锥面、容置部及第二结合部,该锥面对向挡面并连接枢槽及容置部,容置部内容置控制件,该枢槽供控制件的控制部穿伸,该第一结合部是远离枢槽并凸露于套件外;该卡制件是容置于容珠孔处并顶于挡面及锥面间;该结合件与第一结合部相结合,套件与结合件间有一距离;该弹性元件是容置于容置部内而顶抵于控制件上。(*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与手工具结构有关,尤指一种手工具结构是设有二个相对的控制组,且该每一控制组设有锥面、挡面及多个卡制件,该锥面及挡面可使多个卡制件压抵于本体外周面处。
技术介绍
现有手工具结构,如图13所示,一本体90,该本体90呈单一 T杆状,该本体90的作用端是可套设另一手工具如起子头,如此直接旋转本体90而旋动起子头,但该本体90因呈单一 T杆状,当手握持本体90旋动起子头时,使用者需握持于本体90外周面处,该本体90三百六十度转动时,手与本体外周面会产生磨擦,于旋动时较不顺畅,且无法快速旋动起子头,实用性较不足。有鉴于上述现有手工具结构的缺点,本技术的创作人由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经验,终于有一改善手工具结构缺点的产品。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所欲解决的问题本技术是与手工具结构有关,尤指一种手工具结构上设有二个相对的控制组,且该每一控制组设有锥面、挡面及多个卡制件,该锥面及挡面可使多个卡制件压抵于本体外周面处。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一种手工具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本体,该本体作用端设有套合部;二控制组,该二控制组呈相对状,该每一控制组分别套设于本体外周面,该每一控制组包括一控制件、一套件、多个卡制件、一结合件及一弹性元件;该控制件套设于本体外周面,使该本体可于控制件内枢转,该控制件一端凸设有控制部,控制部为贯穿圆管体状,该控制部上设有多个容珠孔,该控制部端部设有第一结合部,控制件与控制部因直径差而设有挡面,该挡面近容珠孔处,并朝向容珠孔;该套件呈圆筒状,其内部依序设有枢槽、锥面、容置部及第二结合部,且该枢槽、锥面、容置部及第二结合部呈相通状,该枢槽设于套件一端,该锥面连接枢槽及容置部,该容置部呈圆槽状,以供容置控制件,锥面对向挡面,该枢槽可供控制件的控制部穿伸,该控制件的第一结合部凸露于套件外,该第二结合部则远离枢槽;该卡制件数目配合控制件的容珠孔的数目,该卡制件则顶于挡面及锥面间,使该每 ^制件容置于每一容珠孔处;该结合件设于套件外,且结合件与控制件的第一结合部相结合,套件与结合件间具有一距尚;该弹性元件容置于套件的容置部内,弹性元件一端顶抵于控制件上;该每一控制组的弹性元件一端抵于控制件上,卡制件限位于套件的锥面及挡面间而容置于控制件的容珠孔处,且使该卡制件压抵于本体外周面,亦即本体外周面受多个卡制件夹设,本体与二个控制组及连结件间即呈固定位置状。设有一连结件,该连结件位于二控制件间且套设于本体外周面处,该连结件呈贯穿套管状,该连结件二端各设有第三结合部,该每一第三结合部与套件的第二结合部相结合,使该二控制组相对于连结件呈对称状,该弹性元件另端抵顶于连结件上,使弹性元件抵于控制件及连结件间。设有一连结件,该连结件呈贯穿套管状,该连结件上设有第三结合部,该套件的第二结合部呈外螺牙状,该弹性元件为一个,该弹性元件套设于二控制件间,该连结件的第三结合部呈内螺牙状而与套件的第二结合部相螺合而结合。一套件呈外螺纹状,另一套件呈内螺纹状,一套件可与另一套件相互螺合结合,使该弹性元件套设于二控制件间。该容珠孔为三个且呈环状排列状,该卡制件数目为三个,而该每一容珠孔呈贯穿锥面状且呈向外扩张状。该第一结合部呈外螺纹状,该结合件呈圆体贯穿内螺牙状,该结合件设于套件外,且结合件与控制件的第一结合部相螺合。该控制件另端凸设有直径较小的第一端部,使每一控制组的弹性元件一端抵于控制件的第一端部处,该控制件受弹性元件顶抵,卡制件限位于套件的锥面及挡面间而容置于控制件的容珠孔处,且使该卡制件压抵于本体外周面。该锥面最小直径等于枢槽直径,该锥面最大直径则等于容置部直径。该第二结合部设于套件另端开口内周面处,该第二结合部呈内螺纹状,该第三结合部呈外螺牙状,该第三结合部与套件的第二结合部相螺合。该容珠孔最小直径小于卡制件直径。该连结件二端凸有第二端部,该第二端部直径小于第三结合部直径,第二端部与第三结合部因直径差而有抵面,弹性元件另端套设抵顶于连结件的各第二端部上,即弹性元件抵于控制件的第一端部及连结件的第二端部间。对照先前技术的功效该卡制件受控制件的挡面与套件的锥面压抵,使该多个卡制件压抵于本体外周面处,而使本体无法于二控制组内位移而固定其位置。当按压其一控制组的结合件,该二控制组可于本体上顺着按压其一结合件的方向位移而调整夹设位置,而该本体仍受另一控制组夹设限制而无法呈反方向作位移及调整夹设位置,而当同时按压二个控制组的结合件,所有控制组内部的卡制件不再压抵于本体外周面,使该二控制组可于本体上自由位移及无段式调整夹设位置。附图说明为使审查员及熟习此项技术人士对本技术的功效完全了解,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说明于后,惟以下所述的仅为用来解释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企图据以对本技术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在本技术精神下,所作的任何修饰变更皆仍应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其中图I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套件的前视图。图3为本技术第二图的A-A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立体组合图。图5为本技术的上视图。图6为本技术第五图的B-B处剖视图。图7为本技术作动后B-B处剖视图。图8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图9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图10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11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前视图。图12为本技术图11的剖视图。图13为现有手工具结构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首先请参阅图I至图3所示,其中,本技术主要包括有;一本体10,呈T杆状,于本体10作用端设有套合部11,该套合部11呈一深度六角槽状,可供套接起子头;二控制组20,该二控制组20呈相对状,该每一控制组20分别套设于本体10外周面,该每一控制组20包括有一控制件21、一套件22、多个卡制件23、一结合件24及一弹性元件25 ;该控制件21是套设于本体10外周面,并使本体10可于控制件21内枢转,该控制件21 —端凸设有控制部211,控制部211呈贯穿圆管体状,并于该控制部211表面上设有多个容珠孔212,该容珠孔212为三个且呈环状排列状,而每一容珠孔212呈贯穿锥面状且呈向外扩张状,该控制部211端部设有第一结合部213,该第一结合部213呈外螺纹状或其它可相互结合的结构,该控制件21另端则凸设有直径较小的第一端部214,控制件21与控制部211因直径差而设有挡面215,挡面215位于近容珠孔212处并朝向容珠孔212 ;该套件22呈圆筒状以供手握持,该套件22内部依序设有枢槽221、锥面222、容置部223及第二结合部224,且该枢槽221、锥面222、容置部223及第二结合部224是呈相通状,其中,该枢槽221设于套件22 —端,该锥面222连接枢槽221及容置部223,该容置部223呈圆槽状以供容置控制件21,锥面222则对向挡面215,该枢槽221供控制件21的控制部211穿伸,该控制件21的第一结合部213凸露于套件22外,该锥面222最小直径等于枢槽221直径,最大直径则等于容置部223直径,该第二结合部224是远离枢槽221,而该套件22另端开口内周面处呈内螺纹状;该每一^^制件23呈珠体状或为适当形状,该卡制件23数目是配合控制件21的容珠孔212的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手工具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本体,该本体作用端设有套合部;二控制组,该二控制组呈相对状,该每一控制组分别套设于本体外周面,该每一控制组包括:一控制件、一套件、多个卡制件、一结合件及一弹性元件;该控制件套设于本体外周面,使该本体可于控制件内枢转,该控制件一端凸设有控制部,控制部为贯穿圆管体状,该控制部上设有多个容珠孔,该控制部端部设有第一结合部,控制件与控制部因直径差而设有挡面,该挡面近容珠孔处,并朝向容珠孔;该套件呈圆筒状,其内部依序设有枢槽、锥面、容置部及第二结合部,且该枢槽、锥面、容置部及第二结合部呈相通状,该枢槽设于套件一端,该锥面连接枢槽及容置部,该容置部呈圆槽状,以供容置控制件,锥面对向挡面,该枢槽可供控制件的控制部穿伸,该控制件的第一结合部凸露于套件外,该第二结合部则远离枢槽;该卡制件数目配合控制件的容珠孔的数目,该卡制件则顶于挡面及锥面间,使该每一卡制件容置于每一容珠孔处;该结合件设于套件外,且结合件与控制件的第一结合部相结合,套件与结合件间具有一距离;该弹性元件容置于套件的容置部内,弹性元件一端顶抵于控制件上;该每一控制组的弹性元件一端抵于控制件上,卡制件限位于套件的锥面及挡面间而容置于控制件的容珠孔处,且使该卡制件压抵于本体外周面,亦即本体外周面受多个卡制件夹设,本体与二个控制组及连结件间即呈固定位置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满吉,
申请(专利权)人:张满吉,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