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设备和连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078530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13 21: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成像设备,包括:成像部分;具有相对的第一和第二侧面的成像部分支撑框架;靠近第一侧面并与成像设备安放表面相接触地设置的第一和第二框架支撑部分;靠近第二侧面并与安放表面相接触地设置的第三框架支撑部分;以及辅助腿,其可调整到不接触安放表面的高度和接触安放表面的高度。辅助腿设置在沿通过将可选单元安装到成像设备上而使重心改变的方向远离第三支撑部分的一侧。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将可选单元连接到成像设备上的连接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成像设备,例如打印机、传真机或者多功能机,还涉及连接方法。特别是,本专利技术涉及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可选单元的成像设备和将该可选单元连接至成像设备的连接方法。
技术介绍
传统上,成像部分由成像设备主组件(以下简称为“设备主组件”)的框架支撑。为了形成优质的图像,期望抑制框架的弯曲和扭曲(扭转)。在用于支撑成像部分的框架的上述结构中,有4条或更多条接触安放表面(例如,地板或者桌子)的腿(接地点),会产生以下问题。具体地说,在4个点中,在安放(放置)设备主组件的安放表面的平度较差处的ー个点浮动,使得不小于预定载荷的作用力集中地作用在其他3个点,从而使设备主组件的框架扭曲。结果,输出到记录材料上的图像的几何精度变差。另ー方面,日本专利申请公开JP2000-330351公开了ー种结构,其中,与设备安放表面接触的接触点数量限制为三个。具体地说,通过将设备底部处支撑部分的数量限制为3个点,不管安放表面的不平度如何,设备总是在3点处接触安放表面,并且因此可以抑制框架的扭曲(扭转)。更具体地说,3个接地点包括在设备主组件的某一表面侧沿框架的下部边缘线以足够大的间隔(间距)设置的第一接地点和第二接地点,并且包括在与所述某ー表面侧相对的相对表面侧沿框架的下部边缘线设置的第三接地点。顺便提及,第三接地点设置在重心垂直地投影到所述相对表面侧的边缘线上的位置附近,以便有效地抑制由于设备重量导致的框架弯曲和扭曲。另ー方面,已知ー种结构,其中,各个光学装置连接至设备主组件。例如,已知把用于读取原稿的扫描单元在打印机(作为成像设备)的上部处连接到打印机上,以提供多功能机(系统)。此外,已知ー种结构,其中,用于对打印机输出的片材进行片材排出处理的后处理装置(所谓的最终处理装置)连接到打印机上。此处,在未连接可选单元(光学装置)的情况中重心的位置和在连接有可选单元的情况中重心的位置是相互不同的。此处,在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可选单元的设备中,重心的位置发生变化,并且从而在未安装(连接)可选单元的状态中第三接地点相应于重心设置的结构中,在安装了可选单元时,不能有效地抑制框架上产生的弯曲和扭曲。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成像设备,能够当安装可选单元时抑制框架的弯曲和扭曲。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ー种成像设备,用于支撑能够可拆卸地安装的可选単元,该成像设备包括成像部分,包括可旋转的感光构件,用于将形成于感光构件上的调色剂图像形成到记录材料上;用干支撑所述成像部分的框架,其中,所述框架具有第一侧面和与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第一支撑部分和第二支撑部分,它们设置在所述框架底部并靠近第一侧面,用干与安放表面相接触地支撑所述框架,其中,连接所述第一和第二支撑部分的直线大致平行于感光构件的旋转轴;第三支撑部分,用干与安放表面相接触地支撑所述框架,其中,所述第三支撑部分靠近第二侧面设置,并且设置在与连接所述第一和第二支撑部分的直线垂直并在未安装可选单元的状态中穿过所述成像设备的重心的直线附近;以及辅助腿,该辅助腿能调整到它不接触安放表面的高度和它接触安放表面的高度,其中,所述辅助腿设置在沿通过将可选单元安装到所述成像设备上而使重心改变的方向远离所述第三支撑部分的ー侧。通过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这些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附图说明图I是实施例I中的成像设备的示意性剖视图。图2是显示实施例I中成像设备的框架的前表面、右侧面和底表面的透视图。 图3是显示实施例I中成像设备的框架的后表面、左侧面和底表面的透视图。图4的(a)和(b)各自是显示成像设备外观的示意图,用于示出实施例I中成像设备的重心位置。图5的(a)和(b)各自是显示成像设备外观的透视图,用于示出实施例I中成像设备的光学装置的安装状态。图6是显示设置在实施例I中成像设备的框架上的可动支撑腿的放大透视图。图7的(a)、(b)和(C)是用于示出设置在实施例I中成像设备框架上的可动支撑腿的操作过程的局部放大侧剖视图。图8的(a)和(b)各自是显示设置在实施例2中成像设备框架上的可动支撑腿的放大透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I)I.成像设备的总体结构和操作图I示意性地示出了该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I的横截面。顺便提及,在以下说明中,图I的图纸上的前侧被称为成像设备I的“前表面(前侧)”,且图纸上的后侧被称为成像设备I的“后表面(后侧)”。成像设备I的前侧处的侧面被简称为“前表面”,且成像设备I的后侧处的侧面被简称为“后表面”。此外,成像设备I的左右是在从前表面侧观察成像设备I的情况时的左右。在成像设备I的左右方向中,左手侧表面也被称为“左侧面”,且右手侧表面也被称为“右侧面”。此外,成像设备I的上表面(或者上部)和下表面(或者下部)是在成像设备I的正常操作状态中相对于竖直方向而言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相对于竖直方向而言的上侧面也被称为“上表面”,且下侧面也被称为“底表面”。在该实施例中,成像设备I的前表面和后表面大致相互平行,并且左侧面和右侧面相互平行。大致垂直于前表面与后表面的直线和大致垂直于左侧面与右侧面的直线大致相互垂直。此处,成像设备I的前侧是操作者通常操作成像设备I的ー侧。顺便提及,在该实施例中,“大致平行”是指两条直线就其相交角度而言在±2度的范围内。此外,在该实施例中,“附近”是指从參考点算起半径为20毫米的范围内。如图I所示,该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I是级联式的全色多功能机,其中,沿中间转印带12 (作为中间转印构件)的图像承载表面的运动方向设置第一到第四成像部分PY、PM、PC和PK。第一到第四成像部分PY、PM、PC和PK均通过电子照相法来形成调色剂图像。除了所使用的调色剂顔色彼此不同之外,第一到第四成像部分PY、PM、PC和PK的结构和操作是大致相同的。因此,在下文中,在无需区分各成像部分的情况中,省略了用于代表相关元件或者部分的顔色的后缀Y、M、C和K,并且将总体地描述这些元件或者部分。成像部分P包括作为图像承载构件的鼓型电子照相感光构件,即感光鼓21。感光鼓21沿所指示的箭头Rl的方向被驱动旋转。在感光鼓21周围,沿感光鼓21的旋转方向,按以下顺序设置以下器件。首先,设置作为充电器件的充电辊22。接着,设置作为显影器 件的显影装置24。接着,设置作为初次转印器件的初次转印辊25。接着,设置作为感光构件清洁器件的鼓清洁器26。此外,设置作为曝光器件的曝光装置(激光扫描器)13,以便使姆个成像部分P的感光鼓21的表面在相对于感光鼓21的旋转方向在充电棍22和显影装置24之间的位置处曝光。在中间转印带12的内周表面上设置每个初次转印辊25,处于与相应感光鼓21对置的位置处。此外,初次转印辊25把中间转印带12朝向感光鼓21推压,以形成初次转印部分(初次转印夹持部)Tl,在初次转印部分中,中间转印带12接触各感光鼓21。此外,在中间转印带12的外周表面上,在与二次转印对置辊对置的位置处设置作为二次转印器件的二次转印辊16,该二次转印对置辊是用于张紧中间转印带12的多个辊中的一个辊。二次转印辊16被朝向二次转印对置辊推靠在中间转印带12上,以形成二次转印部分(二次转印夹持部)T2,在该二次转印部分中,二次转印辊16接触中间转印带12。在成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成像设备,用于支撑能够可拆卸地安装的可选单元,该成像设备包括:成像部分,包括可旋转的感光构件,用于将形成于感光构件上的调色剂图像形成到记录材料上;用于支撑所述成像部分的框架,其中,所述框架具有第一侧面和与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第一支撑部分和第二支撑部分,它们设置在所述框架底部并靠近第一侧面,用于与安放表面相接触地支撑所述框架,其中,连接所述第一和第二支撑部分的直线大致平行于感光构件的旋转轴;第三支撑部分,用于与安放表面相接触地支撑所述框架,其中,所述第三支撑部分靠近第二侧面设置,并且设置在与连接所述第一和第二支撑部分的直线垂直并在未安装可选单元的状态中穿过所述成像设备的重心的直线附近;以及辅助腿,该辅助腿能调整到它不接触安放表面的高度和它接触安放表面的高度,其中,所述辅助腿设置在沿通过将可选单元安装到所述成像设备上而使重心改变的方向远离所述第三支撑部分的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河角良一
申请(专利权)人:佳能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