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抽稀地震数据的近地表层析反演静校正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078369 阅读:2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13 20: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地球物理勘探的抽稀地震数据的近地表层析反演静校正方法。采集地震资料并进行抽稀,进行地震资料初至拾取,确定层析反演网格和层析反演应用的初至偏移距范围,利用抽稀地震数据拾取的初至时间和确定的层析反演参数,建立近地表层析速度模型,并计算静校正量。本发明专利技术提高层析反演静校正的计算效率,同时不影响资料品质的抽稀地震数据的近地表层析反演静校正方法,计算效率和剖面叠加效果都得到了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具体是。
技术介绍
在地球物理地震勘探中,层析反演静校正方法是解决复杂区静校正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层析反演静校正方法的基础数据是初至时间,目前地震勘探向高密度采集方向发展,物理点密度越来越大,接收排列越来越多,初至拾取的工作量也急剧增加、层析反演的计算量增大、计算周期较长,很难达到地震资料处理的周期要求,而且全部炮道参与的层析静校正应用效果也不一定明显提高地震资料品质,严重制约着地震资料的处理。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解决近地表层析反演静校正计算周期长的问题,提高层析反演静校正的计算效率,同时不影响资料品质的抽稀地震数据的近地表层析反演静校正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具体步骤实现I)采集地震资料并进行抽稀;步骤I)所述的对地震资料进行抽稀是对地震数据进行炮和道的抽稀,步骤I)所述的抽稀对二维数据抽取,按间隔抽稀炮点,抽稀后的炮点再按间隔抽稀接收点;对二维数据按间隔抽稀炮点,使抽稀后的炮点间隔为100-200米;对二维数据按间隔抽稀接收点,使抽稀后的接收点间隔小于100米或保持原间隔不变;步骤I)所述的抽稀对三维数据抽取,按间隔抽稀炮点,抽稀后的炮再抽取接收线,抽取的每条接收线再以接收点间隔抽稀接收点;对三维数据按间隔抽稀炮点,是在一条炮线上的两条接收线间取1-2炮;对三维数据抽取接收线是抽取近炮点的I至3条接收线;对三维数据按间隔抽稀接收点,使抽稀后的接收点间隔小于100米或保持原间隔不变;2)地震资料初至拾取;步骤2)所述的地震资料初至拾取是对步骤I)所提取的抽稀地震数据进行精细的初至拾取。3)确定层析反演网格和层析反演应用的初至偏移距范围;步骤3)所述的抽稀后地震数据的层析反演网格垂直方向网格为道距的O. 2-0. 5倍,水平方向以接收线距和炮线距为反演网格;步骤3)所述的层析反演应用初至偏移距范围最大以能够追踪到高速层为准。所述的层析反演应用初至偏移距范围最大是指反演深度的3-6倍或更高。4)利用步骤2)拾取的初至和步骤3)确定的参数进行层析反演建立近地表模型;5)根据已知表层调查资料的高速层速度,在层析模型中确定一个等速界面作为高速层顶界面,等速界面速度选择范围为1600-2500m/s ;6)利用步骤4)所建立的近地表模型和步骤5)高速顶界面计算静校正量。本专利技术能够解决地震资料数据量大导致的初至拾取及监控困难、层析反演计算量大等难题,有效减少数据量、提高初至拾取精度、提高计算效率。该专利技术在理论资料分析上 得到验证,实际资料应用也取得较好的效果。附图说明图I为理论数据抽稀前后炮点位置分布图,a为抽稀前炮点位置分布图,b为抽稀后炮点位置分布图;图2为理论数据单炮记录对比,a是抽稀前单炮记录,b是抽稀后单炮记录;图3为地震数据抽稀后水平方向网格对比的层析反演速度模型;图4为地震数据抽稀后垂直方向网格对比的层析反演速度模型;图5为层析反演模型对比,a是理论正演模型,b是数据抽稀前层析反演速度模型,c是数据抽稀前层析反演射线密度,d数据抽稀后层析反演速度模型,e是数据抽稀后层析反演射线密度;图6为某地区三维静校正应用效果对比,a是数据未抽稀层析反演静校正叠加剖面,b是数据抽稀后层析反演静校正叠加剖面。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一种解决近地表层析反演静校正计算周期长的问题,提高层析反演静校正的计算效率,同时不影响资料品质的抽稀地震数据的近地表层析反演静校正方法,采用以下步骤完成。I)采集地震资料并进行抽稀;对地震数据进行炮和道的抽稀,图I是理论三维数据的抽稀前后炮点对比,抽稀后炮点间距为180米,抽稀后的炮再抽取一条接收线(图2-b为抽取一条接收线的记录);2)地震资料初至拾取;对抽稀后的三维地震数据进行精细的初至拾取,如图2_b。3)确定层析反演网格和层析反演应用的初至偏移距范围;某理论三维数据层析反演垂直方向采用10米网格、水平方向采用接收线距和炮线距为反演网格,该区表层厚度不超过300米,最终层析反演应用的初至偏移距范围为1800米。图3为理论三维数据进行的水平方向层析反演网格对比,采用接收线距和炮线距为水平反演网格效果较好。图4为理论三维数据垂直方向网格层析反演对比,10米网格效果较好。4)利用抽稀地震数据拾取的初至时间和通过试验确定的层析反演参数进行层析反演建立近地表模型。图5为反演速度模型对比,从图中可看出抽稀后的层析反演速度模型(图5-d)与抽稀前层析反演速度模型(图5-b)差别较小,且与理论速度模型(图5-a)比较接近,抽稀数据后层析反演的射线密度(图5-c)能够达到层析反演的要求,未抽稀数据层析反演射线密度(图5-e)较高,数据冗余度较大。5)近地表层析模型根据已知表层调查资料的高速层速度,在层析模型中确定一个等速界面作为高速层顶界面,等速界面速度选择范围为1600-2500m/s,本次试验的正演资料和实际资料都采用2000m/s的等速界面作为高速顶界面;6)计算静校正量 利用近地表模型和层析模型高速顶界面计算静校正量。图6是某三维资料试验应用效果对比,通过抽稀数据进行层析反演,剖面叠加效果和计算效率都得到了提高。权利要求1.,特点是通过以下具体步骤实现 1)采集地震资料并进行抽稀; 2)地震资料初至拾取; 3)确定层析反演网格和层析反演应用的初至偏移距范围; 4)利用步骤2)拾取的初至和步骤3)确定的参数进行层析反演建立近地表模型; 5)根据已知表层调查资料的高速层速度,在层析模型中确定一个等速界面作为高速层顶界面,等速界面速度选择范围为1600-2500m/s ; 6)利用步骤4)所建立的近地表模型和步骤5)高速顶界面计算静校正量。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特点是步骤I)所述的对地震资料进行抽稀是对地震数据进行炮和道的抽稀。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特点是步骤I)所述的抽稀对二维数据抽取,按间隔抽稀炮点,抽稀后的炮点再按间隔抽稀接收点。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特点是步骤I)所述的抽稀对三维数据抽取,按间隔抽稀炮点,抽稀后的炮再抽取接收线,抽取的每条接收线再以接收点间隔抽稀接收点。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特点是对二维数据按间隔抽稀炮点,抽稀后的炮点间隔为100-200米。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特点是对二维数据按间隔抽稀接收点,抽稀后的接收点间隔小于100米或保持原间隔不变。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特点是对三维数据按间隔抽稀炮点,是在一条炮线上的两条接收线间取1-2炮。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特点是对三维数据抽取接收线是抽取近炮点的I至3条接收线。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特点是对三维数据按间隔抽稀接收点,使抽稀后的接收点间隔小于100米或保持原间隔不变。10.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特点是步骤2)所述的地震资料初至拾取是对步骤I)所提取的抽稀地震数据进行精细的初至拾取。11.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特点是步骤3)所述的抽稀后地震数据的层析反演网格垂直方向网格为道距的O. 2-0. 5倍,水平方向以接收线距和炮线距为反演网格。1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特点是步骤3)所述的层析反演应用初至偏移距范围最大以能够追踪到闻速层为准。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抽稀地震数据的近地表层析反演静校正方法,特点是通过以下具体步骤实现:1)采集地震资料并进行抽稀;2)地震资料初至拾取;3)确定层析反演网格和层析反演应用的初至偏移距范围;4)利用步骤2)拾取的初至和步骤3)确定的参数进行层析反演建立近地表模型;5)根据已知表层调查资料的高速层速度,在层析模型中确定一个等速界面作为高速层顶界面,等速界面速度选择范围为1600?2500m/s;6)利用步骤4)所建立的近地表模型和步骤5)高速顶界面计算静校正量。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祖云飞李培明冯泽元马青坡闫智慧侯喜长杨晓玲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