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使用自排气双向自封闭式止液防回血输液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76623 阅读:2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13 11: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一次性使用自排气双向自封闭式止液防回血输液器,包括上输液导管、滴斗、下输液导管,其特征是:滴斗下部为阀口;滴斗内设置有挡圈和浮体,浮体上设置有下止液片;下止液片和阀口配合实现密封;浮体上的挡环和挡圈配合实现限位。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积极效果在于:正常输液时,不会对输液过程有任何影响,当液体输完以后,浮体会随着滴斗内的液体的页面下降而降低,其下端的上止液片会和阀口配合实现封闭,防止空气进入造成医疗事故。当滴斗内再次进入液体时,只需挤压推压器,就能让浮体顺利的再次漂浮,在本发明专利技术出现之前,这个过程是相当繁琐的。更重要的是,当滴斗低置时,上止液片会和挡圈配合实现反向封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具体地说是一次性输液装置。
技术介绍
输液器主要用于给患者输送药液,其结构主要包括上插针、上输液导管、滴斗、下输液导管;在使用时,如果上插针之上的液体输完以后,需要更换液体时,必须要及时要在滴斗内存储的液体滴落完之前,让新液体进入到滴斗中,否则滴斗内会进入空气,从而形成气泡,气泡会随着液体的流动顺利进入下输液导管内,这样气泡会通过注射针针孔进入人体,从而形成气栓,严重时会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同时,滴液时产生的气泡也有可能进入人体。 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在实际应用时,医务人员、病员和陪护人员都高度关注输液的进度情况,即便如此,失误的情况仍然很多。另外,临床上还有可能出现另外一种危险的状况平时,病员的高度低于滴斗的高度,在压力的作用下,就能正常输液。一旦两者高度关系发生逆转,滴斗低置时(比如跌落),同样由于压力的原因,患者身体内的血液就会顺着下输液导管进入滴斗。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一次性使用自排气双向自封闭式止液防回血输液器以弥补现有技术之不足,这种输液器能实现缺液或滴斗低置时自动双向封闭,从而确保输液的安全性。本专利技术为实现其目的所使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次性使用自排气双向自封闭式止液防回血输液器,包括上输液导管、滴斗、下输液导管,其特征是滴斗下部为阀口 ;滴斗内设置有挡圈和浮体,浮体上设置有下止液片;下止液片和阀口配合实现密封;浮体上的挡环和挡圈配合实现限位。优化的,挡环上设置有上止液片。优化的,上止液片截面的上部呈圆弧状;相适应的,挡圈截面的下部呈圆弧状; 优化的,在阀口和下输液导管之间设置有推压器。优化的,推压器为阀口和下输液导管之间的过渡管,过渡管的内径为O. lmnT20mm。本专利技术的积极效果在于正常输液时,滴斗内的浮体会受到浮力,漂浮在滴斗内的液体中,不会对输液过程有任何影响,当液体输完以后,浮体会随着滴斗内的液体的页面下降而降低,其下端的上止液片会和阀口配合实现封闭,防止空气进入造成医疗事故。当滴斗内再次进入液体时,只需挤压推压器,就能让浮体顺利的再次漂浮,在本专利技术出现之前,这个过程是相当繁琐的。更重要的是,当滴斗低置时,上止液片会和挡圈配合实现反向封闭。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I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中的部件 图3是图I的俯视 图4是图3的A-A剂面不意 图5是实施例I中的挡圈的剖面示意 图6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 图7是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 图8是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 图9是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 图10是实施例6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I : 正常输液时,液体从上输液导管I进入滴斗11,再从滴斗11下部的阀口 12到下输液导管13,然后通过注射针进入人体。在此过程中,滴斗11内始终会有一定的液体用来隔绝空气(这也是当初设计它的初衷),在本专利技术中,浮体4就浸浴在这个液体里面。浮体4受到液体的浮力作用,漂浮起来,从而对正常输液的渠道没有任何妨碍。同时,我们也不能让这个漂浮行为脱离控制,所以,在滴斗11的内壁上设置了挡圈3,浮体4上有挡环14,挡圈3实际上就是控制了挡环14的漂浮高度。假设,液体输完了,但是没人注意,我们的专利技术就会有以下的动作没有上端液体的进入,滴斗11内的液体液面逐渐降低,同时,浮体4也会随着降低,下止液片6离阀口 12越来越近,最终,在液体流尽之前,下止液片6封闭了阀口 12,无论是液体还是空气,都不能进入下输液导管7 了,病员不会有输入空气的风险。当输液器出现意外情况,比如跌落或者放置不当时,滴斗11高度会低于病员的身体高度,这时,滴斗11内的液体的流向就会逆转由滴斗11下端向上端流动。基于同样的原因,浮体4会向上移动,挡环14会向挡圈3靠拢,我们设置的上止液片5也会向挡圈3靠拢直至接触,这样就实现了反向封闭,杜绝了回血现象的产生。为了取得更好的反向封闭效果,本实施例中上止液片5和挡圈3都是采用的柔性材料(如硅胶)制成,且两者的接触面设计为圆弧形。加药口 2是为了添加其他药物设计,7是空气过滤器。实施例2: 如图6所示,与实施例I大致相同,区别在于没有设置上止液片5,反向密封仅仅依靠挡环14和挡圈3来实现,这样肯定密封效果会差些,本实施例仅仅是基本效果,不能达到最佳效果。实施例3: 如图7所示,同实施例I和实施例2相比,区别是挡环14形状有区别,在阀口 12下设置有推压器9,解决的问题是如果液体流尽,下止液片6和阀口 12接触处于封闭状态,当需要继续输液,挂上瓶子,新液体进入到滴斗11内,理论上,所有部件和动作都能复位,但是却出现问题了,浮体4没有任何复位的动作,其原因是由于尺寸所限,浮体9设计的浮力不足以克服下止液片6和阀口 12之间的附着力。在本专利技术出现之前,为了顺利复位,医护人员普遍采用的土办法是用一只手捏住下输液导管13的末端,还不能近了,越远越好,另一只挤压着下输液导管13,把其内的液体往滴斗11赶,用着部分液体将下止液片6从阀口 12上推开,可以想象,这是一个相当耗力的动作(管子很细,强度也好),护士往往力气又不大,所以,时间的耗用也很长。我们设计的推压器9就能很方便的解决这个问题推压器9实质上是一过渡管(上端和阀口相连),用手挤压推压器9,其向内变形,使得阀口 12也向内变形,就对下止液片6有推力的直接作用,同时其内的液体也能对上止液片4有推力的作用,省力又省时。推压器9的另外一个作用如果滴斗11内产生的气泡进入到推压器9中,用手捏推压器9,气泡就会向上移动到液面之上,达到了自排气的目的。值得说明的时,本实施例同样没有设计上止液片5,反向封闭也是基本实现,如果要实现最佳封闭效果,只需在挡环14加装上止液片5即可,这个就不再举实施例赘述。·实施例4 如图8所示,和实施了 4类似,区别在于推压器9的形状有所变化,由圆滑过渡改为具有一定角度的连接,其本质原理和使用方法是相同的。另外,本实施例设置了上止液片5。实施例5 如图9所示,与实施例4类似,区别在于区别是挡环14形状有所区别。实施例5 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有更好的正向封闭效果,将阀口 12的面积减小,同时,下止液阀上设计了球头与之配合实现封闭。权利要求1.一次性使用自排气双向自封闭式止液防回血输液器,包括上输液导管、滴斗、下输液导管,其特征是滴斗下部为阀口 ;滴斗内设置有挡圈和浮体,浮体上设置有下止液片;下止液片和阀口配合实现密封;浮体上的挡环和挡圈配合实现限位。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次性使用自排气双向自封闭式止液防回血输液器,其特征是挡环上设置有上止液片。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次性使用自排气双向自封闭式止液防回血输液器,其特征是上止液片截面的上部呈圆弧状;相适应的,挡圈截面的下部呈圆弧状。4.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次性使用自排气双向自封闭式止液防回血输液器,其特征是在阀口和下输液导管之间设置有推压器。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次性使用自排气双向自封闭式止液防回血输液器,其特征是推压器为阀口和下输液导管之间的过渡管,过渡管的内径为O. lmnT20mm。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一次性使用自排气双向自封闭式止液防回血输液器,包括上输液导管、滴斗、下输液导管,其特征是滴斗下部为阀口;滴斗内设置有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次性使用自排气双向自封闭式止液防回血输液器,包括上输液导管、滴斗、下输液导管,其特征是:滴斗下部为阀口;滴斗内设置有挡圈和浮体,浮体上设置有下止液片;下止液片和阀口配合实现密封;浮体上的挡环和挡圈配合实现限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冰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普瑞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