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介峯专利>正文

双层不锈钢杯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07606 阅读:2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为一种双层不锈钢杯的制造方法,其主要步骤为先将一块用作坯料适当大小的不锈钢板涂油,再经数次冲压深拉使之形成一适当大小的杯体,再将该杯体翻转罩在另一尺寸较小模具上进行反向冲压深拉,以形成具有较小尺寸内层的杯体。本方法可以以一体成型方式完成无接缝双层不锈钢杯杯体的加工,简化工序节省时间,成本较低并能保证产品质量和性能,杯体内,外侧表面晶粒的应力和应变平衡,表面不致硬化,不需退火处理。(*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为一种双层不锈钢杯的制造方法,尤其是一种将不锈钢板经多次正,反深拉如三次正深拉和两次反深拉,所形成一种完全不需经过退火处理,无接缝一体成形的双层不锈钢杯的制造方法。现有的双层不锈钢杯结构中,其不锈钢杯主体通常均采用快速冲压成形工艺构成,在不锈钢板冲压的过程中由于产生热量使钢板温度升高,其温度可达240℃,如不即时进行退火处理,则将使不锈钢性能产生变化使钢板破裂,无法再进行后续的冲压加工;即使进行退火处理,不锈钢材变软变脆,也无法再进行后续的冲压加工。因此现有的双层不锈钢杯的制造方法通常为,先将两个尺寸大小不一的不锈钢板分别经冲压机深拉成两个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的外口径相同的杯状体Pa、Pb,然后再将两杯状体Pa、Pb套合在一起,将两杯状体Pa、Pb上端的结合处进行焊接,最后经过研磨抛先制造而成。采用此种方法制造成的双层的不锈钢杯,由于其外口径不容易平整,焊接时不能保证完全接合,不能达到要求精度,再者焊接后需经抛光处理不但费时费工,而且抛光可能仍留有接缝或暴露焊点的空隙,此外由于如点焊及抛光处理均不易使两杯状体达成良好接合,而其口的边缘为焊接结合,以致造成该处散热不好,容易产生烫嘴现象,采用现有方法制的不锈钢杯在发出碰撞变形时,在其焊缝处极易产生破裂。由于现有的制造不锈钢杯的制造方法存在上述缺陷,因此需要予以改进。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省时、省工,能使产品具有较高质量和功能的双层不锈钢杯的制造方法。本专利技术所述不锈钢杯的制造方法其步骤主要包括将一块用作坯料的不锈钢板表面涂油;将表面涂油的不锈钢板送至冲压机进行冲压加工,通过冲压模具依次对钢板进行多次如3次同向深拉,使之形成具有所要求高度的半成品;将该半成品放置在另一模具上进行第一次反向深拉,使整个半成品由内到外反向翻转成杯状体;将该杯状体罩于另一模具上并再一次进行反向深拉,使凹入部分形成内层杯体,则构成无接缝且不需退火处理的双层不锈钢杯杯体;将双层不锈钢杯杯体的开口周边截至所要求高度;然后将杯体与杯座相配合成成品。本专利技术所述制造方法,可以以一体成形方式完成一种无接缝双层不锈钢杯杯体的加工,能简化工序节省工时,产品的成本较低并能保证其质量和性能,由于经过多次同向和反向深拉,使杯体内,外侧表面晶粒所受应力及变形量达到平衡,其表面不致硬化,从而避免因应力及变形量过于集中一侧面而发生破裂现象图1为现有的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流程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制造方法的不锈钢板坯料涂油示意图;图4A、4B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制造方法的第一次深拉成形的示意图;图5A、5B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制造方法的第二次深拉成形示意图;图6A、6B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制造方法的第三次深拉成形示意图;图7A、7B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制造方法的第四次深拉即第一次反向深拉成形示意图;图8A、8B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制造方法的第五次深拉即第二次反向深拉成形示意图;图9为采用本专利技术所述制造方法制造成形的双层不锈钢杯杯体的剖视图;图10为采用本专利技术所述制造方法制造成形的双层不锈钢杯的剖视图。现结合附图,并通过以下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所述双层不锈钢杯的制造方法。予以详细说明。图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流程图。该制造方法的主要步骤包括有将一块用做坯料的不锈钢板表面涂油;将表面涂油的不锈钢板送到冲压机进行冲压加工,通过冲压模具依次对钢板进行多次如3次同向深拉,使之形成具有所要求高度的半成品;将该半成品放置在另一模具上进行反向深拉,使整个半成品由内到外反向翻转成杯状体;将该杯状体罩子另一模具上并再一次进行反向深拉,使凹入部分形成内层杯体,则构成无接缝并且不需退火处理的双层不锈钢杯杯体;将双层不锈钢杯杯体的开口周边截至所要求高度;然后将杯体与杯座相配合成成品。图3所示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制造方法的不锈钢板坯料涂油示意图。其涂油过程为将裁制成所需尺寸的不锈钢坯料F放置在涂油机上,涂油机的滚筒A上涂满有由压板油,锭仔油,润滑油按2∶1∶2比例混合而成的抗高温油料,坯料F经过滚动的滚筒A,使抗高温油料匀布在其表面上。如图4A、4B所示,将表面涂满抗高温油料的不锈钢板坯料F放置在冲压机上进行第一次深拉,以形成一呈柱体状并且具有适当深度及宽度的半成品F1,将经过第一次深拉成形的半成品F1套置在一适当的模具2上。如图5A,5B所示进行第二次深拉,使该半成品F1再次深拉,从而形成较第一次深拉半成品F1深的半成品F2,然后将半成品F2取下套设在另一适当的模具3上。如图6A,5B所示进行第三次深拉,使半成品F2深拉成为所需的形状,然后将经过第三次深拉成形的半成品F3翻转套置在比第三次深拉模具3面积较小的模具4上。如图7A、7B所示进行第四次深拉即第一次反向深拉,使整个半成品F3由内到外整个翻转成杯体F4,然后将杯体F4倒置在比第四次深拉模具面积较小的模具5上。如图8A、8B所示进行第五次深拉即第二次反向深拉,使杯体F4受到冲压向内凹入,从而形成具有双层结构的杯体F5。借助工具将双层结构的杯体F5开口周边截至适当高度,然后使该杯体F5切割处向内弯折,以便使杯体F5可嵌设在与之相配合的杯座G上,构成如图10所示的双层不锈钢杯成品。进行第一次深拉时,如图4A所示,先将已经裁剪适当并涂油的钢板坯料F适当地放置在模具1的下模座11上,该下模座11中设有一模仁12,该模仁12呈固定不动状态,在下模座11未放置钢板F的一端上与推杆13相连接,该推杆13与油压缸相连接,可使下模座11通过推杆13在油压缸的作用下上、上移动,在下模座11放置有钢板F的一端上,设有与之相对的上模座14,该上模座14上枢设有装置在油压缸中的推杆16,在上模座14中通过一杆件安装有可活动的并与固定不动的模块12相对应的模块15。在第一次深拉程序动作时,如图4B所示,上模座14与模块15由油压缸驱动一起向下移动,在上模座14将放置在下模座11上的钢板F紧紧压靠在下模座11上之后,因作用在上模座14上的驱动压力大于作用在下模座11上的驱动压力,而且由位于下模座11中的模仁12呈静止状态,所以在上、下模座14、11同时向下持续推动,在以适当速度如2.0-2.5厘米/秒将钢板向下弯折时,由于模仁12对钢板F的反作用力,将迫使钢板由下向上被深拉,经过适当时间如数秒后,将上、下模座14、11分离,取出第一次深拉的半成品F1,即完成第一次深拉动作。此外,因模仁12端部周边处具有呈约20°-45°的倾斜导角121,在模仁12将钢板F由下向上深拉时,使钢板F贴靠在导角121处,并沿导角121弯折成一呈圆弧状斜面,可使深拉所产生的应力平均分散在斜面上,不致集中在半成品F1的弯折点上而产生断裂。第二次深拉时如图5A所示,先将第一次深拉成形的半成品F1移置到另一个适当的模具F2上,再将半成品F1套置在外径略小于半成品F1口径的上模座22上,该上模座22中设置有一固定模仁23,上模座22的一端与推杆24枢动相连接,在推杆24上安装有油压缸,与上模座22的另一端相对应处具有一与上模座22相配合的下模座25,在下模座25中具有与模仁23相对应的,可活动的模块26,下模座25上安装有与油压缸枢动相连接的推杆27。在第二次深拉程序中,如图5B所示,下模座25与模块26由油压缸驱动而一起向上移动,当下模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层不锈钢杯的制造方法,其步骤包括有:将一块用作坯料的不锈钢表面涂油;将表面涂油的不锈钢板送至冲压机进行冲压加工,通过冲压模具依次对钢板进行多次同向深拉,使之形成具有所要求高度的半成品;将该半成品放置在另一模具上进行第一次反向深拉,使整个半成品由内到外反向翻转成杯状体,将该杯状体罩于另一模具上并再一次进行反向深拉,使凹入部分形成内层杯体,则构成无接缝且不需退火处理的双层不锈钢杯杯体;将双层不锈钢杯体的开口周边截至所要求高度;然后将杯体与杯座相配合成成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介峯
申请(专利权)人:林介峯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