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其凤专利>正文

一种垃圾分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073447 阅读:1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12 13: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垃圾分拣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生活垃圾特别是厨余物处理的垃圾分选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用于输送垃圾的输送带,所述输送带带体上布置有贯穿带体的用于透气的孔隙部;所述垃圾分选装置还包括用于产生负压的负压单元,所述负压单元作用于输送带上的输出端所在辊轮处且其负压作用端沿该辊轮轮面周向密布设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而使用可靠稳定,可快速而持续的实现对于原生生活垃圾的自动分选操作,其工作效率极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垃圾分拣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生活垃圾特别是厨余物处理的垃圾分选装置
技术介绍
在城市化进程中,垃圾作为城市代谢的产物曾经是城市发展的负担,世界上许多城市均有过垃圾围城的局面;而如今,垃圾被认为是最具开发潜力的、永不枯竭的“城市矿藏”,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只要能够对原生垃圾作出合适的处理,就能够最大程度的实现对于垃圾的再生利用。目前,对于原生生活垃圾的处理,大都采用液选分离方式;也即将生活垃圾抓运于搅拌池内并通过注入液体以及搅拌和静置 操作,相对质重的固体如砖块等下坠并沉于液体底部处,而质轻的如塑料袋、含水厨余物如黄瓜等则上浮,从而实现其分选以及便于后续再生利用的目的。上述结构的缺陷在于首先,每批原生生活垃圾,都必须待搅拌甚至静置一段时间后方可实现其分离效果,处理效率低下;其次,对于处理量大的垃圾处理厂,必须设立多组搅拌池,不但占地面积过大,对各搅拌池的相应配件投资也极大的加剧了厂家的实际运作成本;最后,上述结构仅能实现对于原生生活垃圾的初步分拣处理,难以实现如黄瓜等含水厨余物与塑料带间的进一步分拣处理等更精细的处理操作,从而无法实现上述各者后续的各自分别再生利用功能,此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迫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垃圾分选装置,可快速而持续的实现对于生活垃圾的自动分选操作,其工作效率极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垃圾分选装置,包括用于输送垃圾的输送带,所述输送带带体上布置有贯穿带体的用于透气的孔隙部;所述垃圾分选装置还包括用于产生负压的负压单元,所述负压单元作用于输送带上的输出端所在辊轮处且其负压作用端沿该辊轮轮面周向密布设置。本专利技术的主要优点在于在实际使用时,原生垃圾在进行简单处理后,首先被倾泻在输送带带面上并经由带面开始向前输送;当负载上述垃圾的带体进入输送带的输出端所在辊轮处时,显然,质重的如西红柿、黄瓜等固体含水厨余物在重力作用下沿其输出端下坠并落于位于其下方的质重垃圾收集池内,而由于上述负压吸取组件的功能,质轻的如布片、塑料袋等则在带体孔隙部的负压吸取作用下被始终吸在输送带带面上从而逐渐离开质重垃圾收集池上方;当输送带继续输送时,带体继续产生动作,吸取有质轻垃圾的带体开始逐渐离开输送带输出端所在辊轮的辊面;其带体离辊轮上的负压作用端越远,其孔隙部产生的吸力越小,最终因输送带上孔隙部再也无法产生足够的吸力而致使质轻垃圾下坠并落于其下方的质轻垃圾收集池内,从而周而复始实现其垃圾分选目的。综上述,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而使用可靠稳定,可快速而持续的实现对于原生生活垃圾的自动分选操作,其工作效率极闻。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的I部分局部放大图;图3为图I结构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遮蔽板及密封圈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一种垃圾分选装置,包括用于输送垃圾的输送带,所述输送带带体10上布置有贯穿带体的用于透气的孔隙部11 ;所述垃圾分选装置还包括用于产生负压的负压单元,所述负压单元作用于输送带上的输出端所在辊轮处且其负压作用端沿该辊轮轮面周向密布设置。本专利技术的实际结构如图1-3所示,在实际使用时,原生垃圾在进行简单处理后,首先被倾泻在输送带带体10的带面上并经由带面开始向前输送;当负载上述垃圾的带体10进入输送带的输出端所在辊轮处时,显然质重的如西红柿、黄瓜等固体厨余物B在重力作用下沿其输出端下坠并落于位于其下方的质重垃圾收集池内,而由于上述负压吸取组件的功能,质轻的如布片、塑料袋A等则在带体10上孔隙部11的负压吸取作用下被始终吸在输送带带面上从而逐渐离开质重垃圾收集池上方;当输送带继续输送时,带体10继续产生动作,吸取有质轻垃圾的带体10开始逐渐离开输送带输出端所在辊轮的辊面;其带体10离辊轮上的负压作用端越远,其孔隙部11产生的吸力越小,最终因输送带上孔隙部11再也无法产生足够的吸力而致使质轻垃圾下坠并落于其下方的质轻垃圾收集池内,实际如图2-3所示,从而周而复始实现其垃圾分选目的。当然,为保证本专利技术的正常快速工作,建议在其原生垃圾的预先处理工序中,包含对于原生垃圾的初步冲洗操作,从而实现对于待分拣垃圾的高效分离目的;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而使用可靠稳定,可快速而持续的实现对于原生生活垃圾的自动分选操作,其工作效率极高。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输送带包括位于其输出端的第一棍轮部20以及位于其输入端所在处的第二辊轮部30,所述第一辊轮部20外形呈密闭滚筒状且其空壳状内腔构成负压单元的负压腔a,第一辊轮部20沿其筒体外周贯穿设置有贯穿孔21,所述第一辊轮部20上的贯穿孔21与输送带带体10上的孔隙部11共同组成贯穿其辊轮部内腔与外界的负压通道b ;所述孔隙部11与贯穿孔21外形均成直孔状且分别相应沿输送带上的带体10带面和第二辊轮部20辊面密布设置。实际上,可以理解为负压单元本身产生负压,也即其作用如真空泵等负压产生器;而第一辊轮部20的负压腔a则是则是负压单元吸取其密闭空壳状内腔处的空气形成;由于第一辊轮部20上开设有贯穿孔21,而输送带带体10上相应布置有透气孔隙部11,依靠上述两者概率交合而形成的用于通气的负压通道b,如图2所示,从而产生对于带体10上输送垃圾的真空吸附效果;其吸取强度则应当根据实际带体10的一次运载能力及质量相应设置,以相应实现对于不同质量垃圾的精细分拣操作,此处就不再一一赘述。进一步的,所述垃圾分选装置还包括用于遮蔽第一辊轮部20上贯穿孔21的弧形遮蔽带40,所述遮蔽带40始终位于输送带围合而成的区域内且沿第一辊轮部20辊面上的与带体10分离面顺延布置;所述遮蔽带40轴线与第一辊轮部20轴线同轴且其两者等宽设置。上述遮蔽带40的设计,则为考虑到第一辊轮部20本身内腔空间大小以及其是否能产生足够的负压以作用于孔隙部11并产生相应的吸取强度;由于输送带的辊轮与带体10间始终会存在非配合面也即分离面;由于第一辊轮部20上遍布贯穿孔21,即使在其非配合面上也会有大量贯穿孔21密布,而该区域的贯穿孔21实际上不但产生不了任何对于垃圾的负压吸取能力,同时由于其直接连通负压腔a,因此极大的减弱了负压腔a的真空吸压能力,从而变相削弱了负压通道b对于待分拣垃圾的真空吸附强度;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上述 遮蔽带40,从而实现了对于上述非配合面的有利密封,进而起到遮蔽及堵塞位于非配合面上的贯穿孔21的目的,最终保证第一辊轮部20的负压腔a乃至本专利技术的负压通道b对于待分拣垃圾的实际吸取效果。实际上,由上述可知,遮蔽带40的设置要点在于,其应当始终位于第一辊轮部20与带体10的非配合面也即前述分离面上;因此,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方案为所述遮蔽带40在其周向的两侧端处均布置有滚轮41,所述遮蔽带40与第一辊轮部20辊面间构成滚动配合,所述遮蔽带40内弧面、滚轮41与第一辊轮部20辊面共同形成仅由贯穿孔21连接至负压腔a处的半密闭空腔C,实际如图1-3所示。换句话说,此处可看作遮蔽带40内弧面、滚轮41与第一辊轮部20辊面共同形成了由贯穿孔21衔接的用于连通第一辊轮部20内腔的另一个半密闭空腔;当第一辊轮部20在转动并带动带体10作输送动作时,第一辊轮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垃圾分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输送垃圾的输送带,所述输送带带体(10)上布置有贯穿带体的用于透气的孔隙部(11);所述垃圾分选装置还包括用于产生负压的负压单元,所述负压单元作用于输送带上的输出端所在辊轮处且其负压作用端沿该辊轮轮面周向密布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其凤
申请(专利权)人:王其凤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