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接选择器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的切换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69137 阅读:2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08 03: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分接选择器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的切换结构,包括:一绝缘开关底板;其还包括:至少两个静触头,至少两个静触头呈至少一列间隔地固定在绝缘开关底板上,至少两个静触头的内端分别与变压器两个分接绕组电连接;至少一回转轴,该回转轴上均布有至少两个动触头,两个动触头之间电连接;至少一与至少呈一列的至少两个静触头对应的弧形导体;该弧形导体与至少一列上的至少两个静触头的外端位于以回转轴的中心为圆心的同一圆周上,且当其中一个动触头在两个静触头之间切换时,另一动触头一定与所述弧形导体电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省掉开关内部连接导体,使各部件固定可靠,安装方便,减少故障隐患。(*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变压器有载分接开关
,特别涉及一种外挂组合式有载分接开关分接选择器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的切换结构。技术背景有载分接开关是在变压器有载(即不停电)的情况下,通过改变连接变压器的绕组抽头,改变变压器初次级绕组的匝数比,从而达到改变变压器输出电压的目的。组合式有载分接开关按功能分成两个部分,即切换开关和分接选择器两部分,如图I所示,上部为切换开关A,下部为分接选择器B。其中电阻R为过渡电阻。变压器主绕 组a上串接有变压器主分接绕组b,变压器主分接绕组b具有分接1-12,分接1、3、5、7、9、11位于单数侧,分接2、4、6、8、10、12位于双数侧,图中所示为选择器在单数侧分接3位置导电,双数侧在不导电的情况下可预选择在分接2或分接4;当上部切换开关切换到右侧即双数侧时,即改变为分接2或分接4导电,从而改变了变压器绕组的匝数,也就改变了变压器初次级绕组的匝数比。参见图2,传统组合式有载分接开关选择器是采用同心回转的按轴向有一定间距两个等直径圆结构,其中一个圆按圆周布置与单数分接lb、3b、5b、7b、9b、llb绕组抽头相连的静触头,另一个圆按圆周布置与双数分接213、413、613、813、1013、1213绕组抽头相连的静触头。常规变压器每相绕组有10-18个调压抽头,这样每个圆结构要分布5-9个静触头(多数为9个)如图2所示。这种同心回转结构在埋入立式结构的组合有载分接开关中有一定优越性,但在外挂水平布置的组合有载分接开关中,因为引线la、2a、3a、4a、5a、6a、7a、8a、9a、10a、lla、12a要从绝缘隔板的接线桩头C上与有载分接开关选择器的静触头lb、2b、3b、4b、5b、6b、7b、8b、9b、10b、llb、12b连接。因为有载分接开关使用在高电压、大电流的环境中,因电磁力的作用,引线la、2a、3a、4a、5a、6a、7a、8a、9a、10a、11a、12a不能用软线连接,需用圆铜棒弯曲成形,从图2所示可以看出,引线la、2a、3a、4a、5a、6a、7a、8a、9a、10a、11a、12a需弯成各种形状,制作比较困难;由于级间电压,各引线之间要保证一定间距,占用很大空间,开关油室要做得较大,即增加设备成本,也增加变压器油用量;由于电磁力的作用,引线之间位置容易变动,发生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组合式有载分接开关选择器所应用于外挂组合式有载分接开关中所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新的分接选择器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的切换结构。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分接选择器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的切换结构,包括一绝缘开关底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两个静触头,所述至少两个静触头成至少一列间隔地固定在所述绝缘开关底板上,至少两个静触头的内端分别与变压器两个分接绕组电连接;至少一回转轴,所述至少一回转轴上均布有至少两个动触头,至少两个动触头之间电连接;至少一与至少成一列的至少两个静触头对应的弧形导体;所述至少一弧形导体与至少一列上的至少两个静触头的外端位于以所述回转轴的中心为圆心的同一圆周上,且当其中一个动触头在两个静触头之间切换时,另一动触头一定与所述弧形导体电连接。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静触头为三个,三个静触头成至少一列 间隔地固定在所述绝缘开关底板上,三个静触头的内端分别与变压器三个分接绕组电连接;三个静触头的外端与对应的弧形导体位于以所述回转轴的中心为圆心的同一圆周上, 当其中一个动触头在三个静触头之间切换时,另一动触头一定与对应的弧形导体电连接。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当所述的静触头数量超过三个时,所述静触头将成至少两列方式间隔固定在所述绝缘开关底板上,每一静触头的内端分别与变压器对应的分接绕组电连接;每一列具有不超过三个静触头;同时依据静触头的列数配置与其静触头列数对应数量的弧形导体,各个弧形导体之间电连接;在所述回转轴上均布有与静触头列数对应数量的动触头,当其中一个动触头在任意一列中的两个静触头之间切换时,必定有一个动触头一定与一个弧形导体电连接。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静触头分为单数组静触头或双数组静触头,三相的单数组静触头或双数组静触头沿与对应的回转轴轴线平行方向间隔成一排排列,每一相单数组静触头或双数组静触头具有9个静触头,分为三列间隔排列,每一列有三个静触头;对应于每相单数组静触头或双数组静触头,动触头为三个均布在所述回转轴上且相互之间电连接,同时对应于每相单数组静触头或双数组静触头,所述弧形导体也为三个且相互之间电连接,每一个弧形导体对应一列静触头,当其中一个动触头在任意一列中的两个静触头之间切换时,必定有至少一个动触头一定与一个弧形导体电连接。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弧形导体为截面为圆形的弧形导体。由于本技术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显著优点I.省掉开关内部连接导体,使各部件固定可靠,安装方便,减少故障隐患。2.结构尺寸小,可缩小选择器占位空间,缩小开关体积,降低材料成本及变压器油的用量。附图说明图I为现有组合式有载分接开关电路原理示意图。图2为传统组合式有载分接开关电路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分接选择器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的切换结构电路连接原理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分接选择器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的切换结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的分接选择器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的切换结构切换至另一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实施例进一步描述本技术,但所述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是限制本技术。参见图3,图3给出了本技术分接选择器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的切换结构电路连接原理示意图。在图3给出的本技术分接选择器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的切换结构电路连接原理示意图中,静触头数量为三个,分别为静触头101、102、103,三个静触头101、102、103固定在开关绝缘底板401上并呈一列排列,在绝缘底板401的另一侧,三个静触头101、102、103的内端分别与变压器分接绕组电连接。静触头101、103较长, 静触头102较短,这样三个静触头101、102、103的外端101a、102a、103a与弧形导体200位于以回转轴300为圆心的同一圆周上。在回转轴300上呈120度均布有三个动触头310、320、330,三个动触头310、320,330之间相互电连接。当然对于图3给出的本技术分接选择器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的切换结构电路连接原理来说,也可以在回转轴300上呈180度均布有两个动触头。弧形导体200为截面为圆形的弧形导体。根据图3,分接选择器进行分接选择时,回转轴300回转,动触头310在由静触头102切换至静触头103的过程中,动触头330会始终与弧形导体200电连接。而当动触头310在由静触头102切换至静触头101的过程中,动触头330或/和动触头320会始终与弧形导体200电连接。采用该原理后,不再需要引线要从绝缘隔板的接线桩头上与有载分接开关选择器的静触头连接,解决了现有技术的问题。依据图3的原理和结合变压器调压绕组的数量,本技术所描述的静触头、动触头以及弧形导体的数量和布置方式可以进行任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分接选择器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的切换结构,包括:一绝缘开关底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两个静触头,所述至少两个静触头呈至少一列间隔地固定在所述绝缘开关底板上,至少两个静触头的内端分别与变压器两个分接绕组电连接;至少一回转轴,所述至少一回转轴上均布有至少两个动触头,至少两个动触头之间电连接;至少一与至少成一列的至少两个静触头对应的弧形导体;所述至少一弧形导体与至少一列上的至少两个静触头的外端位于以所述回转轴的中心为圆心的同一圆周上,且当其中一个动触头在两个静触头之间切换时,另一动触头一定与所述弧形导体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旭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华明电力设备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华明电力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