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晋暐专利>正文

热交换管排组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66299 阅读:2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08 02: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热交换管排组接结构,其是二管体端部迫紧对接组成,该二管体端部分别成形于一弯管及一直管,定义该二管体端部为一第一管端及一第二管端,其中,该第一管端端口扩张成形为一迫紧缘,该第二管端外部成形有一外径大于第一管端管体内径的凸缘且容置于该第一管端内部,一止泄环套设于第二管端外部并位于迫紧缘及凸缘之间,一环状结合件迫紧套设于第一、第二管端外部,则迫紧缘外部及凸缘为结合件压制迫紧于止泄环,该第一、第二管端迫紧结合,藉此,达到提供容易组装使用或拆解维修、止漏性佳且低制造成本的热交换管排。(*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热交換器的管排组接结构,特别是指由弯管与直管组合形成的热交换管排结构。
技术介绍
铜金属具有高延展性及高热传效率,因此如图I所示,普通的热交换管排10 —般为铜管经自动加工所形成,其是具有数个弯管部11及数个直管部12连接形成一体成型的弯管结构;值得注意的是,铜管价格较其他金属材质的管体昂贵,且一体成型的管排结构在局部管体破损渗漏时,只能藉由更换整组管排达成维修止渗,显有成本高昂的问题;因此,相关产业界发展出以不锈钢管或其他金属材质管体制成弯管部及直管部,其主要通过氩焊焊接加工或机械自动加工制成一体成型的管排结构,藉以改善上述高成本的使用问题。 然而,上述焊接形成或自动弯管形成一体成型的热交换管排结构,其管体弯折处的结构强度低,同时也不易清洗除垢,且作为太阳能集散用或热交换用的管体时,其管体的管壁均十分的薄,而整体管排的两端另需要设置螺纹,以利与外部的管体接合,以往均是于管体表面上成型,或以直接粘合的方式接合,如此,极易造成该管体接合端部的损害,且因管壁的厚度有限,因此进行表面螺纹成型加工,不但无法使该螺纹顺利成型,延伸加工成本高的问题,更甚者,当该螺纹螺接相对结构并受到拉扯的力量吋,该螺纹极易损害,管端亦被挤压变形,无法因应目前实际上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ー种热交换管排组接结构,其主要是由多个弯管及多个直管组接形成,通过直管与弯管的组接结构,使热交换管排在低制造成本的前提下,达到容易组装使用或拆解维修,且直管与弯管结合处具有良好止漏性的目的。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ー种热交換管排组接结构,其中,该组接结构是具有ニ管体端部对接组成,该ニ管体端部是分别成形于ー弯管及一直管,定义该ニ管体端部为ー第一管端及一第二管端;该组接结构包括该第一管端,是端ロ扩张成形为一迫紧缘;该第二管端,是外部成形有一凸缘,该凸缘外径是大于该第一管端的管体内径,该凸缘成形有相対的一受カ侧及一抵制侧,且该凸缘至该第二管端末端成形为一容置段,该容置段外径小于该第一管端的管体内径并容置于该第一管端内部;一止泄环,是套设于该第二管端的容置段,且该止泄环位于该第一管端的迫紧缘与该第二管端的凸缘抵制侧之间;至少ー结合件,是中段成形为ー压迫部以及ニ自由端自该压迫部两端延伸成形,该压迫部是成形为对应该管端表面的形状且其内面凹设有ー环凹,令该结合件设于该第一、第二管端外部且迫紧对合其自由端,该第一管端的迫紧缘外部及该第二管端的凸缘受力侧为该环凹压制迫紧于该止泄环,该第一、第二管端迫紧结合。所述的热交换管排组接结构,其中,该组接结构具有一该结合件,该结合件压迫部成形为环状,且该结合件的ニ自由端各开设有一穿孔,一螺栓是穿置该ニ穿孔与一螺帽对锁,令该结合件的ニ自由端对合,该结合件的压迫部迫紧于该第一、第二管端外部。所述的热交换管排组接结构,其中,所述组接结构具有ニ该结合件,该结合件压迫部成形为弧形,且各该结合件的ニ自由端各开设有一穿孔,令ニ螺栓是分别穿置该ニ结合件的对合自由端的重迭穿孔,该ニ结合件的自由端对合迫紧,该ニ结合件的压迫部对合迫紧于该第一、第二管端外部。所述的热交换管排组接结构,其中,所述第一管端内部成形有一^^制缘,且该卡制缘至该迫紧缘之间成形为ー套接段,该套接段内径是小于该迫紧缘内径且大于该第一管端的管体内径,令该第二管端的容置段容置于该第一管端的套接段内,且该容置段末端靠抵于该卡制缘上。所述的热交換管排组接结构,其中,所述第一管端是成形于该弯管的管体端部,所述第二管端是成形于直管的管体端部,且该弯管成形有ニ该第一管端,该直管成形有ニ该 第二管端。所述的热交換管排组接结构,其中,所述第一管端是成形于所述直管的管体端部,所述第二管端是成形于弯管的管体端部,且该直管成形有ニ该第一管端,该弯管成形有ニ该第二管端。本技术热交换管排组接结构,其是ニ管体端部迫紧对接组成,该ニ管体端部分别成形于ー弯管及一直管,藉此达到容易组装使用或拆解维修、止漏性佳且降低了制造成本。附图说明图I是普通一体成型的热交换管排结构外观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热交换管排组接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热交换管排组接结构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4A是本技术热交换管排组接结构的组合剖视示意图;图4B是图4A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热交换管排组接结构另一实施态样的组合剖视局部放大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配合ニ结合件的实施态样组合外观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是热交换管排11是弯管部12是直管部A是弯管B是直管20是第一管端21是迫紧缘22是卡制缘23是套接段30是第二管端31是凸缘311是受カ侧312是抵制侧32是容置段40是止泄环50是结合件51是压迫部511是环凹52是自由端521是穿孔60是螺栓61是螺帽d20是第一管端管体内径d21是迫紧缘内径d23是套接段内径D31是凸缘外径D32是容置段外径具体实施方式首先,请以图2配合图3、4A、4B观之,本技术所提供ー种热交換管排组接结构的较佳实施例,该组接结构主要具有ニ管体端部对接组成,该ニ管体端部是分别成形于ー弯管A及一直管B,定义该ニ管体端部为ー第一管端20及一第二管端30,该组接结构包括该第一、第二管端20、30、一止泄环40、一结合件50以及ー螺栓60,其中该第一管端20,是端ロ扩张成形为一迫紧缘21 ;该第二管端30,是外部成形有ー凸缘31,该凸缘31外径D31是大于该第一管端20的管体内径d20,该凸缘31成形有相対的一受カ侧311及一抵制侧312,且该凸缘31至该第二管端30末端成形为一容置段32,该容置段32外径D32小于该第一管端20的管体内径d20并容置于该第一管端20内部;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一管端20是成形于该弯管A的管体端部,该第二管端30是成形于直管B的管体端部,且该弯管A成形有ニ该第一管端20,该直管B成形有ニ该第二管端30 ;另,该第一管端20亦得以成形于该直管B,该第二管端30则得以成形于该弯管A ;该止泄环40,是套设于该第二管端30的容置段32,且该止泄环40位于该第一管端20的迫紧缘21与该第二管端30的凸缘31抵制侧312之间,供防止热交换管排内部冷却水渗出;该结合件50,是中段成形为ー环状压迫部51以及ニ自由端52自该压迫部51两端延伸成形,该压迫部51内面凹设有ー环凹511,令该结合件50套设于该第一、第二管端20、30外部且迫紧对合该ニ自由端52,该迫紧缘21外部及该凸缘31受カ侧311为该环凹511压制迫紧于该止泄环40,该第一、第二管端20、30迫紧结合。以上所述即为本技术实施例主要构件及其组态说明,至于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操作方式及其功效,做以下说明。请配合參阅图4A、4B所示,本技术热交换管排组接结构,主要是藉由令该结合件50的ニ自由端52对合,使得该压迫部51以其环凹511压制该第一管端20的迫紧缘21及该第二管端30的凸缘31,则该迫紧缘21与该凸缘31迫紧夹合该止泄环40,则该止泄环40封闭该第一、第二管端20、30之间空隙,达到以低制造成本紧密结合该ニ管端20、30的目的。此外,于本实施例中,如图2、4A所示,该结合件50是通过于其ニ自由端52各开设有一穿孔521,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交换管排组接结构,其特征是:该组接结构是具有二管体端部对接组成,该二管体端部是分别成形于一弯管及一直管,定义该二管体端部为一第一管端及一第二管端;该组接结构包括:该第一管端,是端口扩张成形为一迫紧缘;该第二管端,是外部成形有一凸缘,该凸缘外径是大于该第一管端的管体内径,该凸缘成形有相对的一受力侧及一抵制侧,且该凸缘至该第二管端末端成形为一容置段,该容置段外径小于该第一管端的管体内径并容置于该第一管端内部;一止泄环,是套设于该第二管端的容置段,且该止泄环位于该第一管端的迫紧缘与该第二管端的凸缘抵制侧之间;至少一结合件,是中段成形为一压迫部以及二自由端自该压迫部两端延伸成形,该压迫部是成形为对应该管端表面的形状且其内面凹设有一环凹,令该结合件设于该第一、第二管端外部且迫紧对合其自由端,该第一管端的迫紧缘外部及该第二管端的凸缘受力侧为该环凹压制迫紧于该止泄环,该第一、第二管端迫紧结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晋暐
申请(专利权)人:张晋暐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