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轨焊前轨端校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054860 阅读:2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07 06: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钢轨焊前轨端校直装置,包括油缸,油缸的活塞杆与上活动压头座相连,上活动压头座的下端设置有至少两个上活动压头,上活动压头座与各上活动压头之间均设置有间隙,上活动压头座与上活动压头的间隙内设置有上挡板,上挡板在邻近上活动压头的一侧设置有凸起的上支撑台,上挡板与上挡板油缸相连;通过多对上活动压头和下活动压头相互作用,可以经简易调解后,针对不同弯曲度的钢轨进行一次性多工位施压校直,替代了现有技术中的单点校直方式,提高了校直效率,且操作更加简便。(*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校直装置,特别是一种钢轨焊前轨端校直装置
技术介绍
校直机是对金属棒材、管材、线材等进行校直的设备,校直机通过校直辊对棒材等进行挤压使其改变直线度,一般有两排校直辊,数量不等,也有两辊校直机,依靠两辊的角度变化对不同直径的材料进行校直,主要类型有压カ校直机、平衡滚校直机、斜滚校直机、旋转反弯校直机等等。其中压カ校直是利用活动压头施加压力,使安放在两个固定支点间的钢轨弯曲,而实现的钢轨形状缺陷的矫正;压カ校直机分立式和卧式两种,按动力来源又分为液压传动和机械传动两类,压カ校直时将钢轨的弯曲部分放在活动压头下面,向反向弯曲,载荷卸 去后,钢轨经弹复正好达到平直;若反弯不足,应进行第二次补充校直,若反弯过头,要在相反方向再进行反弯,直至平直为止。现有技术中的压カ校直机通常只包括ー对活动压头,需要不停地检测钢轨形状缺陷并进行调节矫正,操作繁琐,且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ー种校直效率高、且操作简便的钢轨焊前轨端校直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钢轨焊前轨端校直装置,包括油缸,油缸的活塞杆与上活动压头座相连,上活动压头座的下端设置有至少两个上活动压头,上活动压头座与各上活动压头之间均设置有间隙,上活动压头座与上活动压头的间隙内设置有上挡板,上挡板在邻近上活动压头的ー侧设置有凸起的上支撑台,上挡板与上挡板油缸相连;上活动压头座的下方设置有下活动压头座,下活动压头座的上端设置有下活动压头,下活动压头座的数量与上活动压头座的数量相等,下活动压头座与各下活动压头之间均设置有间隙,下活动压头座与下活动压头的间隙内设置有下挡板,下挡板在邻近下活动压头的ー侧设置有凸起的下支撑台,下挡板与下挡板油缸相连。所述各上活动压头和下活动压头均是沿竖直方向的拉伸体,所述上活动压头与下活动压头在竖直方向上成对设置。采用这样的结构,通过成对的上活动压头及下活动压头相互施压,可实现校直。所述各上活动压头的中心线的连线、各上活动压头的中心线连线均与上挡板油缸的活塞杆轴向平行;所述各下活动压头的中心线的连线、各下活动压头的中心线连线均与下挡板油缸的活塞杆轴向平行;所述上挡板油缸的活塞杆轴向与下挡板油缸的活塞杆轴向平行。采用这样的结构,可以通过上挡板油缸和下挡板油缸推动上支撑台和下支撑台移动,从而与不同的上活动压头和下活动压头接触,并起到支撑作用。所述上活动压头座与各上活动压头间均设置有上复位机构,所述下活动压头座与各下活动压头间均设置有下复位机构。采用这样的结构,可以使上活动压头座与各上活动压头间、下活动压头座与各下活动压头间保持间隙。所述上复位机构为弹簧,所述下复位机构为弹簧。采用这样的复位机构,结构简单。所述上活动压头的中心线的连线为直线,所述上活动压头的数量为五个,分别为第一上活动压头、第二上活动压头、第三上活动压头、第四上活动压头和第五上活动压头,所述第三上活动压头沿上活动压头的中心线的连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上活动压头和第五上活动压头,所述第三上活动压头与第一上活动压头之间设置有第二上活动压头,所述第三上活动压头与第五上活动压头之间设置有第四上活动压头,所述第一上活动压头与第三上活动压头的距离等于第五上活动压头与第三上活动压 头的距离,所述第二上活动压头与第三上活动压头的距离等于第四上活动压头与第三上活动压头的距离;所述下活动压头的中心线的连线为直线,所述下活动压头的数量为五个,分别为第一下活动压头、第二下活动压头、第三下活动压头、第四下活动压头和第五下活动压头,所述第三下活动压头沿下活动压头的中心线的连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下活动压头和第五下活动压头,所述第三下活动压头与第一下活动压头之间设置有第二下活动压头,所述第三下活动压头与第五下活动压头之间设置有第四下活动压头,所述第一下活动压头与第三下活动压头的距离等于第五下活动压头与第三下活动压头的距离,所述第二下活动压头与第三下活动压头的距离等于第四下活动压头与第三下活动压头的距离。采用这样的结构,可以通过五个エ位,同时或分别与钢轨进行施压校直。所述上支撑台的数量为四个,所述上支撑台的中心线的连线为直线,所述上支撑台分别为第一上支撑台、第二上支撑台、第三上支撑台及第四上支撑台,所述第一上支撑台和第三上支撑台分设于第二上支撑台两侧,所述第四上支撑台位于第三上支撑台远离第二上支撑台ー侧,所述第一上支撑台与第三上支撑台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二上活动压头与第四活动压头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上支撑台与第四上支撑台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一上活动压头与第五上活动压头之间的距离;所述下支撑台的数量为四个,所述下支撑台的中心线的连线为直线,所述下支撑台分别为第一下支撑台、第二下支撑台、第三下支撑台及第四下支撑台,所述第一下支撑台和第三下支撑台分设于第二下支撑台两侧,所述第四下支撑台位于第三下支撑台远离第二下支撑台ー侧,所述第一下支撑台与第三下支撑台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二下活动压头与第四活动压头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下支撑台与第四下支撑台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一下活动压头与第五下活动压头之间的距离。采用这样的结构,可以预设五个エ位,并经调解后,同时或分别与钢轨进行施压校直。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多对上活动压头和下活动压头相互作用,可以经简易调解后,针对不同弯曲度的钢轨进行一次性多エ位施压校直,替代了现有技术中的单点校直方式,提高了校直效率,且操作更加简便。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油缸一I ;上活动压头座一2 ;上挡板油缸一3 ;上支撑台一4 ;上复位机构一5 ;上活动压头一6 ;下活动压头一7 ;下复位机构一8 ;下支撑台一9 ;下挡板油缸一10 ;下活动压头座一11 ;上挡板一12 ;下档板一13 ;第一上活动压头ー601a;第二上活动压头ー602a;第三上活动压头ー603a;第四上活动压头ー604a;第五上活动压头ー605a;第一上支撑台ー401a ;第二上支撑台ー402a ;第二上支撑台一403a ;第四上支撑台一404a ;第一下活动压头ー701b;第二下活动压头ー702b;第三下活动压头ー703b;第四下活动压头ー704b;第五下活动压头ー705b;第一下支撑台ー901b ;第二下支撑台一902b ;第三下支撑台ー903b ;第四下支撑台ー904b。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歩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I所示,本技术钢轨焊前轨端校直装置包括用以施加校直压カ的油缸1,油缸I的活塞杆与上活动压头座2顶端连接,上活动压头座2的下端设置有至少两个上活动压头6,上活动压头6与上活动压头座2可同步移动,上活动压头6的底部可与钢轨的上表面接触并施压,上活动压头6的底部均与水平面平行,当上活动压头6的数量为多个吋,各上活动压头6底部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上活动压头座2与各上活动压头6的上方均设置有间隙,在实现同步移动的同时上活动压头6与上活动压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钢轨焊前轨端校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油缸,油缸的活塞杆与上活动压头座相连,上活动压头座的下端设置有至少两个上活动压头,上活动压头座与各上活动压头之间均设置有间隙,上活动压头座与上活动压头的间隙内设置有上挡板,上挡板在邻近上活动压头的一侧设置有凸起的上支撑台,上挡板与上挡板油缸相连;上活动压头座的下方设置有下活动压头座,下活动压头座的上端设置有下活动压头,下活动压头座的数量与上活动压头座的数量相等,下活动压头座与各下活动压头之间均设置有间隙,下活动压头座与下活动压头的间隙内设置有下挡板,下挡板在邻近下活动压头的一侧设置有凸起的下支撑台,下挡板与下挡板油缸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振地曹鹏成税卓平王红亮徐振龙陈幼林翟勇刘延龙龚斯昆林晓波张长春王贵荣周雪梅俞培金于晓明张天民谢铭刚卫文江韩世卓江声华孙茂新成平周志江徐伟人张建强姚冬夏耀宗王五一潘岳山滕永平刘秉一李顺成董平禹王玉辉郭晋龙王树清李敬刚刘伟崔越周海冰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二十三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