辊式卷边装置及辊式卷边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04947 阅读:2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在辊式卷边处理初期状态下,利用辊(48)开始折弯立起突缘(65)。此时,在辊(48)和立起突缘(65)的接点(70),利用辊(48)和辅助辊(51)的强挟持作用,使第1板材(63)和承载表面(15)紧密接触。另外,在接点(70)以外的部位,由于反作用而使承载表面(15)脱离第1板材(63)。由于滑块(22、22)可以沿承模(10)一侧的导轨(21、21)移动,所以承模(10)以接点(70)为中心向图中顺时针方向旋转。通过承模(10)以接点(70)为中心旋转,保证了接点(70)处的密接性。其结果,可以实现没有褶皱聚集、波纹、变形的形状良好的卷边处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辊式巻边技术的改良。
技术介绍
使2张板材重叠并将一 张板材的边缘折弯到另 一 张板材的边缘上 而使2张板材的边缘连接的加工技术已被广泛实施,并且称这种技术 为巻边。在巻边技术中,使用沖模的压力巻边法已为人熟知,但也有采用 其他方式的辊式巻边法(例如,参照日本特公平7 - 16731号公报(图 1、图3)。)。基于后述附图对日本特公平7 - 16731号公报进行说明。图16(a) 以及图16 (b)为说明现有技术的基本原理的图。图16 (a)中,在 巻边模101上载置工件102,并用夹紧机构103、 103的夹紧臂104、 104压住该工件102的边缘。图16 (b)中,工件102是将第2板材108重叠到具有立起突缘 106的第1板材107上而形成的工件。并且,通过使用机械臂110所 具有的辊111来折弯立起突缘106。其结果,能够将第1板材107的 边缘(立起突缘106)巻贴在第2板材108的边缘上,从而能够实现 第1板材107与第2板材108的连接。图17为沿图16 (b)的17-17线的剖面图,示出了通过多个夹 紧臂104A、 104B、 104C、 104D压住工件102的实例。但是,巻边模 101的承载表面113必须与第1板材107的形状相同。由于巻边模101 为机械加工品,所以形状精度良好。但是,使胚料塑性变形而得的第 1板材107的形状受到回弹影响等而有差异。在夹紧臂104A、 104B、 104C、 104D为非夹紧状态时,将会局部地产生间隙114。如果为夹紧臂104A、 104B、 104C、 104D夹紧的状 态,则能够特别地通过夹紧臂104C、 104D的作用使间隙114实质地 为零。如果工件102为发动机罩或门等所谓单个物件,则可以通过夹紧 臂的适当的配置及数量来消除间隙114。并且,所谓单个物件指尺寸 符合巻边模101的承载程度的物品。以下,对工件为远大于单个物件、即很大部分在巻边模外的大型 部件的情况进行探讨。图18 (a)至图18 (d)为在车身中适用现有 的辊式巻边法时的说明图。在图18(a)中示出了工件120的简图, 该工件120为白合金车身,是由多个板组合而成的大型构造物。图18 (b)为图18 (a)的b部的放大图,示出了后车轮拱罩121。图18 (c)为沿图18 (b)的C-C线的剖面图,将第2板材124 重叠到具有立起突缘122的第1板材123上,示出了通过巻边加工折 弯立起突缘122之前的状态。图18 (d)示出了巻边加工后的状态, 示出了能够通过将第1板材123的下端、即立起突缘122巻合到第2 板材124的下端,而使第2板材124结合到第1板材123上。图19示出了使第1板材123承载在下巻边模101上,并利用辊106将 立起突缘122折弯到与所述第1板材123重叠的第2板材124上的情 况。此时,利用夹紧臂104A、 104B、 104C、 104D压住后车轮拱罩 121,由于第1板材123为构成车身的刚性部件,所以难以挠曲,结 果留下间隙125。如果在留有间隙125状况下进行辊式巻边,那么将会产生所谓褶 皱聚集、起波紋造成成品形状不良。由于不能允许有间隙125,为消 除该间隙125要加强夹紧力,这样会在保持臂121上产生挤压损伤或 者使保持臂121变形。由于以上理由,使用现有巻边模101的辊式巻边不能适用于白合 金车身等刚性部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即使是白合金车身等刚性部件也可 适用的辊式巻边技术。本专利技术的第l技术方案中,将第2板材抵接到边缘具有立起突缘 的第l板材上,一边用承模承载第l板材一边用辊折弯所述立起突缘,由此将第l板材的边缘巻贴在第2板材的边缘上,其中,所述承模具有至少夹住所述第1板材的可移动的夹紧机构,是在该夹紧机构把持 第1板材的状态下进行使用的可动模。本专利技术的第2技术方案中,夹紧机构以在辊挤压立起突缘时允许 承模从第1板材脱离的方向可以移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承模上。本专利技术的第3技术方案中,辊与用于规定移动轨迹的辅助辊一起 移动,在所述承模上设置有用于规定该辅助辊的移动轨迹的引导槽。本专利技术的第4技术方案中,第1板材为由多个板连接而成的难以 挠曲的刚性部件。本专利技术的第5技术方案中,将第2板材抵接到在边缘具有立起突 缘的第l板材上, 一边用承模承载第l板材一边用辊折弯所述立起突 缘,由此将第1板材的边缘巻贴在第2板材的边缘上,其中,在辊的 部位使第1板材紧密接触承模,而在其他部位使第1板材与承模分离, 以这种方式进行巻边加工。本专利技术的第l技术方案中,承模是在用夹紧机构把持第l板材的 状态下进行使用的可动模,因此可以安装在机械臂的前端。而且,由 于承模可在第l板材上移动,所以在辊式巻边中对夹紧机构施加较大 的力时,承模自身会变位。现有技术是使工件追随固定的巻边模的形态,而在本专利技术中是使 承模追随固定的第l板材。因此,即使第l板材为难以挠曲的构成部 件,也能够实施没有褶皱聚集、波紋、变形的良好的巻边加工。本专利技术的第2技术方案中,以可向着在辊挤压立起突缘时允许承 模脱离第l板材的方向移动的方式将夹紧机构设置在承模上。如果是承模脱离第l板材的方向,则能够仅通过导轨和滑块的组合将夹紧机 构安装在承模上,能够实现辊式巻边装置的筒单化和装置费用的降低。本专利技术的第3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承模上设置引导槽来引导辊。 尽管为了沿着从第1板材延伸的立起突缘而预先对机械手进行了设 定,对于该设定和实际的机械臂移动轨迹,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偏差。 在本专利技术中由于用引导槽对辊导向,所以不必担心产生偏差。其结果, 能够正确地对立起突缘进行巻边处理。本专利技术的第4技术方案,适用于由多个板连接而成的难以挠曲的 刚性部件。即,能够对白合金车身等的刚性部件实施巻边加工,能够 ;咸^氐力口工成本。本专利技术的第5技术方案中,以允许在辊的部位使第l板材紧密接 触承模,而在其他部位允许第1板材脱离承模并进行巻边加工。现有 技术是使工件追随固定的巻边模的形态,而在本专利技术中是使承模追随 固定的第l板材。因此,即使第1板材为难以挠曲的构成部件,也能 够实施没有褶皱聚集、波紋、变形的良好的巻边加工。其他的特征和效果可根据实施例的记载以及所附的权利要求书 得到明确。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典型实施例的辊式巻边装置的承模的主视图。图2为图1的2-2线剖面图。图3为图1的3-3线剖面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典型实施例的附件的立体图。图5为图4的5-5线剖面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典型实施例的承模待机时的说明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典型实施例的承模设置开始时的说明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典型实施例的承模设置结束时的说明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典型实施例的巻边工序说明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的典型实施例的预备巻边处理的说明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的典型实施例的实质巻边处理的说明图。图12为对本专利技术的典型实施例的承模设置时的作用进行说明的 俯视图。图13为对本专利技术的典型实施例的承模设置时的作用进行说明的俯视图。图13为对本专利技术的典型实施例的辊式卷边处理初期的作用进行说明的俯一见图。图13为对本专利技术的典型实施例的辊式卷边处理末期的作用进行说明的俯一见图。图15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其他的典型实施例的夹紧机构。图16为对现有技术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辊式卷边装置,将第2板材抵接到边缘具有立起突缘的第1板材上,一边用承模承载第1板材一边用辊折弯所述立起突缘,由此将第1板材的边缘卷贴在第2板材的边缘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模具有至少夹住所述第1板材的可移动的夹紧机构,是在该夹紧机构把持第1板材的状态下进行使用的可动模。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长谷川荣作木内义之中村刚植松典子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