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灌型城市雨洪综合利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045336 阅读:2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06 01:34
一种能够满足城市生态用水要求,并实现对城市雨水系统的、可持续调节的回灌型城市雨洪综合利用系统。它是以对雨水的调蓄为主,配以滞留和储水设施的系统工程,可广泛使用于城市雨洪利用和地下水回灌领域。根据对地下水位和地下漏斗监测、降雨和汇流分析,确定重点回灌区域,合理布置洼地渗水池、渗井和深层回灌井,将雨水分散滞留,就地回灌。通过渗透管道、暗河、明渠的连接,以及闸门、水泵等人工控制措施,使水体在连接环路中流动,延长了回灌作用的时间,增强雨水的自净能力,有效解决雨洪产生速度快和渗透回灌缓慢之间的矛盾。通过回灌补源地下水,结合地表河湖水系的规划,实现城市雨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综合调节,减小工程设施的投入,有效缓解地下水位下降引发的地面沉降等灾害。通过在环路上建立水生态园,增强滞留和调节能力,并结合地表水系及两岸生态河堤的建设,促进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目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一种联合调节城市雨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利用城市雨洪回灌补源地下水的综合系统。
技术介绍
现在国际上对地下含水层的回灌和再利用通称ASR(Aquifer storage andrecovery)技术,ASR技术已发展形成了“收集-预处理-回灌-抽取-再利用”的回灌过程,包括地表入渗、坑塘入渗、渗井入渗、水平辐射井入渗、加压式人工回灌井等主要回灌设施。现有的城市雨洪利用通过洼地-渗渠、渗渠-渗管、洼地-渗沟-雨水排水系统等组合形式,建立包括雨水收集、处理、储存、排放、浇灌取水等综合试验点。但是这些试验点主要针对城市某个特定区域,没有考虑城市的总体规划,未成系统。 加之城市建筑密度增大、路面硬化、透水面积减小、绿地设计高出地面等,使得区域内的地表径流系数增大,区域汇流速度加快,现有城市雨洪利用工程对短时间内成倍增长的洪峰无法进行有效的调蓄,城市雨洪仍采用大量外排的方式,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这些工程大多都是以静水方式储存,水体污染严重,工程设施投入较大,利用效率低,而且很难满足城市的生态景观用水。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有效解决雨洪产生速度快和渗透回灌缓慢、降雨时空分布集中和雨水资源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回灌型城市雨洪综合利用系统,由回灌点(包括洼地渗水池、地下渗井、深层回灌井)、连接管路(包括渗透管道、暗河、明渠)、水泵、控制闸门、水生态园和排洪渠道等设施组成。其特征在于:利用连接管路将散布于城市区域的各雨水收集点进行连接,并在连接线路上配以闸门、水泵等人工控制措施,使水体沿环路循环流动,实现以调蓄为主的动水回灌方式,补源地下含水层,利用明渠恢复城市地表水系,通过建立生态河堤和水生态园,满足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军刘蛟高旭阳
申请(专利权)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