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用敷贴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42578 阅读:4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05 20:59
一种外用敷贴带,属于医用敷料技术领域。包括防水透气背层、亲肤面层、棉芯和覆盖在亲肤面层背对防水透气背层一侧的并且与涂覆在亲肤面层上的胶层相结合的离型层,特点:所述的亲肤面层的四周边缘部位与所述的防水透气背层的四周边缘部位彼此结合为一个整体,而亲肤面层的中部区域与防水透气背层的中部区域共同地构成为一棉芯腔,所述的棉芯位于棉芯腔内,在该棉芯上并且朝向亲肤面层的一侧构成有凹入于棉芯的表面的集液导流凹槽,并且集液导流凹槽是贯通的。优点:能防止渗漏,避免药液向外蔓延;避免胶层对棉芯产生干涉,保障棉芯的卫生;起到阻止离型层在对应于防粘条的位置与胶层粘合,有助于使用时快捷地将离型层与亲肤面层分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用敷料
,具体涉及一种外用敷贴带
技术介绍
外用敷贴带即医用敷贴在已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可以大量见诸,略以例举的如授权公告号CN2438436Y (广谱抗菌贴)、CN1291704C (一种术后切口敷贴的设计方法)、CN2696662Y (一种术后切口敷贴)、CN200960223Y (自粘性无菌敷贴胶布)、CN201308581Y (具有多层吸水结构的医用敷贴)、CN201572340U (—种可加药药贴)、CN201879911U (—种自粘性医用敷贴)、公布号CN102166370A (护创敷贴及其制备工艺)、CN202122720U (—种药贴)、CN202235923U (医用敷贴)、公布号CN102267266A (—种用于暖贴的透气膜、其制备方法及 应用)、CN2021364383U (医用敷贴)和CN202173511U (用于伤口临时护理的防护贴),等等。并不限于上面例举的专利和/或非专利申请方案存在以下通弊其一,因用于吸取药液的棉芯不具有导流与阻流的功能,于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暴露出的药液蔓延乃至渗漏情形似乎是司空见惯的,而药液渗漏不论是医务人员还是患者都是忌讳的,因为不仅脏及被褥与服饰,而且还会影响治疗效果,尤其造成药物浪费;其二,由于涂覆(涂抹)在亲肤面层上的用于使敷贴与患者肌肤粘贴的胶层与棉芯之间无分界或分界不明显,因此一方面容易对棉芯产生干涉,另一方面造成胶料浪费;其三,由于覆盖在亲肤面层上的离型纸(也称离型层)的四周边缘部位整体与亲肤面层四周的胶层贴合在一起,因此在启用时难以快捷而方便地将离型纸揭除,尤其对于视力欠佳者而言,将离型纸揭除较为困难。鉴于上述已有技术存在的弊端,本申请人作了积极的设计,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首要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防止药液向外蔓延和渗漏而藉以避免浪费药液并确保敷药效果以及避免脏及衣被的外用敷贴带。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利于防止结合于亲肤面层上的胶层与棉芯相干涉而藉以保障棉芯的清洁并且节约胶层材料的外用敷贴带。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益于方便而快捷地将离型层从亲肤面层上揭除而藉以节约时间的外用敷贴带。为体现完成本专利技术的首要任务,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外用敷贴带,包括一防水透气背层、与防水透气背层在使用状态下朝向患者肌肤的一侧相结合的亲肤面层、位于防水透气背层与亲肤面层之间的一棉芯和覆盖在亲肤面层背对所述防水透气背层一侧的并且与涂覆在亲肤面层上的胶层相结合的一离型层,特征在于所述的亲肤面层的四周边缘部位与所述的防水透气背层的四周边缘部位彼此结合为一个整体,而亲肤面层的中部区域与防水透气背层的中部区域共同地构成为一棉芯腔,所述的棉芯位于棉芯腔内,在该棉芯上并且朝向亲肤面层的一侧构成有凹入于棉芯的表面的集液导流凹槽,并且集液导流凹槽是贯通的。为体现完成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任务,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胶层涂覆在所述亲肤面层朝向所述离型层的一侧的四周边缘部位,并且胶层朝向所述棉芯的一侧的四周边缘部位与棉芯之间保持有断胶间隙。为体现完成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任务,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在所述胶层的四周边缘部位中的任意一个边缘部位粘贴有一防粘条,藉由该防粘条阻止所述离型层在对应于防粘条的位置与所述胶层粘合。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集液层流凹槽的整体形状为圆形或矩形。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集液导流凹槽的数量为一个或彼此间隔的复数个。 在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防粘条的宽度为所述胶层的宽度的四分之一至六分之一。在本专利技术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离型层朝向外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防粘条的位置设置有用于示意剥离离型层的指示标记,并且离型层对应于防粘条的部位构成为自由区。在本专利技术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防水透气背层的克重为30_40g/m2,所述的亲肤面层的克重为15-30g/ m2,所述的棉芯的克重为250-350g/ m2,所述的离型层的克重为60-120g/ m2,所述胶层的厚度为O. 1-0. 5 mm。在本专利技术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棉芯由按重量份数配比的以下原料构成粘胶短纤60-80份、高吸水纤维10-20份和低熔点纤维10-20份;所述的防水透气背层为无纺布;所述亲肤面层为无纺布。在本专利技术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高吸水纤维为SAP纤维;所述的低熔点纤维为低熔点聚酯纤维。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相对于已有技术具有以下技术效果其一,由于在棉芯上构成有集液导流凹槽,因而可以起到导流与阻流的双重作用,既能防止渗漏,又能避免药液向外蔓延;其二,由于将涂覆于亲肤面层的四周边缘部位的胶层与棉芯之间保持有断胶间隙,因而可避免胶层对棉芯产生干涉,保障棉芯的卫生;其三,由于在胶层的四周边缘部位中的任意一个边缘部位粘贴有防粘条,因而可起到阻止离型层在对应于防粘条的位置与胶层粘合,有助于使用时快捷地将离型层与亲肤面层分离。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结构图。图2为图I的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使专利局的审查员尤其是公众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将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专利技术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专利技术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范畴。实施例I : 请参见图I和图2,给出了由无纺布担当的并且克重为30g/Iif的防水透气背层1,并且给出了同样由无纺布担当的克重为20g/ m2的亲肤面层2,还给出了棉芯3和离型层4,棉芯3的克重为250g/ m2,该棉芯3是由以下按重量份数配比的原料构成的,粘胶短纤80份、高吸水纤维即SAP纤维10份和低熔点纤维(也称低熔纤维)即低熔点聚酯纤维15份。SAP(Super Absorbent Polymer)是一种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业界称高吸水树脂,具有吸收比自身重几百至几千倍水的高吸水功能,并且保水性能优良,一旦吸水膨胀成为凝胶状态时,纵使加压也难以将水分离出来。离型层4的克重为90g/ m%并且由格拉辛纸担当。由图I和图2所示,亲肤面层2结合于防水透气背层I在所用状态下朝现患者肌肤的一侧即结合在图示位置状态朝向上的一侧,具体是通过针刺工艺将亲肤面层2的四周边缘部位与防水透气背层I的四周边缘部位结合,使两者构成为一个整体。亲肤面层2的 中部区域与防水透气背层I的中部区域共同地构成为一棉芯腔5,前述的棉芯3位于该棉芯腔5内。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在棉芯3上并且朝向亲肤面层2的一侧以模方式构成有一凹入亲肤面层2的表面的一对彼此间隔的集液导流凹槽31,各集液导流凹槽31是贯通的,一对集液导流凹槽31形成了中国汉字的回字形。在本实施例中,位于中央的一个集液导流凹槽31的整体形状呈圆形,具体而言呈椭圆形,而位于外部的一个集液导流凹槽31的整体形状呈矩形,但是不能凭此而限制本专利技术方案,因为完全可以将居于中央的集液导流凹槽31的形状设计为口字形,又,可将居于外部的一个集液导流凹槽31设计成圆形,及,将两个集液导流凹槽31均设计成圆形。当棉芯3吸取药液时,由于集液导流凹槽31的存在而可起到导流与阻流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外用敷贴带,包括一防水透气背层(1)、与防水透气背层(1)在使用状态下朝向患者肌肤的一侧相结合的亲肤面层(2)、位于防水透气背层(1)与亲肤面层(2)之间的一棉芯(3)和覆盖在亲肤面层(2)背对所述防水透气背层(1)一侧的并且与涂覆在亲肤面层(2)上的胶层(21)相结合的一离型层(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亲肤面层(2)的四周边缘部位与所述的防水透气背层(1)的四周边缘部位彼此结合为一个整体,而亲肤面层(2)的中部区域与防水透气背层(1)的中部区域共同地构成为一棉芯腔(5),所述的棉芯(3)位于棉芯腔(5)内,在该棉芯(3)上并且朝向亲肤面层(2)的一侧构成有凹入于棉芯(3)的表面的集液导流凹槽(31),并且集液导流凹槽(31)是贯通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立新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艾美医疗用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