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山东大学专利>正文

湿式冷却塔填料的一种新型布置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038514 阅读:2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03 05: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湿式冷却塔填料的一种新型布置系统,属于火力发电和原子能发电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为提高自然通风逆湿式冷却塔的冷却效率而采取的填料的一种新型布置系统。该新型布置系统采用非均匀布置,即沿着湿式冷却塔的直径方向填料采取一种非等高布置系统。在湿式冷却塔的中心位置填料最薄,塔的外沿部分填料高度次之,中间某个直径范围内填料最厚,这样可以均匀塔内各处的传热传质性能,改善塔内的空气动力场,满足冷却塔内部配风与填料的最优匹配,提高冷却塔的冷却效率。该技术可应用于大型湿式冷却塔的填料布置中。(*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火力发电和原子能发电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为提高自然通风逆湿式冷却塔的冷却效率而采取的填料的一种新型布置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火力发电厂(包括原子能发电厂)冷却塔所采用的主流塔型是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填料的常规设计为填料在冷却塔内部均匀布置,不同半径处均为等高布置。随着机组容量的增大,冷却塔体积也越来越大,填料区的面积也越来越大,对100MW机组而言,填料面积达到12000m2,如此大的冷却塔面积,很难保证填料区的均匀通风。环境风从冷却塔底部进风口进入后,流经雨区和填料区的过程,是一个逐渐吸热和吸湿的过程,越靠近冷却塔中心位置,湿空气的温度越高,湿度越大,吸热能力变差,导致冷却塔内部空气流速分布不均,产生漩涡,破坏了塔内的空气动力场分布,导致冷却塔的冷却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克服现有湿式冷却塔填料布置所存在的问题,提供湿式冷却塔填料的一种新型布置系统,均匀塔内的空气动力场,充分发挥填料的传热传质性能,提高冷却塔的冷却效率,达到塔内配风与填料布置的最佳匹配。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湿式冷却塔填料的一种新型布置系统,湿式冷却塔内填料采用非均匀布置,分区布置,即沿着湿式冷却塔的直径方向由内向外采取一种非等高布置系统。所述填料沿直径方向由内向外分为三个区1区填料最薄,位于冷却塔的中心位置区填料最厚,位于中间范围;111区填料厚度次之,位于冷却塔的外沿部分。所述各区填料的半径范围为1区填料半径范围s Rl <Ir,Il区填料半径 43范围为|RSR2S#R, III区填料的半径为R3=R;R1〈R2〈R3,其中R为冷却塔填料区半 35径。所述各区填料的厚度范围为1区填料的厚度范围4=0. 75 6 ^0. 85 6 , II区填料厚度范围为h2=l. 15 S I. 3 S,III区填料厚度范围为h3=0. 85 8 0. 95 8,其中6是冷却塔内填料采取均匀布置系统时的设计填料厚度。外界空气在进入湿式冷却塔中心的过程是一个逐渐的吸热吸湿的过程,当外界空气进入湿式冷却塔内部后,温度升高,含湿量增大,吸热吸湿能力减弱,传热传质性能降低。越靠近湿式冷却塔中心位置,湿空气的温度越高,湿度越大,吸热能力变差,导致湿式冷却塔内部空气流速分布不均,产生漩涡。为了减少中心位置的阻力,达到各个区域的平衡,需要减小中心位置的填料厚度;湿式冷却塔的最外沿处,由于通风量相对较低,因此填料厚度次之;中间位置处需要充分利用填料的传热传质性能,尽可能的增加空气的吸热吸湿能力,因此需要增加填料厚度。本技术由于采用了各区填料的非等高布置,可充分发挥塔内填料的传热传质性能,在不增加冷却塔通风阻力的前提下,改善了塔内的空气动力场,满足了冷却塔内部配风与填料的最优匹配,提高了冷却塔的冷却效率。附图说明图I是湿式冷却塔填料的一种新型布置系统示意图;图2是湿式冷却塔内填料部分的剖面图;图3是湿式冷却塔内填料部分的俯视图。 图中I、湿式冷却塔;2、填料。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实施例II区的半径为Rl= 7R ;对应的填料厚度为4=0. 80 64II区的半径为R2=fR,对应的填料厚度为h2=l. 25 6 ;III区的半径为R3=R,对应的填料厚度为h3=0. 90 6。实施例2I区的半径为Rl=^R,对应的填料厚度为4=0. 75 6 ; 3II区的半径为R2=|R,对应的填料厚度为h2=l. 15 6 ;III区的半径为R3=R,对应的填料厚度为h3=0. 85 6。实施例3I区的半径为Rl= + R,对应的填料厚度为4=0. 80 6 ;II区的半径为R2=^R,对应的填料厚度为h2=l. 2 6 ; 3III区的半径为R3=R,对应的填料厚度为h3=0. 90 6。实施例4I区的半径为Rl=^R,对应的填料厚度为4=0. 85 6 ; 4II区的半径为R2=#R,对应的填料厚度为=Ii1=L 3 6 ; 5III区的半径为R3=R,对应的填料厚度为A1=O. 95 6。权利要求1.湿式冷却塔填料的一种新型布置系统,其特征是,湿式冷却塔内填料采用非均匀布置,分区布置,即沿着湿式冷却塔的直径方向由内向外采取一种非等高布置系统。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湿式冷却塔填料的一种新型布置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填料沿直径方向由内向外分为三个区1区填料最薄,位于冷却塔的中心位置区填料最厚,位于中间范围;111区填料厚度次之,位于冷却塔的外沿部分。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湿式冷却塔填料的一种新型布置系统,其特征是,所述 各区填料的半径范围为1区填料半径范围^R<R1<^R, II区填料半径范围为 .43 |R<R2<4R , III区填料的半径为R3=R ;R1〈R2〈R3,其中R为冷却塔填料区半径。.35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湿式冷却塔填料的一种新型布置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各区填料的厚度范围为1区填料的厚度范围A1=O. 75 6 ^0. 85 6 , II区填料厚度范围为h2=l. 15 S I. 3 S,III区填料厚度范围为h3=0. 85 6 0. 95 S,其中6是湿式冷却塔内填料采取均匀布置系统时的设计填料厚度。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湿式冷却塔填料的一种新型布置系统,属于火力发电和原子能发电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为提高自然通风逆湿式冷却塔的冷却效率而采取的填料的一种新型布置系统。该新型布置系统采用非均匀布置,即沿着湿式冷却塔的直径方向填料采取一种非等高布置系统。在湿式冷却塔的中心位置填料最薄,塔的外沿部分填料高度次之,中间某个直径范围内填料最厚,这样可以均匀塔内各处的传热传质性能,改善塔内的空气动力场,满足冷却塔内部配风与填料的最优匹配,提高冷却塔的冷却效率。该技术可应用于大型湿式冷却塔的填料布置中。文档编号F28F25/08GK202562362SQ20122012287公开日2012年11月28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28日专利技术者高明, 孙丰仲, 赵元宾, 史月涛 申请人:山东大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湿式冷却塔填料的一种新型布置系统,其特征是,湿式冷却塔内填料采用非均匀布置,分区布置,即沿着湿式冷却塔的直径方向由内向外采取一种非等高布置系统。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明孙丰仲赵元宾史月涛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