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管散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38498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03 05: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热管散热结构,包括一本体及至少一第一毛细结构,该本体具有一第一内侧、一第二内侧、一第三内侧、一第四内侧及至少一填充有工作流体的腔室,该第一毛细结构系设腔室内,且具有一设于第一内侧上的第一部分及一从第一部分两侧沿相对的第三、四内侧延伸的第二部分,并该第一部分的厚度大于第二部分的厚度;通过本创作此结构设计,得以有效达到较佳热传效率。(*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子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兼具有较佳热传效率及抗重力能力佳,进而更可达到接口热阻小的效果的热管散热结构。技术背景随着计算机、智能电子装置及其他电器设备的微小型化、高性能化日趋显著,这代表着用于其内部的热传元件及散热元件亦相同需配合朝微小型化及薄型化方向设计,藉以符合使用者的需求。热管为一种导热效率极佳的导热元件,其热传效率是优于铜及铝等金属数倍乃至数十倍左右,因此在各种热关联设备中用作冷却用元件。 热管就形状而言,是区分有圆管形状的热管、截面积呈D形状的热管、平板热管等,主要是被用于冷却电子设备中热源的传导,而由于为了便于安装至被冷却部件及为了使接触面能获得较大的面积,故所述的平板热管是现阶段被广为使用的,另外随着冷却机构的小型化、省空间化,使用热管来作为热传导的电子设备亦相同大量选择平板热管来应用。而传统热管结构有多种的制造方法,例如于一中空管体中填入金属粉末,并将该金属粉末透过烧结的方式于该中空管体内壁形成一毛细结构层,其后对该管体进行抽真空填入工作流体最后封管,又或于所述中空管体内置入金属材质的网状体,该网状毛细结构体会展开并自然的向外伸张贴覆至该中空管体内壁以形成一毛细结构层,其后对该管体进行抽真空填入工作流体最后封管,但现今因电子设备的微小薄型化需求,致使需将热管制作成平板型。所述该平板热管虽可达到薄型化的目的,但却延伸出另一问题,由于该平板热管是将金属粉末烧结于热管管径的内壁表面,令其烧结体得完整全面的披覆于壁面上,致使对该平板热管加压时,该平板热管内部位于加压面两侧的毛细结构(即烧结的金属粉末或网状毛细结构体)易受到挤压破坏,进而由该平板热管的内壁脱落,故令该薄型热管的热传效能大幅降低或甚者失能;此外虽该平板热管能达到热源传导,但由于平板热管其在制成薄型化后,因为薄化的目的造成内部毛细结构的毛细力不足,致使工作流体阻塞蒸汽通道,再者,也因平板热管薄型化加工时管内流道面积减少,故使毛细力降低,导致最大热吞吐量亦降低,其主要原因一者为该平板热管整体薄型化后导致平板热管内容积减少,另一原因越是薄型化经过压扁后的平板热管造成中央凹陷后封闭阻塞该蒸汽通道。故为解决前述问题,有人于该平板热管内部腔室中插入一芯棒,该芯棒沿着轴向形成一特定的切口形状,并由该切口与该腔室内壁所形成的空间填充金属粉末,并进行烧结形成毛细结构,最后拔出该芯棒,再针对该毛细结构所位于腔室的中央部位施以加压加工制成扁平状,毛细结构与该腔室内壁平坦部分热性接触,且于该腔室中毛细结构两侧设有空隙作为蒸汽通道使用即可获得较佳蒸气通道阻抗,但因毛细截面狭小,故使毛细力降低,造成抗重力热效率及热传效率差,则此项缺点是为现行极须改善的重点。
技术实现思路
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具有较佳热传效率的热管散热结构,另外,本技术实施例还具有达到抗重力能力佳及接口热阻小、单位面积能承受较大的热功率冲击的的效果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热管散热结构,是包括一本体及至少一第一毛细结构,该本体具有一第一内侧、一相对该第一内侧的第二内侧、一第三内侧、一相对该第三内侧的第四内侧及至少一腔室,该腔室内填充有工作流体;并且该第一毛细结构是设在该腔室内,且具有一第一部分及一第二部分,该第一部分是形成在该第一内侧上,而该第二部分则从该第一部分的两侧沿相邻该第三、四内侧延伸构成,并该第一部分的厚度大于该第二部分的厚度;通过该本体的第一、三、四内侧上分别形成有所述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藉以令在该腔室内的汽态工作流体充分通畅,进而有效达到绝佳的热传效率、抗重力能力佳、压力阻抗小以及单位面积能承受较大的热功率冲击等诸多效果。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热管散热结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3A是本技术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实施立体示意图;图3B是本技术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实施剖面示意图;图3C是本技术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另一实施立体示意图;图3D是本技术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另一实施剖面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实施剖面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第四较佳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的第五较佳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下述具体实施例和附图较佳实施例予以进一步的说明。请参阅图I、图2,是本技术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及剖面示意图;该热管散热结构是包括一本体I及至少一第一毛细结构16,其中该本体I是具有一第一内侧11、一第二内侧12、一第三内侧13、一第四内侧14及至少一腔室15,该第一内侧11是相对第二内侧12,该第三内侧13则相对第四内侧14,并且前述第一、二、三、四内侧11、12、13、14共同界定所述腔室15,该腔室15内填充有工作流体,如纯水、无机化合物、醇类、酮类、液态金属、冷煤及有机化合物其中任一。其中前述腔室15壁面(即第一、二、三、四内侧11、12、13、14)是成光滑壁面。另外前述第一毛细结构16在该较佳实施例是以烧结粉末体做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在具体实施时,亦可选择为网目、纤维体、网目及烧结粉末组合及微结构体其中任一种;并该第一毛细结构16是设于前述腔室15内,且其具有一第一部分161及一第二部分162,该第一部分161是形成在该第一内侧11上,所述第二部分162则从该第一部分161的两侧沿相邻该第三、四内侧13、14延伸构成,并且该第一部分161的厚度大于该第二部分162的厚度,泛指所述第一部分161的径向延伸体积大于该第二部分162的径向延伸体积。所以通过所述第一内侧11其上第一部分161的厚度大于第三、四内侧13、14其上第二部分162的厚度,使该第一内侧11的外部可承受吸附对应较大功率的发热元件所产生的热量,换言之,就是该第一毛细结构16的单位面积较大,使得可承受较大的热功率冲击,相对的热传量亦比较大,进而由于该第二内侧12其上未设有第一毛细结构16,以减少该腔室15内的汽态工作流体2 (参阅第图3B所示)流动至第二内侧12上的压力阻抗,藉以有效大幅提升汽液循环效率。故藉由本技术的第一毛细结构16的第一、二部分161、162分别设置于该腔室15内的第一、三、四内侧11、13、14上结合一体的设计,使有效达到较佳热传效率及减少压力阻抗,进而有效提升汽液循环效率。请参阅图3A、图3B,是本技术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实施立体及剖面示意图, 并辅以参阅图2 ;该本较佳实施例主要是将前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热管散热结构贴设在相对的至少一发热元件4(如中央处理器、绘图芯片、南北桥芯片或其他执行处理芯片)上,亦即该本体I的第一内侧11的外部与至少一发热兀件4相对应传导热量时,透过该第一、三、四内侧11、13、14的第一、二部分161、162其上液态工作流体3迅速吸附热量而产生蒸发,以转换为汽态工作流体2,使该汽态工作流体2因第二内侧12上未设有第一毛细结构16,而促使该汽态工作流体2能快速朝相对第二内侧12上流动,等待该汽态工作流体2到第二内侧12上受冷却而冷凝转换为液态工作流体3后,该液态工作流体3藉由重力回流至第一内侧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管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是包括:一个本体,是具有一第一内侧、一相对该第一内侧的第二内侧、一第三内侧、一相对该第三内侧的第四内侧及一腔室,该腔室内填充有工作流体;及至少一第一毛细结构是设在该腔室内,且其具有一第一部分及一第二部分,该第一部分是形成在该第一内侧上,该第二部分则是从该第一部分的两侧沿相邻该第三、四内侧延伸构成,并且该第一部分的厚度大于该第二部分的厚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巫俊铭
申请(专利权)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