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触控显示面板以及触控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022116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29 04:19
一种触控面板,其可与外壳组件组合在一起,且外壳组件上具有至少一导电凸块。触控面板包括基板、边框图案层、触控感测元件、反射防护电极、静电防护元件、多条信号连接线、绝缘层以及覆盖层。边框图案层位于周边区的基板上。反射防护电极与边框图案层重叠。静电防护元件连接触控感测元件且静电防护元件连接反射防护电极,用于传递触控感测元件的静电至反射防护电极。信号连接线与边框图案层重叠且电性连接触控感测元件。覆盖层具有至少一接触开口,暴露出部分反射防护电极,用于使反射防护电极经由接触开口电性连接至外壳组件的导电凸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触控面板、触控显示面板以及触控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ー种触控面板,且特别是有关于ー种用于触控显示装置的触控面板。背景技木近年来触控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各式多媒体电子产品中,特别是随身的移动式产品,如手机、电子书、平板电脑等。使用触控技术作为输入的手段可有效取代现有的键盘或 鼠标的输入方法。除了便利性之外,更由于操作的直觉性,触控的输入方式技术已成为极受欢迎的人机介面与多媒体互动方式。一般而言,在触控面板的制程中,会于触控面板的周边区制作防护环(Guardring)且防护环是设置于信号连接线之外側。防护环通常是线宽较宽的接地金属线路,因此防护环可以有效地減少外界环境的噪声信号影响触控面板内部电子信号的现象。此外,触控面板一般会设置静电防护元件以有效减少触控面板中的静电放电现象。然而,由于防护环会占据边框区域相当大的面积,因此防护环的制作将使触控面板的边框无法进ー步窄化。另ー方面,若是没有防护环的设置,窄化的边框也无法设置静电防护元件以将静电排除。此外,如何将防护环累积的大量静电快速导出,避免触控面板损坏,亦是一大课题。承上所述,如何制作出窄边框又同时具备静电防护功能,而且可以快速导出静电的触控面板实为此领域技术人员亟欲达成的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其可具有窄化的边框设计以及良好静电防护效果,可将静电快速导出触控面板。本专利技术再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可具有窄化的边框设计以及良好静电防护效果,可将静电快速导出触控面板。本专利技术更提供一种触控装置,其可具有窄化的边框设计以及良好静电防护效果,可将静电快速导出触控面板。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触控面板,其可与外壳组件组合在一起,且外壳组件上具有至少ー导电凸块。触控面板包括基板、边框图案层、触控感测元件、反射防护电极、静电防护元件、多条信号连接线、绝缘层以及覆盖层。基板具有触控区以及周边区,其中周边区环绕触控区。边框图案层位于周边区的基板上。触控感测元件位于触控区的基板上。反射防护电极位于周边区的基板上,且与边框图案层重叠。静电防护元件位于基板上。静电防护元件连接触控感测元件且静电防护元件连接反射防护电极,且用于传递触控感测元件的静电至反射防护电扱。信号连接线位于周边区的基板上且与边框图案层重叠。信号连接线电性连接触控感测元件。绝缘层设置在反射防护电极与信号连接线之间,且用于电性隔离反射防护电极与信号连接线。覆盖层覆盖触控感测元件、静电防护元件、信号连接线、反射防护电极以及边框图案层,其中覆盖层具有至少ー接触开ロ以暴露出部分反射防护电扱。反射防护电极经由接触开ロ电性连接至外壳组件的导电凸块。本专利技术再提出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可与外壳组件组合在一起,且外壳组件上具有至少ー导电凸块。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显示面板以及触控面板。显示面板具有出光侧。触控面板设置于显示面板的出光侧且与显示面板组立,其中触控面板包括基板、边框图案层、触控感测元件、反射防护电极、静电防护元件、多条信号连接线、绝缘层以及覆盖层。基板具有触控区以及周边区,其中周边区环绕触控区。边框图案层位于周边区的基板上。触控感测元件位于触控区的基板上。反射防护电极位于周边区的基板上且与边框图案层重叠。静电防护元件位于基板上。静电防护元件连接于触控感测元件与反射防护电极之间,且用于传递触控感测元件的静电至反射防护电极。信号连接线位于周边区的基板上且与边框图案层重叠。信号连接线电性连接触控感测元件。绝缘层设置在反射防护电极与信号连接线之 间,且用于电性隔离反射防护电极与信号连接线。覆盖层覆盖触控感测元件、静电防护元件、信号连接线、反射防护电极以及边框图案层,其中覆盖层具有至少ー接触开ロ以暴露出部分反射防护电极。反射防护电极经由接触开ロ电性连接至外壳组件的导电凸块。本专利技术更提出ー种触控显示装置,其包括外壳组件、显示面板以及触控面板。外壳组件有至少ー导电凸块。显示面板具有出光侧。触控面板设置于显示面板的出光侧且与显示面板以及外壳组件组立,其中显示面板位于触控面板与外壳组件之间。触控面板包括基板、边框图案层、触控感测元件、反射防护电极、静电防护元件、多条信号连接线、绝缘层以及覆盖层。基板具有触控区以及周边区,其中周边区环绕触控区。边框图案层位于周边区的基板上。触控感测元件位于触控区的基板上。反射防护电极位于周边区的基板上且与边框图案层重叠。静电防护元件位于基板上。静电防护元件连接于触控感测元件与反射防护电极之间,且用于传递触控感测元件的静电至反射防护电扱。信号连接线位于周边区的基板上且与边框图案层重叠。信号连接线电性连接触控感测元件。绝缘层设置在反射防护电极与信号连接线之间,且用于电性隔离反射防护电极与信号连接线。覆盖层覆盖触控感测元件、静电防护元件、信号连接线、反射防护电极以及边框图案层,其中覆盖层具有至少ー接触开ロ以暴露出部分反射防护电扱。反射防护电极经由接触开ロ电性连接至外壳组件的导电凸块。基于上述,本专利技术的触控面板通过反射防护电极遮蔽外界环境的噪声信号而不需另外设置防护环,因此触控面板可具有窄化的边框设计。另外,本专利技术的静电防护元件可用以传递触控感测元件的静电至反射防护电极,且反射防护电极与外壳组件的导电凸块电性连接,由于外壳组件随时处于接地状态,因此本专利技术的触控面板具有良好的静电防护效果。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IA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以及外壳组件的立体示意图。图IB为图IA的局部M放大示意图。图2A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图。图2B为本专利技术另ー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3A至图3C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制造流程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另ー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0、100a、100b、100c、IOOd :触控面板110:基板112:触控区114:周边区120 :边框图案层130 :平坦层140:反射防护电极142:防护接触垫144:防护连接线146:辅助防护电极150 :绝缘层152:穿孔160 :信号连接线166 :辅助信号连接线170 :触控感测元件172、174:桥接线176 :感测垫180 :静电防护元件l80a、l80b :尖端凸块190 :覆盖层192、192a、192b、192c、192d :接触开 ロ200 :外壳组件210、210a、210b、210c、210d :导电凸块300 :显示面板300S:出光侧1000a、IOOOb :触控显示面板2000a、2000b :触控显示装置A-A,、B-B,、C_C,剖线M:局部具体实施方式图IA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以及外壳组件的立体示意图,其中图IA省略绘示部分膜层。图IB为图IA的局部M放大示意图。图2A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图,且图2A分别绘示沿图IA中剖线A-A’、B-B’以及C_C’的剖面示意图。请同时參考图1A、图IB以及图2A,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面板,其可与一外壳组件组合在一起,且该外壳组件上具有至少一导电凸块,该触控面板包括:一基板,该基板具有一触控区以及一周边区,该周边区环绕该触控区;一边框图案层,位于该周边区的该基板上;一触控感测元件,位于该触控区的该基板上;一反射防护电极,位于该周边区的该基板上,且与该边框图案层重叠;一静电防护元件,位于该基板上,该静电防护元件连接该触控感测元件且该静电防护元件连接该反射防护电极,用于传递该触控感测元件的一静电至该反射防护电极;多条信号连接线,位于该周边区的该基板上,且与该边框图案层重叠,所述信号连接线电性连接该触控感测元件;一绝缘层,设置在该反射防护电极与所述信号连接线之间,用于电性隔离该反射防护电极与所述信号连接线;以及一覆盖层,覆盖该触控感测元件、该静电防护元件、所述信号连接线、该反射防护电极以及该边框图案层,其中该覆盖层具有至少一接触开口,暴露出部分该反射防护电极,用于使该反射防护电极经由该接触开口电性连接至该外壳组件的该导电凸块。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城兴郭威宏周诗博黄彦衡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