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扩散板、直下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021711 阅读:1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29 03: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扩散板,包括基体,基体的上表面向下凹设形成至少一个第一凹面,基体的上表面上贴设有第一基层,第一基层上表面贴设有第一散射粒子膜层;基体的下表面向上凹设形成至少一个第二凹面,基体的下表面上贴设有第二基层,第二基层下表面贴设有第二散射粒子膜层。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扩散板除了具有第一散射粒子膜层、第二散射粒子膜层两层散射结构外,还具有由基体具有的第二凹面和第一凹面对光源发出的光进行散射,提高了光源的光线经过上述扩散板之后散射的均匀性。所以,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扩散板可以提高直下式背光模组散光的均匀性。另外,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应用上述扩散板的直下式背光模组,以及一种应用了上述直下式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特别涉及一种扩散板、直下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平板显示技术中,背光模组发光的均匀性影响着整个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直下式背光模组作为显示装置中广泛应用的一种背光模式,其包括的扩散板是整个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关键部件。如图I所示,图I为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包括的扩散板的结构示意图。现有技术中的直下式背光模组中包括的扩散板主要包括具有板状的基体02,所述基体02朝向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光源的一面(即扩散板的入光面)设有扩散膜01,相对的另 一面(即扩散板的出光面)设置有一层散射粒子膜层03。光源发出的光经过扩散膜01和散射粒子膜层03进行扩散。现有技术中,直下式背光模组的扩散板并没有区分光源的发光体位置和非发光体位置,只是对光源射入的光线进行同一程度的散射;而直下式背光模组中,光源中发光体的布置具有一定的间隙,而光源中发光体所在位置的亮度要比其他位置亮,在光透过扩散板的扩散膜01以及散射粒子膜层03时散射不充分,造成发光体所在位置比其他位置亮度高的现象,进而造成亮度不均或光斑(Lamp Mura)现象,影响产品的显示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直下式背光模组的扩散板,以提高直下式背光模组散光的均匀性。本专利技术的还提供了一种包括上述扩散板的直下式背光模组,以及包括上述直下式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扩散板,包括基体,所述基体的上表面向下凹设形成至少一个第一凹面,所述基体的上表面上贴设有第一基层、所述第一基层上表面贴设有第一散射粒子膜层;所述基体的下表面向上凹设形成至少一个第二凹面,所述基体的下表面上贴设有第二基层,所述第二基层下表面贴设有第二散射粒子膜层。优选地,所述第一凹面和第二凹面均有复数个,所述基体的上表面的第一凹面间隔设置,所述基体下表面的第二凹面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凹面与第二凹面一一对应设置。优选地,所述基体的折射率大于第一基层和第二基层的折射率。优选地,所述基体的折射率为I. 59^1. 60,所述第一基层的折射率为I. 48^1. 55,所述第二基层的折射率为I. 48 I. 55。优选地,所述第一基层的折射率与第二基层的折射率相同。优选地,所述基体的材料主要为聚苯乙烯透明材料或聚碳酸酯透明材料。优选地,所述第一基层和第二基层均为折射率为I. 49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光源,所述光源具有至少一个发光体,还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提到的任一种扩散板,所述光源放置于所述扩散板下方,所述扩散板中的第二散射粒子膜层朝向所述光源,且所述扩散板中的第二凹面与所述光源的发光体一一对应设置。另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提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为便于对上述扩散板进行描述,指定上述扩散板的下表面为入光面,则,在扩散板对光源的光进行扩散时,光源发出的光依次通过第二散射粒子膜层、第二基层、基体、第一基层和第一散射粒子膜层,其中,第二散射粒子膜层、基体下表面具有的第二凹面,基体上表面具有的第一凹面、第一散射粒子膜层均对光源发出的光进行散射,因此,与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扩散板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扩散板除了具有第一散射粒子膜层、第二散射粒子膜层两层散射结构外,还具有由基体具有的第二凹面和第一凹面对光源发出的光进行散射,提高了光源的光线经过上述扩散板之后散射的均匀性。 所以,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扩散板可以提高直下式背光模组散光的均匀性。附图说明图I为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包括的扩散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扩散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扩散板的散光原理示意图。图中主要原件符号说明01,扩散膜;02、4,基体;03,散射粒子膜层;1,发光体;2,第二散射粒子膜层;3,第二基层;41,第二凹面;42,第一凹面;5,第一基层;6,第一散射粒子膜层。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中的“上表面”、“下表面”、“向上”、“向下”等术语只是为了对扩散板的结构做出清楚的描述,并不用做限制用语。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一中提供的用于直下式背光模组的扩散板,包括基体,基体的上表面向下凹设形成至少一个第一凹面,基体的上表面上贴设有第一基层、第一基层上表面贴设有第一散射粒子膜层;基体的下表面向上凹设形成至少一个第二凹面,基体的下表面上贴设有第二基层,第二基层下表面贴设有第二散射粒子膜层。本专利技术中的“贴设” 一词并不代表只是利用胶带等方式将膜层粘贴在一起,只是为了描述各个膜层之间是相互接触的。举例说明,基体的上表面向下凹设形成至少一个第一凹面,基体的上表面上贴设有第一基层,因此第一基层相应的设置有凸起与第一凹面接触。为便于对上述扩散板进行描述,指定上述扩散板的下表面为入光面,则,在扩散板对光源的光进行扩散时,光源发出的光依次通过第二散射粒子膜层、第二基层、基体、第一基层和第一散射粒子膜层,其中,第二散射粒子膜层、基体下表面具有的第二凹面,基体上表面具有的第一凹面、第一散射粒子膜层均对光源发出的光进行散射,因此,与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扩散板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扩散板除了具有第一散射粒子膜层、第二散射粒子膜层两层散射结构外,还具有由基体具有的第二凹面和第一凹面对光源发出的光进行散射,提高了光源的光线经过上述扩散板之后散射的均匀性。所以,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扩散板可以提高直下式背光模组散光的均匀性。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二,在技术方案一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第一凹面和第二凹面对光散射的均匀性,本技术方案提供的扩散板中,所述第一凹面和第二凹面为复数个,所述基体的上表面的第一凹面间隔设置,所述基体下表面的第二凹面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凹面与第二凹面--对应设置。第一凹面和第二凹面--对应,则每一对第一凹面和第二凹面相对,可以在基体上形成一个凹透镜结构,从而提高第一凹面和第二凹面的散射性 倉泛。本专利技术中的“间隔设置”是指在基体的上表面上形成的第一凹面之间间隔基体的上表面设置,第二凹面亦同。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三,本技术方案在上述技术方案一,或技术方案二的基础上,为了增加基体上凹透镜结构的散光性能,可以在基体中设置有光扩散剂。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四,本技术方案在上述技术方案一,或技术方案二的基础上,为了增加第一凹面和第二凹面在光通过时的散射性能,优选地,基体的折射率大于第一基层和第二基层的折射率。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五,本技术方案在技术方案四的基础上对上述基体以及第一基层、第二基层的折射率范围进行了限定,优选地,上述基体的折射率为1.59 1.60,第一基层的折射率为I. 48 I. 55,第二基层的折射率为I. 48 I. 5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六,在技术方案五的基础上,本技术方案提供的扩散板中,第一基层的折射率与第二基层的折射率相同。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七,在技术方案六的基础上,本技术方案提供的扩散板中,基体的材料主要为聚苯乙烯透明材料或聚碳酸酯透明材料。当然,上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扩散板,包括基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的上表面向下凹设形成至少一个第一凹面,所述基体的上表面上贴设有第一基层、所述第一基层上表面贴设有第一散射粒子膜层;所述基体的下表面向上凹设形成至少一个第二凹面,所述基体的下表面上贴设有第二基层,所述第二基层下表面贴设有第二散射粒子膜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明辉
申请(专利权)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