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绒织机的绒头经纱张力调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019905 阅读:2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29 02: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起绒织机的绒头经纱张力调整装置,其具有第一板簧和引导板。第一板簧由沿起绒织机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单个弹性部件形成。引导板由刚性部件制成,并且在第一板簧由于一片绒头经纱的张力而弹性形变而移动的方向上与第一板簧隔开。该绒头经纱张力调整装置的特征在于,由于所述一片绒头经纱的张力施加到第一板簧,第一板簧在邻近所述一片绒头经纱的宽度的中心的区域比在邻近所述一片绒头经纱的宽度的端部的区域具有更大的弹簧常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起绒织机的绒头经纱张力调整装置
技术介绍
在起绒织机中,绒头经纱的张力主要由于三个因素而改变。第一因素是绒头经纱的开口运动,第二因素是起绒运动中的打纬位置和织口位置之间的相对位移,第三因素是在用于形成绒头的松纬填充之后打纬的紧纬。尽管由于第一因素和第二因素的张力变化温和地发生,但由于第三因素的张力变化瞬间发生,因此,显著地影响绒头经纱。为了吸收绒头经纱的这种张力变化,已经提出了各种类型的绒头经纱张力调整装置。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号2010-133065公开了一种绒头经纱张力调整装置,其中,绒头经纱的张力变化(包括在用于形成绒头的紧纬期间发生的瞬间上升的张力)被充分地吸收,并且维持了稳定的经纱张力。更具体而言,绒头经纱张力调整装置位于从绒头经轴送经的绒头经纱的路径上,用于将绒头经纱引导至位于绒头经纱张力调整装置之下的起毛圈运动棍(terry motion roller)。绒头经纱张力调整装置具有柔性的板簧和弯曲的刚性引导板。板簧与绒头经纱接触,并且可以通过绒头经纱的张力而弹性形变为与引导板接触。其被布置为使得板簧的形变随着绒头经纱的张力增加而增加,从而增加板簧与引导板接触的面积,板簧的弹簧常数相应地增加。根据所引用的公开的绒头经纱张力调整装置,通过增加绒头经纱的张力而增加板簧的弹簧负荷来充分地吸收绒头经纱的张力变化。总体而言,从绒头经轴送经的一片绒头经纱的张力作为板簧上的均匀分布的负荷。在纬纱成段地插入通过梭口的无梭织机中,已知的是,经纱在无梭织机的宽度方向的经纱片的相对侧上比在经纱片的中心处具有更低的张力。在张力被设定为比地经纱更低的绒头经纱中,这种倾向尤其明显。在以上所述的公开中,绒头经纱在宽度方向的相对侧比在中心处具有更低的张力,接收绒头经纱的这种张力的板簧在宽度方向上发生一定程度的形变。因此,在绒头经轴和板簧之间的绒头经纱的路径发生变化,由此造成绒头经纱的滚动和/或相邻绒头经纱之间的纠缠。另外,由于施加在板簧的中心处的增加的负荷,板簧在宽度方向的中心处可能裂开。结果,该公开的绒头经纱张力调整装置对于绒头经纱的张力变化具有降低的响应性。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起绒织机的绒头经纱张力调整装置,其增加对起绒织机的整个宽度上的绒头经纱的张力变化的响应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起绒织机,包括地经轴、绒头经轴和绒头经纱张力调整装置。绒头经轴具有一片绒头经纱。绒头经纱张力调整装置具有第一板簧和引导板。第一板簧由沿起绒织机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单个弹性部件形成。引导板由刚性部件制成,并且在第一板簧由于所述一片绒头经纱的张力而弹性形变而移动的方向上与第一板簧隔开。从绒头经轴送经的一片绒头经纱通过绒头经纱张力调整装置和起毛圈运动辊被引导向机织织物的织口。起绒织机的绒头经纱张力调整装置的特征在于,由于所述一片绒头经纱的张力施加到第一板簧,第一板簧在邻近所述一片绒头经纱的宽度的中心的区域比在邻近所述一片绒头经纱的宽度的端部的区域具有更大的弹簧常数。从结合附图的以下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明显,其以示例的方式说明了本专利技术的原理。附图说明通过参考当前优选的实施例以及附图的以下描述,可以最佳地理解本专利技术及其目的和优点,在附图中 图I是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起绒织机的示意图;图2是显示了图I的起绒织机的绒头经纱张力调整装置的侧视 图3是显示图2的绒头经纱张力调整装置的放大 图4是显示图2的绒头经纱张力调整装置的平面 图5是类似于图3的侧视图,但是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起绒织机的绒头经纱张力调整装置;以及 图6是类似于图4的平面图,但显示了图5的绒头经纱张力调整装置。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参考图I至图4来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起绒织机的绒头经纱张力调整装置。在以下,起绒织机将仅称为织机。应该注意的是,如图I中所示,织机的右手侧和左手侧分别对应于织机的前侧和后侧。也就是说,图I中看到的右-左方向对应于织机的前-后方向。参考图1,其以示意图显示了织机,地经轴I由电连接到第一送经控制器Cl的送经马达Mg驱动而旋转。利用送经马达Mg的操作从地经轴I送经的地经纱T被移动通过弧形反向引导板2和张力辊3,然后通过综片4和筘5。机织织物W通过扩展杆6、表面辊7和引导辊8和9绕卷布辊10卷取。后引导板2由固定至织机的框架11的托架(未示出)支撑,支撑轴12由框架11可旋转地支撑。上臂13固定至支撑轴12,并在其上端可旋转地支撑张力辊3。张力辊3由任何适当的促动机构(未示出)促动,并且通过消极松经运动来吸收因开口运动造成的地经纱T的张力变化。下臂14固定至支撑轴12,棒15旋转地连接到下臂14的下端。测力计16安装在棒15上,用于检测地经纱T作用在张力辊3上的张力,并且电连接到第一送经控制器Cl。第一送经控制器Cl可操作为基于预先设定的基准张力和测力计16检测到的经纱张力的信息而控制送经马达Mg的速度。在其上具有一片绒头经纱Tp的绒头经轴17定位在地经轴I之上。绒头经轴17由电连接到第二送经控制器C2的送经马达Mp驱动旋转。从绒头经轴17送经的绒头经纱Tp移动通过引导辊18、绒头经纱张力调整装置19和起毛圈运动辊20,然后通过综片4和筘5。引导辊18在绒头经轴17之下的位置可旋转地安装到织机的框架11。在不引导绒头经纱Tp的引导辊18的端部,引导辊18具有一对用来检测的元件(未示出)。一对近控开关21 (仅示出一个)定位为面对以上所述的用来检测的成对元件。成对的近控开关21用于检测引导辊18的旋转,并且还将检测信号发送给第二送经控制器C2。将参考图2至图4来描述绒头经纱张力调整装置19,其中,放大示出了绒头经纱张力调整装置19。绒头经纱张力调整装置19定位在引导辊18之下并邻近引导辊18。如图2和图3所示,绒头经纱张力调整装置19包括垫片23、四个第一引导板24 (仅示出一个)、两个第二引导板25(仅不出一个)、板簧26、螺纹杆27、和固定杆28。第一和第二引导板24和25定位在织机的宽度方向的隔开的间隔处。绒头经纱张力调整装置19安装到支撑轴22。支撑轴22沿织机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且在其相对端通过保持器29和螺栓30而支撑在织机的框架11中。多个保持环31通过任何适当的装置固定地配合在支撑轴22上。具有水平部32的钩形保持托架33通过螺栓(未示出)固定到各个保持环30。由具有矩形横截面的杆形成的垫片23沿织机的宽度方向延伸。第一和第二引导板24和25中的每一个由刚性部件制成,并且弯曲为其凸表面面向板簧26。每个第一引导板24的凸表面具有预先设定的曲率半径。每个第二引导板25的 凸表面的曲率半径比每个第一引导板24的凸表面的曲率半径大。第一和第二引导板24和25定位在织机的宽度方向的水平位置。从织机的宽度方向看,每个第二引导板25的长度被制成为比每个第一引导板24的长度短。板簧26由沿织机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单个薄的弹性部件形成。板簧26的长度对应于由引导辊18所引导的一片绒头经纱Tp的宽度,并且作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板簧。如图4所示,两个第二引导板25定位为邻近该片绒头经纱Tp的宽度的中心X。此外,四个第一引导板24中的两个被定位为邻近该片绒头经纱Tp的宽度的一端Y1,四个第一引导板24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起绒织机,包括:地经轴(1);具有一片绒头经纱(Tp)的绒头经轴(17);以及具有第一板簧(26)和引导板(24,25,61A,61B)的绒头经纱张力调整装置(19,60),其中,所述第一板簧(26)由沿所述起绒织机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单个弹性部件形成,其中,所述引导板(24,25,61A,61B)由刚性部件制成,并且在所述第一板簧(26)由于所述一片绒头经纱(Tp)的张力而弹性形变而移动的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板簧(26)隔开,其中,从所述绒头经轴(17)送经的所述一片绒头经纱(Tp)通过所述绒头经纱张力调整装置(19,60)和起毛圈运动辊(20)被引导向机织织物(W)的织口(W1);所述起绒织机的绒头经纱张力调整装置(19,60)的特征在于,由于所述一片绒头经纱(Tp)的张力施加到所述第一板簧(26),所述第一板簧(26)在邻近所述一片绒头经纱(Tp)的宽度的中心(X)的区域比在邻近所述一片绒头经纱(Tp)的宽度的端部(Y1,Y2)的区域具有更大的弹簧常数。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岩野义美酒井要介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